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鸟笼效应
——其实不需要那么多

【心理学词典】

鸟笼效应又被称为“鸟笼逻辑”,发现者是心理学家詹姆斯,具体内容是假如一个人买了一个鸟笼放在家里,可是没有养鸟,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本不养鸟的他一定会买来一只鸟放在鸟笼里,而不会将鸟笼扔掉。也就是说,人其实是被鸟笼“异化”了,从而成了鸟笼的俘虏。

由此引申出这样一条规律: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并不需要的物品之后,会继续添置更多与之相关但并非必需的东西。

【心理学实验】

1907 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与他一起退休的还有他的好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詹姆斯为了印证自己的一个想法,就和卡尔森打赌说自己要不了多久就会让他养上一只鸟,可是卡尔森明确表示不相信,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养鸟的打算。

没过几天,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给他一个非常漂亮的鸟笼,卡尔森当然知道他的用意,就说:“我只会把它当成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这心思了。”

不过,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卡尔森的预期,从此以后,只要有朋友到家里来拜访卡尔森,都会问上一句:“教授,您养的鸟什么时候不幸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释说自己从来没有养过鸟。然而,这个回答不但没能让来访的朋友们信服,反而换来了困惑和不解,因为大家都会想:“你如果不养鸟,那干吗放一个鸟笼在家里,这不是很奇怪吗?”

终于有一天,卡尔森忍受不了每次都要解释的麻烦,就买了一只鸟放在鸟笼里。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每次都要解释为什么会有一个空鸟笼简单多了,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就这样奏效了。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鸟笼效应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比如,我们得频繁地向别人解释为什么自己不养鸟但是却拥有一个鸟笼。这样的压力最终会让我们屈服,为了避免麻烦,我们会主动去买一只鸟,与鸟笼配套。

与该效应类似的效应还有两个,即空花瓶效应和配套效应。其中,空花瓶效应是说,男朋友送了女孩一束鲜花,女孩很高兴,特意买了一个水晶花瓶来放花。结果从此以后为了不让花瓶空着,男朋友必须每隔几天就送一束花给她,这让女孩觉得很幸福,认为花瓶真是买对了。

另一个配套效应也被称为“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一个朋友送给他一件做工讲究、精美华丽的睡袍,他非常喜欢,每天都穿。结果没过几天他就觉得家里的地面非常粗糙,根本配不上他的新睡袍,于是第二天就换了张好地毯。可没过多久,他又觉得书柜和睡袍、地毯完全不搭,于是又换了书柜。就这样,狄德罗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之中,开始不停地换东西,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被一件睡袍“绑架”了。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三个效应有一个共同点——配套。配套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惯性看法,比如,当一个人的家里放了一只空烟灰缸时,别人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定是抽烟的;当一个人家里放了一个书架时,别人就会认为主人一定是喜欢读书的,不喜欢读书,放一个书架在家里干什么呢?

这些都源自人们对事物形成的惯性认知,而当我们做出某些不符合人们惯性认知的事情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质疑,人们会觉得我们做的事不可理解。这样一来,我们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会让我们想要摆脱压力源,选择从众,也就是说我们会被迫选择像大多数人习惯做的那样去做,不抽烟的你会买来烟放在家里,不看书的你会买来书放在书架上。

只有我们的行为符合人们的思维定式,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才不会遭遇不理解和不信任,才不会被当作“异类”。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鸟笼效应其实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也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很容易让人们形成守旧、刻板的思维定式。

有的朋友会说自己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比如,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婚姻是否幸福和房子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可就算这样,就能摆脱鸟笼效应的影响吗?不太可能,因为你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深受鸟笼效应的影响,都觉得只有有了房子,婚姻才会幸福。这时候你就会变成“异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你不得不屈服。

在现实生活中,鸟笼效应对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在心理上给自己制造一个大“鸟笼”,然后不断地用无用物填满这个“鸟笼”。

比如,我们在网上买了一件好看的衬衣后,发现自己的裤子或裙子和衬衣并不搭,于是又去买了裤子或裙子。然后又觉得高跟鞋的颜色和衬衣也不是很搭,就又买了高跟鞋。随后又买了包包,甚至还会买饰品,总之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在无形之中多花了很多钱,而这些东西是自己原本并不需要的。

再比如,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要离开办公室时,却发现还有很多同事在加班,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留下来,尽管工作已经做完了。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已经给自己预设了一个“鸟笼”,认为加班代表着勤奋工作,如果不加班就说明自己不够勤奋。所以,“没有加班代表不勤奋”就是我们给自己预设的“鸟笼”。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鸟笼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要经常对自己潜意识中的“鸟笼”进行检视,具体方法如下。

1.认真记录那些我们认为“理当如此、本来就应该这样”的想法,然后仔细分析这种想法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要理性思考这种思维是否有效,有事实依据吗?

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说的这两点,就会破除很多被强行植入的“鸟笼效应”。比如,我们要思考向自己灌输“只有买了房子婚姻才会幸福”的人,是不是真的因为有了房子而变得幸福?如果没有变得幸福,那他就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再者,我们要想想自己看到的那些因为房子而导致感情破裂的例子,是不是房地产商人为了卖房子而故意找人编出来的,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

其次,要明确他人制造的“鸟笼效应”背后的心理需求,分清人际界线。

当我们将自己身上的“鸟笼效应”破除之后,就要想办法避免受到别人的影响。比如,父母有希望子女婚姻幸福的需求,也有担心他们没有房子而流落街头的恐惧,所以他们才会把房子和子女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我们了解了父母的心理需求后就绕过“鸟笼”,通过其他方法向父母表示自己的幸福不需要通过房子来维系。

任何一种心理效应都有两面性,就看我们怎么利用它,比如,某公司开发出来的大部分软件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们要想获得这些免费的软件,就得花钱购买它的媒体播放器、平板电脑、手机。这就是先给你一个免费的“鸟笼”,再让你花钱购买昂贵的“鸟”。

再比如,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的时候就会推出免门票活动,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而所谓的免门票活动就是“鸟笼”,游客在景点里的其他消费,如就餐、住宿、交通、独立景点的费用等,就是不免费的“鸟”了。

商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利用鸟笼效应赚钱,主要是人类普遍存在占便宜的心理,看到免费的东西当然想尝试一下。可是一旦尝试了,想放下就难了,比如,当我们习惯了某公司开发的软件之后,那不买该公司的产品所产生的那种煎熬会远远大于购买其产品所付出的成本。同样地,当我们被景区免门票活动吸引来到景区后,却发现虽然不要门票,但景区里吃的、用的、住的都很贵,这时候你会直接掉头回家吗?不会的,因为掉头回家这一决定是你不愿意接受的,但掉头回家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我们在景区里所花费的金钱成本。 V9Ltvfw/O4t3LM59VqbM9Hyja0lGX9DkidvDZxob+gY5394j7WJ/XQuSs12n2l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