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是指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坏的或好的印象后,我们就会据此去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或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件物品的其他特性或这个人的其他品质都会做出与之对应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此外,它之所以被称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会对人际知觉造成影响的因素,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扩散、弥漫。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实验对象看了一组照片,这些照片里有看起来很有魅力的人,也有没有魅力的人,有的则是处于中间水平,然后让实验对象对这些照片上的人进行与魅力无关的评价。结果表明,那些看起来很有魅力的人要比没有魅力的人所得到的正面评价更多,而且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特征,如沉着、和蔼、容易接近。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在麻省理工学院,曾对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上课之前,实验组织者对学生们宣布他临时请了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就向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甲班学生介绍时,他说这位研究生拥有果断、热情、务实、勤奋等品质特征;而在向乙班学生介绍时,他除了将“热情”换成“冷漠”外,其余品质特征都一样。
结果,研究生分别给这两个班的学生讲过课后,甲班的学生和研究生就像朋友一样在热烈地交谈,而乙班的学生则对其避而远之,非常冷淡。
由此可见,当我们对一个人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就会影响我们对他的整体判断。
晕轮效应之所以会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的性格特征存在内在联系。人的某些品质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比如,冷漠的人通常都比较古板、孤独,不容易相处;而热情的人通常对人比较友好,愿意帮助别人、幽默,比较容易相处。
这样一来,我们与某人接触时只要抓住了“热情”或“冷漠”这样一个核心特征,就能自然地联想到其他特征。此外,从人的性格特征的角度来说,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一个欺软怕硬、自私自利的人在其他方面则会表现出心口不一、阴险虚伪的特征;而一个不畏强暴、正直勇敢的人通常会表现得襟怀坦荡、敢作敢为,而且看上去也会让人觉得自然亲切、端庄大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性格特征还会通过举止行为反映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外表去察觉内心,同时又可以从内在的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一些评价上,这样晕轮效应就产生了。
二是与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知觉性特征——整体性有关。我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部分或个别属性进行感知,总是倾向于将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这主要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个部分或者各种属性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闭着眼睛,只要能闻到香蕉的气味或摸到香蕉的形状,头脑中就会形成有关香蕉的完整印象,因为过往的经验帮我们补全了香蕉的其他特征。由于知觉整体性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对一个客观事物才能做到了解一点,就基本掌握面貌,不用逐一感知其每一个属性。
晕轮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我们经常看到的明星拍广告,就是企业对晕轮效应的成功利用。因为我们对明星有着不错的印象,认为他们是成功的,所以就会觉得与他们有关的一切都是好的。这样一来,我们当然会觉得他们代言的产品也是好的,因此这些产品通常会卖得不错。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即使花高价也要请明星做广告的原因。
再比如,一位作家没有名气之前写的小说根本没人看,可是成名之后已经积压的那些书根本就不愁卖,这也是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我国的飞鸽牌自行车之所以能够成功进军海外市场,也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名人效应。
当时飞鸽牌自行车在国内卖得很好,可是天津自行车厂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成功,他们还想走向国际。可他们虽然也想了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就在他们为这件事发愁的时候,他们听到了刚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即将访华的消息,这让他们眼前一亮,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原来老布什夫妇二人都非常喜欢骑自行车,所以厂里的领导就想从这一点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接着,他们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新华社,说愿意把飞鸽牌自行车作为礼品送给老布什夫妇。新华社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将此事上报给了国务院。国务院对这件事也很重视,最后决定将该厂最新投产的一款男用自行车和一款女用自行车送给老布什夫妇。
当他们将这两款自行车送给老布什夫妇时,老布什夫妇非常高兴,还当场表示第二天就会试着骑一下。而这个场面经过全球数百家媒体的报道后传向了全世界,飞鸽牌自行车也随之美名远扬,随后飞鸽牌自行车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
在恋爱中,晕轮效应也会发生作用,我们刚开始喜欢一个人时,其实只是喜欢上对方表现出的一个优点,或许是温柔,或许是大度,或许就是帅/美。经过晕轮效应的作用,我们会觉得对方身上都是优点,根本没有缺点。
