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成长的阶段

根据当今众多研究自出生到大学时代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学家的观点,儿童成长经历了不同的关键期。以前人们认为个体在幼儿时期几乎是无能的,随着成长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能力,成长是能力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但却一直保持着相同的形式。这是关于人类心理的陈旧认识。如今,心理学发现,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关键期,在不同的阶段差别非常明显。说来也奇怪,这些不同的阶段也对应着身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心理学上讲,这些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某些心理学家为了把它们讲清楚而夸大地表达为“成长是一连串的新生”。

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一种个性心理停止成长,另一种开始出现。这种连续的新生在成长中不断发生。最初的阶段出现在从出生到 6 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但在这整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类型是相同的。从出生到 6 岁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自出生到 3 岁,是成人无法接近的阶段,比如,成人无法直接对他们实施影响,事实上,也没有面向这些儿童的学校;第二个阶段是从 3 岁到 6 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类型是相同的,但儿童已经在某种程度是可以接近的。这一阶段儿童的个性发生很大改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变化,需要将刚出生的婴儿与 6 岁的幼儿进行差异性比较。吸引我们的并不是这些变化如何发生的,而是 6 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有足够的智力可以去上学了。

下一个阶段是 6 岁到 12 岁,这是一个成长而不是变革的阶段。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个平静而安详的成长阶段,也是一个富有健康、力量和安全感的阶段。如果从身体方面来看,种种迹象似乎能表明两个心理成长周期间的界限。身体上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举个例子:儿童乳牙脱落,开始长新牙。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是从 12 岁到 18 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与第一阶段有所类似。根据身体的成熟变化的差异性,最后这一阶段可以明显分为两个子阶段,其中一个子阶段是从 12 岁到 15 岁,另一个子阶段是从 15 岁到 18 岁。到了 18 岁之后,一个人就完全成长好了,不再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年龄。

奇怪的是,学校教育似乎从直觉上就意识到了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类型的差异。0 到 6 岁这一阶段很容易做出区分,因为这一阶段被排除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外,而从 6 岁开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似乎认为,儿童到了 6 岁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力可以上学,因为如果儿童是完全无知的状态,他是不会被学校接纳的,这其实在无意中承认儿童已经掌握了很多。比如,如果儿童自己尚不知道如何平衡、不知道如何走路、完全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那么,即便他已经 6 岁了,也不能去上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实践性的判断。但是这些教育者们从来不会考虑儿童是否可以上学,是否能够找到理解传递而来的信息的方法,因为儿童在出生时是一无所知的,他们必须学习掌握这一技能。谁教会了他们这些技能呢?当然,教他们的人不是教师,因为儿童学习掌握这一技能的时候,他们还未上学。教育者们从来不会想到要特意教这些没有智力、不会平衡运动、没有意志、没有记忆力的新生儿去理解我们在说什么。

第二阶段同样有无意识的普遍认知,因为在很多国家,12 岁的儿童都基本离开小学上了中学。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 6 岁到 12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适合接受基础教育、文化熏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种现象意味着所有儿童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而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儿童有足够的心智和能力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他们能够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和学习。在这整个阶段,他们一直都很健康,也能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功课。正是因为这些特征,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最适合儿童接受文化教育的阶段。

到了 12 岁之后,儿童将进入高一阶段的学校。就如义务教育所发现的,在这个阶段,一种新的、具有两个维度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始诞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学被分成了两种。

我们国家有两种中学,一种初级中学,另一种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有三年,高级中学有的两年、有的三年。这一阶段并不如前一阶段那么平和、冷静。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心理变化非常巨大,这一变化的程度堪比于 0 到 6 岁的第一阶段。通常,这一阶段的个性并不稳定,会有一些逆反,身体也不如第二阶段强壮和稳定。但学校并不关注这些。不管孩子们是否喜欢,教育制度依然正常实施,孩子们必须遵守。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必须端正地坐着听教师讲课,必须绝对地守规矩,将所有时间花在记住所学之上。

