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角色效应
——角色影响行为

【心理学词典】

人类社会对每一个角色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期待,人的角色意识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这种要求和期待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这种因为角色的不同而引起的行为或心理变化,就被称为“角色效应”。

【心理学实验】

1971 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辛巴多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下室做了一个“犯人”实验。

他们招募了一些学生做志愿者,让其分别扮演看守和犯人,在一起体验两周的监狱生活,犯人和看守这两种角色的选择都是志愿者通过抛硬币来决定的。

设定好角色后,实验开始,被试者都很认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其中,看守表现得越来越像监狱里真正的看守,开始对犯人加强管制,甚至是羞辱、胁迫及殴打。在这样的情况下,犯人组织了一次反叛活动,双方发生了非常激烈的肢体冲突。接下来,那些受到羞辱的犯人开始逐渐习惯不公平的处罚,有的犯人甚至觉得自己的大脑已经失常了。

于是,辛巴多急忙叫停了这个实验,因为他发现参加该实验的这些年轻人越来越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其行为也失去了控制。

【心理学与生活】

上面这个实验反映出社会角色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角色”这个词源自戏剧,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将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之中。

心理学家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角色就是个体与他的身份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能让一个年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看守”或“犯人”,这足以证明扮演哪一种角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

有一位心理学家对一对双胞胎姐妹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她们虽然长得很像,在一个家庭中生活,并且还在同一个班级学习,可是在性格上却差别很大。姐姐非常开朗,还喜欢交朋友,对人热情主动,处理问题非常果断,而且能够独立工作。妹妹则比较内向,不善于交际,遇到问题时缺乏主见,还容易依赖别人。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对姐妹存在如此巨大的性格差异呢?主要是因为她们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原来,她们出生后爸妈就把先出生的那个认定是姐姐,后出生的那个就是妹妹,而且爸妈在家里一直强调姐姐必须照顾好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与此同时,也要求妹妹必须听姐姐的话,遇到什么事必须和姐姐商量。

这样一来,姐姐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扮演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而妹妹则很自然地充当了被保护者的角色。

无独有偶,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为了研究角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一所学校的五年级挑选了一个班,这个班有 47 名学生,他们选了在该班中地位比较低的 8 名学生,让他们做班干部,并在这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后,研究人员对这 8 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第二学期选班干部时,这 8 名学生中有 6 名又被选为班干部。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这 6 名新班干部的性格、自尊心、责任感、开朗程度等特征都有明显变化。而且从全班的统计来看,原来那些很少参加班级活动的、比较孤僻的学生比例降低了很多,整个班级的风气都有所改观。

由此可见,角色是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每一个人多少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社会对这个角色要求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就会受到“为人师表”等角色要求的影响;如果扮演的是“领导”,就会受到“威严”等角色要求的影响;等等。总之,社会对角色的要求会将你紧紧地束缚在角色之中。

以上这些都很好地证明了角色效应的存在,那么角色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产生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要求或期望

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好学生就得学习好,而学习好就得考一个高分数,“学习好”和“高分数”就是家长、教师对“好学生”这个角色的期待。这种期待可能导致我国教育过于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劳动、体育、道德、美术教育。

2.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角色与长辈的角色是对等的,比如,很多孩子会认为“我爸是大款”“我爷爷是大官”,进而认为自己也是“大款”“大官”。这种错误的角色认知导致很多孩子变得狂妄自大,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事。

3.在对角色的期望及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某些具体的角色规范,最终实现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

角色效应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或者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班级管理。在一个班级中,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所以学生会在无形之中受到这些角色的影响,角色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班长的角色可以让学生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体育委员的角色可以对学生的胆量与意志进行磨炼,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从性和竞争性,学习委员的角色则对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大有帮助,等等。此外,还有一些隐性的、并不正式的角色,会对学生的性格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由于班级角色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或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应想办法发挥角色效应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安排,并对非正式角色进行适当的抑制。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角色效应的积极作用。

1.每个角色都不能固定

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担任一个固定的班级角色,那他就会对该角色产生依赖,而且还会影响其对新角色的尝试,这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比如,一个学生长时间做班干部,那他就很容易觉得自己做班干部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很可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此外,教师对班干部角色的要求比较高,觉得他们应该做学生的表率,这样一来很多班干部一方面会培养出较高的责任心和自律精神;但另一方面也会养成积极迎合教师、做事太过谨慎、太过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这对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而在有些学生长期担任班干部角色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学生长期担任着非班干部的角色,这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为他们长时间“被管理”,所以很容易站到班干部的对立面上,对班干部产生敌意,进而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并且会表现出被动的状态,这会对其学习与参与学校活动造成消极影响。同时,他们因为缺少了班干部角色的训练,所以很难养成良好的自律精神与责任心,这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可以推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轮换,或通过全班竞选等多种方式定期对班委成员进行更换。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承担班委的角色,使他们从中得到培养与锻炼。从而避免因角色的缺失而对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除了要想办法让学生轮流担任各种角色,还可以让学生同时担任多种角色,比如,一个学生在担任学习委员的同时还可以做班级的图书角管理员,或做体育委员的同时担任文艺委员,等等。同时担任多个不同的班级角色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训练,多个角色之间的快速转换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让学生对某些重要角色展开适当竞争

虽然说班级中的角色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会受到学生的区别对待。学生通常都会偏爱某几个班级角色,如班长、学习委员等,而忽视另外一些班级角色,所以究竟该如何分配班级角色,尤其是那些大家偏爱的角色,就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对班主任来说,比较可行且能为学生接受的方法就是,对那些拥有较高的认同度、学生普遍看好的班级角色展开适当的竞争,通过公开测评、当众演讲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公平地争取到这些角色,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的角色,才会得到学生的珍惜,学生才能更好地履行角色所承担的职能,从而让其所担任的班级角色发挥出最佳的班级管理效益。

3.让角色得到合理的分配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而且就算是同一个学生,其个性也是多面的。为了让角色效应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根据角色与个性互补的原则,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去担任对他们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班级角色,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个性上的不足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对于那些不善于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鼓励其担任宣传委员或体育委员的角色,对于自由散漫、好动活泼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担任纪律委员等角色。虽然说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激励,他们就能做得很好。

4.积极创立多种有益角色

在一个传统的班级中,由于班干部的编制比较单一,所以会导致班级角色的单一,这样一来就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造成了限制。可实际上,一个班级中除了班干部这些角色,还存在一些非正式的班级角色,而某些非正式的班级角色又会对学生及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色,以此将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出来。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班级活动,内容方面应该丰富多彩,还应该多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开展新颖、独特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鼓励或组织学生创办舞蹈队、足球队、读书小组、围棋小组等团体,广泛开展书法、美术、读书、体育、手工等比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多的班级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担任最适合自己的角色,让他们在角色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ZNrAbdX8erxrdaS0JYDZJH36G2AAvgee8Nl658eNlRUfGgIh/7J661m2JSw4Tr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