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研究发现,如果一个观点对一个人非常重要,那么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去说服一个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反对者”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与他的观点一致,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喜欢这个“反对者”,而不是喜欢那个一开始就同意自己观点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喜欢那些在自己的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的程度,要比那些一直赞同自己观点的人的高。因为人们通过辩论或做一些事让对方改变观点时,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会因此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个发现被称为“改宗效应”。
我们的身边一定会有那种“老好人”,他们性格温和、做事厚道,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会反驳、不愿意得罪人。按常理来说,这样的人应该很受人欢迎才对,可实际上“老好人”不太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爱,因为他们会被认为是墙头草,让人觉得一点儿主见都没有。最重要的是他们会被认为是没有挑战性的,更无法给人带来战胜挑战后的满足感。
相反,那些经常和我们唱反调的人却容易得到我们尊重与喜爱,尤其是在我们将其说服,使其同意我们的观点后。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我们做了一个方案,大多数人都说很棒,可就有一个人说有问题,这时我们所在意的肯定是这个说自己方案有问题的人。这时我们就会努力让他改变观点,认可自己,如果最终他认可了我们的方案,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越发尊重他,下次有什么事我们就会优先考虑他的意见,而不会考虑那些一直附和我们的人的意见。
一个美女有很多人在追,可就是有那么一个人对她爱搭不理,而且还处处和她作对。这时美女会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尽办法降服这个和自己作对的人,因为这个人引起了美女的好奇心和征服欲。美女会想“他为什么不喜欢我,是我哪里不够好,还是他眼光太高?你既然不喜欢我,那我就一定要你喜欢我”。就这样,她对这个男生的好感会越来越强烈,直到两个人走到一起。
很多人在恋爱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发起正面进攻完全不起作用后,会进入反对者的阵营。因为反对者毕竟少,也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所以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当我们发表了一个观点,身边的人全都沉默或附和时,其实我们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感。但是如果有一个强烈地反对我们的观点,而我们又当着大家的面说服了他,那种成就感会让我们非常开心,而我们对这个人也会更加在意。
为什么那些“反对者”会受人重视,而总是说“是”的“老好人”却会被人轻视呢?这一切都是因为改宗效应在起作用。现在我们来重点了解一下导致改宗效应产生的原因。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别的,而且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特殊对待。那些“老好人”对谁都很好,所以我们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的一个,就算他们对我们很好,我们也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样的“好”是不够珍贵的,是容易得到的。
而那些平常非常高冷的人如果有一天对我们很好,我们一定会感到惊喜,因为我们知道高冷的人是不会轻易对人释放温暖的,但是他们一旦对人付出真心,那这份真心就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我们是特别的一个。同理,当别人都在附和我们时,突然有一个人出言反对我们,那我们一定会觉得他很特别,就会特别注意他。
从成就感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如,辩论、讨论,让那些和我们意见、立场不同的人改变原有的立场或意见而认同我们,我们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而“老好人”因为一直站在我们这一边,从来都没有反对过我们,对一件已经习惯的事我们又怎么会有巨大的成就感呢?
从人的个性方面来说,那些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做事坚持原则,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并且能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样的人容易获得他人的欣赏。而如果我们能够影响这样的人,让他们改变观点和立场,那么我们就得到了有魅力的人的认可,这肯定是让人值得骄傲的事。
而那些“老好人”在我们眼里是根本没有个性的,得到他们的认可也就不是一件值得骄傲或让人高兴的事了。
既然“老好人”这么不受人待见,那我们就不要做“老好人”了,正确的做法如下。
所谓边界,就是一种尺度,即给自己规定一个范围,属于这个范围内的事情我们可以考虑去做,不属于这个范围内的事情就要果断拒绝。有了明确的边界后,我们就不会犹豫和纠结,做事就不会前怕狼后怕虎。而且有了明确的边界后,我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有主见、有原则、有立场的,这样我们也就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
建立持久、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开端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只有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才算是一个有着自己观点和诉求的独立个体。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平等地和别人交流的机会,要不然我们在别人眼中是没有存在感的。
选择对某些人友好,选择和一些人做朋友,选择去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这个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就会表现出来,而做出这些选择以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负责任的结果。这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因为人们会本能地倾向于相信这个结果是我们深思熟虑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