之后便是大学。大学与之前阶段的学校相比,除了学习强度的差异,其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课堂上,同样是教授们讲课,学生们听。在我小的时候,男人们都留胡子,并不刮胡子。在学校报告厅里见到所有的男士都留着胡子,这也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有些人是尖尖的胡子,有些人是方方的胡子;有些人是长长的胡子,而有些人是短短的胡子;而最多的是不同种类的小胡子。这些看起来成熟的男士,更多的还是孩子。他们必须坐下来认真倾听教授所讲的内容,必须服从教授的命令,他们只能如此——他们的香烟、街头汽车的停车费用还指望他们慷慨的父亲提供,而若挂科,父亲便会指责他们。他们已经是成人!这些男士,他们凭借智慧而工作,并将获得未来收入最高的职业——医生、工程师、律师,他们将依靠自己的智力、经验引导世界。

如今,学位意味着什么?一个人的生活是否能以取得学位而获得保障?人们去看医生时,只会去找那些获得学位的医生吗?如果有人想要建一栋非常漂亮的房子,他会去找那些新手工程师吗?或者,如果我手头有一个案子,我会去聘用一位刚获得执照的律师吗?显然不会。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么多年靠听进行的学习,并不能塑造好一个人,只有练习和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会发现,新手医生必须在医院里实习,律师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同样,工程师们也需要类似的实习。这项实习工作将持续很多年,他们才能真正独当一面。他们必须找到机会并受到保护,才能开始实习。基于此,许多国家都有一些非常奇怪的案例。有一个发生在纽约的经典案例。有一支由数百名没找到任何工作的知识分子组成的示威队伍,他们举着这样的横幅:“我们没有工作;我们饥肠辘辘;我们可以做什么?”直至今天,这样的情境仍会出现。而这些情境并没有事先计划。教育是不受控制的,但我们知道,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类型的心理特征,而每种不同阶段的人,也在接受着不同等级的教育。

创造性的阶段

在我年轻的时候,2 岁到 6 岁的儿童从来不被考虑。如今有了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有接收更小的儿童的蒙台梭利学校,有接收3 岁到 6 岁的儿童的托儿所和幼儿园。但如今,仍然和以前一样,人们依然认为大学教育是最重要的,认为是大学充分培养、开发了一个人的智慧。然而,现在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生命历程,而研究结果逐步走向另一个极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最初的阶段——0 到 6 岁。因为人类最重要的智力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且,不仅仅是智力,整个心理功能都是在最初的这个阶段形成的。这给众多关注精神生活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对这些幼儿、新生儿和已经形成人类个性的 1 岁幼儿,人们有很多思考;研究发现这些幼儿所拥有的情感与印象,与很久以前思考死亡的人的情绪是类似的。死亡来临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曾经是吸引沉思和感伤的原因。如今也有类似的思考是针对那些刚降临世间的幼儿。这是一个被创造了具有最崇高的智慧的人,为什么他要经历如此长的、痛苦的婴儿期?没有任何一种动物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痛苦的婴儿期。这吸引了很多思想家的注意。他们深思:“这一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肯定是一个创造的阶段,因为刚出生时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但一年后,这个儿童已经知道了所有。儿童并非出生时便拥有了一点智慧、一点记忆、一点意志力,并在之后随着成长而逐渐增多。他们出生时这些都没有!个体是从零开始成长的!这并不像声音那样,从一开始的一点点逐渐发展,就像小猫出生时就会喵喵叫,即便不是很完美,类似的还有小鸟或小牛。而人几乎是哑的,情绪的表达只有一种方式——哭。对于人类来说,这并不是发展的问题,这是从零开始创造的问题。如果原本并不存在,你就不会给予成长以希望。儿童所走的这一步,是伟大的一步,是从无到有的一步。我们并不能做到如此,我们的心智也不能做到如此。

这是不同于我们的一种心理类型,它需要各种不同的力量汇聚才能实现。幼儿所实现的并不是一个很小的创造,是完完全全的创造。幼儿不仅创造了语言,还包括让表达成为可能的所有元素,创造了每一项身体运动和智慧的每一个方面,创造了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成就!

