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青少年问题很严重,我们一开始帮助孩子,后来发现要帮助老师,帮助家长,最后发现只帮助家长效果不大,我们还要帮助他们的婚姻,最主要是帮助婚姻中的女性。
国家颁布《妇女权益保障法》,因为妇女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国家要保护她们。很多人对女性有一种偏见,比如哪家的女人跟别的男人跑了,就会唾弃她,却不知她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女人的天性就是母爱,她把自己的孩子抛弃跟别人跑了,是因为她实在熬不过去了。要么就是被男人忽视,感受不到爱;要么就是有家庭暴力,她忍受不了。
国家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心理学工作也应该有“女性心理辅导”的概念。现在女性心理学研究者很少,女性心理辅导也基本上没有。女性心理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女性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上,而应该运用一些技术方法服务于女性。
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人类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学问,而不是只研究人的学问。心理学也是如此,心理学是为人们服务的学问,而不只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学问。家庭心理服务应该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服务于家庭成员的学问,而不是只研究家庭中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一贯所说的,心理学不要只是高高在上,而应该真正地走下来。
当今社会需要加大对女性的帮助,应该有更多的关于女性健康的公益广告。这些公益广告不仅是家庭中关于“孝”的公益广告,小孩子端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洗脚”,也应该有“老婆,你辛苦了”这样的广告。其实关于对父母的孝顺,我们自古就有,我们更缺少的是对女性的关怀与重视。
上文的案例,男孩的问题与家庭因素有很大关系。妈妈没有得到爸爸的爱,她没办法去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她没有心理能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与爸爸放手不管有很大关系。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爱护弱者,这是人之本性。就算男人不爱自己,但是为了孩子,女人也应该好好生活。可是,有些女人把男人不爱自己的事实转为愤怒,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发泄完之后,还很后悔。后悔是因为作为母亲的良知,愤怒是因为她控制不住自己而产生的那种情绪。女人把对丈夫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希望丈夫关注到她,但丈夫对她并不上心,她才向自己的孩子下手。
女人控制不了丈夫,就只能控制孩子。孩子往往是妈妈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现实中个别女性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连孩子都控制不了,她连最后的希望都没有了。丈夫对她不好,受公婆的气,回娘家又不能说,孩子又不听话,在她看来自己已经没有活着的意义了,所以就选择自杀。
如果我们都能够重视女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婆媳矛盾,那么多的女性被家暴,那么多的女性自杀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