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继续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又出现了第三车道,这个车道主要是同性恋行走的。
同性恋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同性恋的记载。龙阳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者,生活在公元前243年前后,也就是战国时候,龙阳君像女子一样婉转媚人,得宠于魏王,因此被封为龙阳君。魏安厘王对于龙阳君的特宠,也使得“龙阳之好”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汉朝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这又是一个著名的同性恋故事。近代我国称同性恋风气为“男风”,又称“南风”,因为这一风气“闽广两越尤甚”。男同性恋者互称契哥契弟;女同性恋者则结拜金兰。
虽说新中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法院曾发文指出成年人自愿的同性性活动,“以不办罪为宜”,但同性恋问题依然被视为“流氓”活动。
那时候,同性恋者不但在我国得不到尊重,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对待。1969年,同性恋群体爆发了,他们在美国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据说有四百万人参加游行。他们的反抗是有效果的,一些国家相继通过了“同性伴侣法”或“同性婚姻法”,承认同性恋者的结合可以享有与异性婚姻同样的权利,包括给予对愿意结合成配偶的同性伴侣与异性婚姻相同的社会福利、保险、财产继承权利。
我国的同性恋人数也是很庞大的。长期致力于同性恋问题研究的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估计,目前,我国15~60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双性恋2000万,女同性恋为1000万。2004年12月1日,中国卫生部门通过调查做出估算,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
有些同性恋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向家人隐瞒自己的性取向,不得已还会选择与异性结婚。有时候试探性地问身边的朋友,对同性恋的看法是怎样的,大部分人都会说,“只要我身边的人不是同性恋就好了”。他们得不到家人及朋友的理解与尊重,生活得很压抑。
自同性恋产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对其成因的探究,那么同性恋是怎么形成的呢?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发现同性恋与基因有关。X性染色体上有一个叫作Xq28的基因,是这一基因决定了人们在性指向上是同性恋。汉默调查了40名男性同性恋者,经他们同意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这40人中,有30多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的同性恋行为和趋向。不过,也有人对这一结果产生怀疑,因为据说汉默本人就是同性恋者。但随后的一些研究也不断地表明,同性恋的确与基因具有某种联系,有其内在的生物学基础。
除了生理因素外,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同性恋取向的原因之一。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有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幼儿时都具有两性素质及双性恋特性,到底发展成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与其成长经历有关的。他认为4~ 6岁是儿童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儿童有着强烈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对异性的父母有着本能、强烈的依恋情感,而对同性别的父母则产生敌对情绪。父母如果在此期间对儿童的这种本能不过分刺激也不过分抑制,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时期而随后逐渐对同性父母产生认同。反之,如果在此期间儿童遭受心理创伤,隐藏在潜意识里,并且在青春期时表现出来,就可能发展为同性恋。
行为主义者认为,同性恋由环境影响形成。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如果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或者有过不快的经历,他的异性情感没得到正常的发展,如果此时又受到了同性方面的引诱,就可能产生同性恋倾向。
虽说学者们对同性恋的成因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究,但是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问题尚未统一定论,所以要想清楚地了解同性恋的成因,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