这并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我们处于意识状态,我们有意志力。如果想要学习某样东西,我们会付诸行动。而幼儿并没有意识,也没有意志力。如果将我们的心理类型称作意识活动,那么幼儿的是无意识心理。无意识心理并不是一种低级的心理。无意识心理可以充满智慧。人们可以发现这种智慧存在于每一种生物,甚至每一种昆虫之中。这并不是一种能意识到的智慧,即便很多时候看起来好像它被赋予了理性。幼儿凭借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实现了伟大的成就。1 岁的幼儿已经能看到他环境中的所有事物,并能识别出来。

幼儿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的呢?这依赖于在幼儿身上所发现的一种特性:幼儿对他所身处的环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愉悦感,这种强烈的感受使他们能够专注于他的生活。幼儿拥有这些印象并不是通过心理实现,而是源于生活。语言的掌握是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幼儿是如何掌握一门语言的?幼儿一出生即拥有听觉,这使他能够听到人类的声音,而后能学会讲话。这是事实,我们承认。然而,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有数百万种不同的声音和噪音,他为什么只听到了人类的声音?确实,幼儿都能听到,但是他只掌握了人类的语言,这就意味着人类的语言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如此深刻,引起了如此强烈的愉悦感,以至于幼儿尽全力调动体内看不见的运动神经,就是为了发出类似的声音。这可以与我们身上的某些现象做类比。某个人参加了一场音乐会,不久他看到了公众脸上专注的表情,于是头和手开始运动。这如果不是音乐所导致的运动,那又是什么所导致的?类似的情况应该也在幼儿无意识的心理中发生。相比于人的声音所产生的印象,音乐给我们所带来的印象就像并不存在一样。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中,我们暗暗地为了发出类似的声音,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我们几乎可以看到那些令人兴奋的舌头运动,与和弦一起颤抖的脸颊,一切都在振动并变得紧张。幼儿又是如何准确地掌握了语言的呢?幼儿能够如此准确、稳固地掌握这门语言——母语,使之成为他个性心理的一部分,这能够非常清晰地与他所掌握的其他语言区分出来,就像从人类天生的牙齿中找到那颗假牙一样容易。最初,对幼儿来说,这些声音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怎么突然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他们甚至都还没掌握词语的含义,就已经知道了“句子、句子的构成”。如果我们理解不了句子的结构,就根本理解不了语言。比如,我们说“眼镜在桌子上”,词语的正确顺序告诉了我们句子的含义。但如果有人说“眼镜上面桌子”,我们就很难理解。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词语的顺序。幼儿已经掌握了语言的构成。

有吸收力的心灵

这是如何实现的?“他记得这些了,”但要想记住的话,必须要有记忆,但幼儿尚没有记忆,他还要去建构。他还要掌握理解的能力才能理解句子的结构,才能真正达到理解。但他还没有理解的能力,他还需要去建构。

我们的心灵就如它所呈现的,并不能完成这样的心理活动,要想完成,必须拥有一种与我们不一样的心理,而这正是儿童所拥有的。我们会说自己是通过智力获得,而儿童通过他的心灵生活去吸收。儿童仅仅在生活中就学会了自己民族的语言。就好像儿童体内有一个心灵工厂在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就是容器,各种印象注入其中,我们记住它们并保持在自己心灵之中,但就像水融不进玻璃一样,这些印象也与我们保持距离。然而儿童却不一样,这些印象不仅深入他们的心灵,还建构着他们的心灵,变成了化身。儿童利用周围的环境塑造他们的“精神肉体”。我们称这种心灵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我们很难想象出这种有吸收力的心灵是如何在儿童身上运作的,但这的确是一种形式特殊的心灵。我们只希望可以一直持续地存在。想象一下,刚出生的婴儿在家里躺了几个月之后就会走路了,会到处走一走、玩一玩,会自得其乐,很开心;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学会了运动,也掌握了语言及其所有的构成;能够由生活指导自己的活动和做其他很多事。儿童所处环境中的一切都成为他心灵的一部分:习惯、风俗。想象一下这得是多么神奇的事!就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心灵,仅仅通过自娱自乐、只是存在着,就能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试想一下,儿童不需要上学,只要通过他所生活的完美或不完美的环境,就学会了语言。如果一个人仅仅依靠跟一个德国人一起走路,就学会了德语,这得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然而,长大后的我们是得多努力地工作、多努力地学习,才能掌握那些不得不学的不同学科啊!