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疯狂地爱上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还和她结了婚。不过娜坦丽虽然长得漂亮,但是和普希金志趣不和。每当普希金想要读诗给她听时,她就会马上捂住耳朵,表示不想听。她还总是要求普希金和她一起去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而且她生性喜欢奢华,搞得普希金不仅没有时间搞文学创作,还欠了很多债,娜坦丽居然还背叛了他,害得他与人决斗,最后因此丧命。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管理者觉得某位员工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就会很自然地认为他在别的方面也会做得很好,从而将很多重要的任务都交给他。结果那个人在别的方面能力却很一般,没办法做好那些工作。在这里,管理者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以偏概全就是晕轮效应带给我们的最大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还会连带影响我们对与这个人相关的事物的看法。《韩非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卫灵公宠爱臣子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病了,他知道后就连夜偷偷驾着卫灵公的车回了家,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犯法的,犯法之人的脚要因此被砍掉。可是卫灵公不但没当回事儿,反而夸奖他是个孝顺的孩子。还有一次,弥子瑕吃了一个桃子,觉得很甜,就把自己咬过的桃子拿给卫灵公吃,按理说这是大不敬的行为,结果卫灵公又没当回事儿,还说他是真正爱自己。
后来弥子瑕不被宠爱了,这时候卫灵公的态度就变了。并开始质疑他的品质,就连之前夸赞过他的两件事,也被卫灵公说成了罪行。
有时候我们抓住了事物的个别特征,但它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是我们仍然习惯性地由部分推及整体,由个体推及一般,这样就一定会错误地推论出其他特征。如果我们随便抓住某个人的某一个好的或坏的特征,就下结论说这个人是完美的或者是一无是处,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现实生活中因为对一个人印象不好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例不胜枚举。
晕轮效应通常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就是说还处于感觉、知觉的阶段时,很容易受到感觉和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带来的影响,从而让我们对某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特征上。而且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可是我们很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而且主观臆断,既然有这种特征,那就一定有另外一种特征;也会出现外在形式掩盖内在实质的情况,比如,看到一个相貌堂堂的人,就觉得他一定是个正直的好人。
那么,该如何克服晕轮效应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有关心理研究证明,我们对一个人的偏见经常会被“自动证实”。比如,我们怀疑某个人,时间一长,对方自然就会感受到我们的怀疑,于是他必然会远离我们并对我们生出戒心。对方内心这种情绪的流露又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便会觉得自己当初的看法是正确的。就这样循环证实下去,一定会陷入偏见的旋涡。所以,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不好的看法时,应该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受到了晕轮效应的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我们将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强加给别人的现象,叫作“投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是个善良的人,就会以为对方也是个善良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投射倾向”表明,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包含着自己的东西,在反映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反映自己,而这种反映通常又是不自觉的。所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以注意,不能经常进行清醒的、理智的自我反思,那就有可能会产生晕轮效应,从而形成各种偏见。
由于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通常比较深刻。如果一个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比较好,那就会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点来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第一次接触时,我们所能了解的信息是非常片面的,而且比较表面化,还带有一定的虚假性。问题的严重性往往在于,先了解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后面获得的信息的解释方式,因此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后面所得到的信息就只能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为晕轮效应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所以,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做好具有改造,甚至是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
一项心理实验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不认识的人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也就是会表现出按照外貌分类的倾向。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对 72 个人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以求弄清楚人们对人的外貌是如何理解的。其中,有 9个人认为,方方正正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而智慧的人通常都有宽大的前额;有 3 个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还有 14 个人认为胖表示心地善良;等等。
尽管这些生理特征大多是天生的,但是有人认为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我们在认识他人时,只有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注重了解对方的行为、心理等深层结构,才能避免“以貌取人”。
刻板印象是类化作用,就是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类,然后再给他们贴上标签。比如,提起“教授”时就想到“学养深厚”,说到“商人”时总是会认为他们“唯利是图”。刻板印象的形成源自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纳,然而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认知而已,虽然这有利于我们对某一类人进行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发生偏差。所以,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导致认知失真的一个“误区”。因此,我们要想对他人有一个深刻、确切的认知,那就一定不能忘记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且要不断地对大脑中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假象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