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慰剂效应
——希望可以治病

【心理学词典】

安慰剂效应又被称为“假药效应”“伪药效应”,由毕阙博士提出,是指患者虽然获得了无效的治疗,但是因为他相信治疗是有效的,从而让病情得到缓解的现象。

毕阙博士在“二战”时担任美军的战场麻醉师,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的战斗中由于严重缺乏镇痛剂,迫于无奈,护士告诉正在被疼痛折磨得哀号的士兵,她们给他们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可实际上她们注射的却是普通的生理盐水。让他震惊的是,注射了生理盐水的伤兵居然不再喊疼了。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哈佛大学,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最终于 1955 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强力安慰剂”的论文,从此安慰剂效应和安慰剂疗法才逐渐被人们了解。

【心理学实验】

2006 年,哈佛医学院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记载了这样一项实验:

实验人员找到了 270 位患有慢性上臂痛的患者,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让他们口服并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的普通玉米粉,但是实验人员告诉他们这种药会有很好的疗效。另外一组则接受针灸治疗,实际上用的都是假针,不过实验人员也会告诉患者这样的针灸有很好的疗效。

结果,实验开始两周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说上臂痛的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心理学与生活】

安慰剂效应中的“安慰剂”并不只包括药物,它还包括手术、治疗方案、让人产生希望的鼓励、权威的形象等,只要是能够让人产生希望、对病情有所缓解的事物都算是安慰剂。那么,安慰剂是如何对人的病情产生作用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积极的信念影响了患者。这种观点认为,患者的病情之所以能够得到缓解,是因为他们相信其病情一定会得到缓解。根据知情同意原则,患者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接受安慰剂治疗,可是很多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会认为自己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所以他们相信病情会有所好转,结果病情就真的好转了。也就是说,积极的信念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第二种解释是条件反射。很多人都知道巴甫洛夫做的那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让狗在吃东西时听到铃声,结果狗习惯后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安慰剂效应的原理和条件反射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患者习惯从某人那里得到药片,并且吃了药片后病情会得到好转,那么就算他从那个人那里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药片,他吃了之后病情也会习惯性地好转。

第三种解释是某些患者的病情会好转,完全是其自身的原因,和安慰剂没什么关系。因为人体是具有自然康复能力的,所以就算患者被遗忘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他的病情也可能会好转,甚至会完全康复。

第四种解释是一部分患者其实私下里接受了其他治疗,是别的治疗方式让其病情得到了好转,和安慰剂并没有关系。

第五种解释是患者因为情感上的支持,病情才会好转。研究安慰剂效应的哈佛大学教授托德·凯普查克认为,受到信赖的权威机构的悉心照顾才是患者病情发生好转的根本原因,而受患者信赖的权威机构的照顾或情感上的支持也是一种安慰剂。患者首先是相信医院的,他们白天接受信赖的医生的治疗,同时又会受到护士的关注和支持,而护士一直以来都代表着健康和康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就很容易获得心理暗示,病情自然就会好转。关注、支持和倾听对患者来说是很好的安慰剂,可以使其病情得到缓解。

所以当我们面对患者时,一定要对其进行悉心的照顾,还要对其表示支持、鼓励和关心,要让他们觉得温暖,这样他们才更容易康复。

虽然现在科学家还没找到安慰剂效应发生作用的具体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心理的确会影响生理,比如,悲伤的时候会流泪,愤怒的时候血管的表层会扩张,等等。总之,心情如果不好,身体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良反应。所以要想有一个好身体,一定要尽量保持好心情。就算生病了,也要积极面对,因为积极的心态可以让病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安慰剂效应并不总是有效的,尤其是面对器质性疾病,如骨折、胃穿孔等病症,就不会发生作用。而且对于那些能够起作用的疾病来说,具体的疗效也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医患之间的关系有关。 6h2tHZ1P8t8l8N1MoX2Fc1xMBlV3dGA4XM2WoZN5HbsELtYTpoPktzow/wlNqm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