逐渐地,儿童意识到了所有这一切,这些构成了他的意识。我们也知道了儿童的学习通道。他们在无意识之中学会所有,伴随着怡人、有爱的通道,又逐渐从无意识变为意识。对我们来说,成为意识状态,拥有人类心理意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也付出了代价。因为我们一旦处在意识状态,所有的学习都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运动也是伟大的成就之一。刚出生的婴儿很少活动,之后他的身体逐渐灵活起来,开始活动。儿童掌握运动,就像掌握语言一样,并不是偶然学会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他已经在感官上做好了准备,依靠有吸收力的心灵,当他开始活动时,他早就已经在环境中学会了。在他活动之前,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发展已经形成,而当他开始活动,无意识就转化成了意识。如果你观察一位 3 岁的儿童,你会发现他总是在玩一些东西,这意味着他通过双手,将之前在心灵中的无意识转化为意识。打着玩的幌子,他将之前在环境中形成的印象和经验转化成了意识。通过工作,他拥有了意识,并成为人。他运用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依靠双手、依靠经验,起初是游戏,之后是工作,逐步塑造着,最终塑造成人。双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通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成为了人,但也成为了一个受限制的人,因为相比于无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相当有限的。

他回到生活之中,开始了神奇的工作,并逐渐形成了适应时代和环境的独特人格。他建构自己的心灵,逐渐形成了记忆;并逐渐形成了思维能力、逻辑能力;逐渐地,他已经 6 岁了。突然,教育者们发现,他已经能听懂我们说什么了,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听我们在说什么,而在这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就像生活在不同于我们的另一个星球一样。

在本书中,我们将聚焦于儿童最初的阶段。针对生命最初阶段儿童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段时光是如此神奇,充满奇迹,我们无计可施,唯有震撼。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去教育,而是去帮助儿童发展其在成长中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如果通过我们的帮助,通过有智慧地对待孩子,通过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满足,从而延长有吸收力的心灵发挥作用的时间,这将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帮助一个人很轻松地掌握知识,如果一个人在不知自己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就像魔法一样,这将是多么富有意义的服务!这为什么不能成为可能呢?充满魔法和奇迹,这些本也是天生的啊!

儿童伴随着有吸收力的心灵降生,这一发现给教育带来了改革。如今,人们也更容易理解在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为什么最初的阶段是最重要的。在这一阶段,人类个性的创造性开始形成,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必须在儿童的创造性工作中给予帮助,因为任何年龄段的儿童都不如这一阶段的儿童更需要智慧的帮助。很明显,如果一个儿童遇到了障碍,他的创造性将表现得稍逊一些,于是我们将不再给予帮助,因为他是如此弱小。这样并不对!我们知道儿童拥有强大的创造力,但它的存在非常微妙,一旦儿童在成长中遇到挫折,创造力也会受到挫败。我们需要帮助的是创造力,并不是儿童本身,也不是他的弱项。当我们得知创造力属于无意识心理,通过工作和环境中的经验才能将其转化为意识时;当我们意识到儿童的心理与我们的不一样,我们并不能触碰到,也不能教给他们东西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能干预儿童从无意识向意识转化的过程,也不能干预他们的心灵建构过程时,教育的整个概念都需要发生改变,从而让我们真正成为幼儿生命历程的助力。教育将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辅助,而不是要求他们记住观点和事实。

尝试教育的新路径,如何在不同的心灵进程中给予帮助,如何借助不同的力量,如何赋予不同心灵品质以力量,这些都将是本书探讨的主题。 pw5lS6HDGc69U7faqbSP9w+OIskZNADz8bNWPr34NcRinYRVBmXlMTR+ifLl+4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