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见过尼采之后,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各自闷闷不乐。
他们一路往回走,来到一个叫秦庄的小乡村的时候,一个身段窈窕的女人从他们的对面走过。
老三一见,一扫刚才的郁闷,加快脚步赶上前去,越过那个女子,并频频地回头对她张望。
那女子见状,以为遇到登徒子,吓得快步跑了起来,很快就跑进村子里面去了。老三一边说“真是一个绝色美女啊”,一边还向女子跑去的方向不停张望。
老大这时候赶到他的身边,看着他冷冷地说:“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老三一听就急了:“你说什么?不要忘记我是你兄弟,如果我是狗,你是什么?”
老大说:“我没有你这种道德败坏的兄弟。”
老三说:“我还不希望有你这种道貌岸然的大哥呢,明明自己见到美貌的女子也会动心,还在虚伪地说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连自己的真性情都不敢表达,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老大说:“我是有真性情,但是我也知道我生活在这个社会,要遵守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可不像你,表现得那么动物。”
老三说:“我是动物怎么了?起码我觉得开心,不像你,伪君子!”
这时候老二一边拉着一个说:“好了,你们都不要吵了。你们都对,你们都有理,得了吧。”
老大和老三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你说的,不是他说的,他一定要向我道歉我才消气。”
老二的头霎时之间又觉得大了一倍,他顿足捶胸道:“天啊,为什么我们三兄弟就是没有办法好好地相处呢?难道就真的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这时候,村道边刚好有一个老者经过,听到老二的哭喊,就对他们说:“你们三兄弟不和睦,我看只有孔圣人可以帮你们出出主意。他老人家昨天刚刚经过秦庄,现在往郑家坳那边去了,你们不如去找他吧。”
老二一听有理,于是谢过老者,打算往郑家坳去见孔子。
老三说:“为什么要去见孔子?我看那些所谓的学者、圣人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家伙,根本就不可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老二说:“你不去看看,怎么就知道他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老三说:“我们不是已经找过尼采了吗?结果怎么样!”
老二发火了:“你到底去还是不去!你真的希望我们三兄弟一直这样吵闹,然后搞到家庭分裂吗!”
老三见到平素温和的老二都发火了,于是嘟嘟囔囔地说:“去就去,你发这么大火干吗!”
走了两步之后,他又幸灾乐祸地加了一句:“不过我看我们这次准又是在浪费时间。”
老大和老二不由得停了下来,各自瞪了他一眼,他总算是噤声不语了。
他们赶到郑家坳之后,向人打听到孔子落脚的地方,却是一间废置的庙宇。
他们去到那个庙宇之后,孔子正被他的学生围着,在向他们讲着什么。
三兄弟见到此景,也不敢随便上去打扰,于是就静候在一边。
孔子的一位学生见到他们之后,问清来意,把他们带到孔子的面前。
老大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孔子之后说:“圣人啊,您给我评评理吧。老三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于礼不合,不成体统吗?我记得您老人家说过‘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言论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的。”
孔子听后,点点头,表示赞同。
老三说:“我们只是普通人,既不是当朝大臣,也不是一国之君,根本无须这样做。再说告子也曾说‘食色性也’,这就说明我这样做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孔子说:“是的,我一向主张‘和为贵’,也说过‘孝悌’,你怎么不去遵从呢?你大哥觉得你的言行欠妥,于是提出望你纠正,你却不从,并恶言相向。须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你接受你兄长的良言,是对他最基本的尊重,难道连这些你都不懂吗?”
老三说:“他是我大哥,他当然可以教训我。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也有我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一味顺从他,做他期望见到的那个老三,那不等于是扼杀了我本来的真性情,这样我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而且你们这样做不也等于是一种暴虐吗?亏你还在这里满口仁义道德,简直是放狗屁!”
孔子的门人见到老三居然敢对自己的老师如此不敬,不由得都对他怒目相向,有几个甚至已经蠢蠢欲动,想要教训他一番了。
老大这时候也呵斥老三:“够了!你这畜生,你怎么敢对圣人如此不敬!”
说完就踢了老三的膝盖一下,老三一个不提防,直直地对着孔子跪了下来。
老三这一下痛得龇牙咧嘴的,他大声嚷嚷着说:“难道我说得不对吗?你们都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
孔子摇摇头,说:“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
然后他转身对着老大说:“你们的家事,我看我是无能为力了,你们还是去找其他人帮你们解决问题吧。”
老二见到两个最有学问的人都解决不了自己兄弟之间的纠纷,不禁悲从中来,扑在地上放声大哭。
这时,孔子派了一个门人把他们请出破庙,并把庙门关上,让他们自己独自伤心去了……
这是陈逸芸在这次活动中写下的故事。自从上次读心术俱乐部的活动结束之后,她在这段时间更多的是思考内心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问题。长期以来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是很清晰的冲突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庄令扬把了解自我、本我、超我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主要是阐述道德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我们生长的这个社会中的文化对我们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而无论是寻找尼采,还是寻找孔子,启示都是一个价值澄清的过程,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在多面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容易造成冲突的原因。
昨晚,她留在父母家里。吃完晚饭之后,她辅导女儿做功课。女儿做完功课去洗澡的时候,她见母亲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于是就走过去陪她。
当时播的是一部台湾的家庭伦理剧,她对这一类的电视剧一向没有什么兴趣,坐在这里,纯粹是为了陪伴母亲。
最近,她对于自己这几年极少陪伴父母和孩子,产生了内疚,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往家里跑。虽然彼此在观念上,还是难免存在冲突,不过她已经慢慢地学会了接纳。她知道,父母活了几十年,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想要彼此和睦地相处,唯有自己去接纳。
看电视的时候,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母亲讨论着剧情。剧中的男主角因为和女主角相恋遭到父母亲的强烈反对,结果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离家出走。男主角的母亲因此被气得病倒了,父亲也气得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陈母看到这里的时候说:“真是不肖子孙,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白养活他了。”
陈逸芸看看母亲,只见她一脸的不屑。
的确,站在父母亲的立场来看,这个儿子是很不听话的。这是她自己价值观的投射,恐怕也是很多父母价值观的体现。多数父母会认为将子女养育成人之后,子女有回报父母的义务。这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问题是父母只接受他们希望得到的回报。假如子女不能遵从这一点,那么就认为不是回报。
而她则会觉得那个男主角值得同情,他为了对抗家人的安排,为了避免成为家族中一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为了脱离一场因为利益结合、没有感情的婚姻,才会选择离家出走。他这样做,是遵从了自己的本心。
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就成了人际冲突的根源。通过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人的道德观念和内心本能的冲突。社会中有需要遵守的规则,这就是道德。一个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将不能被这个社会认同。但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也有生物独特的本能。如果这些本能被过分地压抑,自己不能认同自己,那结果也是极具破坏性的。
就如过去的自己,小时候因为要得到父母的认同,所以做了一个凡事千依百顺的乖孩子。自己其实内心并不是真正地认同他们的做法,但因为年幼,所以纵然内心并不认同,却也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到了成年后,她内心积聚的愤怒开始逐渐释放,本能开始反抗。因此,她做了很多父母亲不会认同的行为,比如多次离婚。当然这和自己不懂得经营亲密关系有关,但是这同时也表明,她用一种极端的方法来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就说明,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和谐的生活,想要快乐,那么他除了要得到自己的认同,还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会寻找本能和规则之间的平衡点。只有找到了平衡点,才会觉得生活幸福。
而这几次活动等于是一个寻找关键点的过程,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见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到对自己的内心需求更加了解,同时也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在两者之间做出适当的调整。最近,自己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关注父母和孩子。父母亲也因此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他们开始放开怀抱,接纳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了。
想到这里,她回头看看正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的母亲和刚刚从浴室里走出来的女儿,觉得自己的内心正被一种绵绵的幸福包裹着。
也许,幸福本来就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只不过她过去一直没有发觉,所以才会到处寻找感情的依靠,让自己的感情生活变得错综复杂,却依然得不到内心想要的安宁。现在,当自己愿意静下心来体会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其实幸福离自己并不遥远,它一直就在生活中。并且她相信,它还会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