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反社会:《下课》主人公的人格解读

2017年,一部美国电影《下课》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巴特勒先生是格兰登高中的国语教师,他热爱他的工作,敬职敬业,和妻子感情非常要好。他们有一个一岁多的儿子,一家三口生活得其乐融融。

卢卡斯是从弥尔顿高中转学到格兰登高中的转学生,转到了巴特勒老师的班上。在一次交一篇关于奥赛罗的作文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只交了几页纸,而卢卡斯交了厚厚的一本书,所以老师调侃地说:你不是在交作文,你是在交论文。

但是,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卢卡斯的作文虽然写得非常认真,非常全面,但是观点偏激,立意错误,所以只给了这篇如同一本书厚的作文B+。

卢卡斯不服气,去问老师为什么不给他A,老师解释说,B+和A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卢卡斯激动地说:“3.333和4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你以为只是0.7的区别吗?我是想带着各门功课都是A的成绩去上哈佛大学的……”那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我怎么可以容忍自己带着一点点小小的瑕疵去敲大学的门呢?

下课的时候,卢卡斯对一个上课的时候爱讲话的同学说:“我注意到你在课堂上话很多,你影响到我听课了,你能不能少说一点?”那个同学最开始很不以为然地说:“我想说就说,关你什么事?”卢卡斯回答说:“你如果再说话,我就戳穿你的气管,把你的舌头钉在屋顶。”那个黑人大块头同学听到卢卡斯这么说,再看到他的眼神的时候,他的潜意识告诉了他,这个人真的会这么做的。随后在课堂上,当女同学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拒绝了和女同学说话。

巴特勒一开始还蛮喜欢卢卡斯的,回家对妻子说起这名学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大跌眼镜。

在学校的国际象棋俱乐部里,同学亚历克斯说“将军”的时候,脸上露出非常开心的笑容,而这个时候卢卡斯的脸色变得很难看,眼睛射出一道带着血腥的光来。随后,他冷静下来,用一枚棋子轻蔑地“踢”开了同学的棋子,走到一个位置上,然后出其不意地反胜了这盘棋。巴特勒和周围的人看到这个非常精彩的结局,都为卢卡斯鼓起掌来。

巴特勒是这个俱乐部的主席,所以就宣布:“第一种子,亚历克斯;第二种子,卢卡斯。”卢卡斯听到巴特勒这样宣布的时候,马上反问:“对不起,巴特勒先生,你说我是第二种子?”巴特勒回答说:“没错,伙计。”然后,卢卡斯很不服气地反驳说:“我刚才明明把亚历克斯打败了……”

在随后的化学课上,卢卡斯通过做手脚,让亚历克斯在实验的爆炸中受伤住院。

卢卡斯在得知巴特勒老师要竞聘教授职位时,偷偷地把老师精心准备的竞聘文章给调换了,那篇调换上去的文章粗俗浅薄、自恋自大,注定了巴特勒的晋升之路一定会失败的,事实果然也是如此。拿着被打回来的文章,巴特勒对比之前卢卡斯写的那篇论文,发现了其中的蹊跷,顿时明白此事和卢卡斯有关。

于是,巴特勒先生就找卢卡斯谈话,问他是否调换了自己的申请文章,卢卡斯矢口否认。巴特勒指出他是因为学分才这么做的,卢卡斯就说:“我是得在大学申请单上保持完美的学分记录,往前走,大家都开心。”

巴特勒先生于是问:“如果我不给你A呢?”

卢卡斯说:“你知道我对《罪与罚》最大的批评是什么吗?(犯罪)成本太低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是个孤家寡人,他没什么可失去的。(如果你再继续坚持不给我A)我总能创作出一本书,更吸引人,当主角失去一切时,才会知晓……”

巴特勒在和卢卡斯的对话中感觉到了强烈的威胁,于是去找卢卡斯的爸爸沟通。但是这个爸爸似乎是一个混沌的爸爸,把巴特勒撵走了,并且在口误中提到了一个名字:加勒特。

巴特勒找到卢卡斯以前就读的学校里一个叫加勒特的老师,加勒特很悲哀地说道:“我教卢卡斯历史课,前进的欧洲这一课,他针对纳粹德国写的论文,说希特勒的目标崇高而完美,只是方法有点不对。这是一篇观点非常扭曲的论文,所以我给了他B。

“我曾经好心地给卢卡斯找住处,结果他恩将仇报,偷偷地把我和我的高中同学做爱的场景录像,然后威胁我说要把他的成绩改成A。否则他会拿录像向校方告发我。我被逼无奈,把他的成绩改成A,打这以后,我开始崩溃,不想再教书育人,后来我辞职了……”

在巴特勒和加勒特的对话里,巴特勒显然还没有意识到卢卡斯的反社会人格特质,而是评价说:“卢卡斯还是个孩子,我不明白我怎么会被一个孩子欺负。”

加勒特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卢卡斯的反常人格特质,说这类人就是自我膨胀,为了自己的目标,专门伤害别人,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卢卡斯不是恶霸,卢卡斯是神经病。

加勒特的关于卢卡斯是个神经病的判断,显然是对曾经栽在卢卡斯手上的一段人生经历的痛心总结。然而巴特勒没有意识到卢卡斯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而是继续按照与一个正常人的相处之道来理解卢卡斯的言行。

倔强的巴特勒坚持不向卢卡斯屈服,继续在下一次的评分中给了卢卡斯一个“F”。

这个F彻底撕碎了卢卡斯的自恋。他在家里打开了自己的评分信函,看到F之后,他狂乱地把卧室里的东西到处摔。随后,一系列的阴谋继续上演。

一开始,卢卡斯让自己的好朋友贝卡去勾引巴特勒老师,试图让老师身败名裂。但是巴特勒老师没有为贝卡的勾引所动,卢卡斯的计划失败。

但卢卡斯不会放弃,他对贝卡说他听到巴特勒夫妇准备离婚,巴特勒喜欢的人是贝卡,贝卡似乎是一个“傻白甜”,她每次都很轻易地就相信了卢卡斯的话,继续去勾引自己的老师。这一次,卢卡斯在教室里安装了录像设备,可惜巴特勒还是拒绝了贝卡。

卢卡斯把贝卡叫到天台,引导贝卡写好一封关于和巴特勒先生之间情感纠葛的书信之后,残忍地把贝卡推下天台摔死了,让大家以为贝卡是因为巴特勒而死。

警方介入之后,最终真相大白,巴特勒这个时候开始意识到卢卡斯的危险性了。他反复地对卢卡斯说:“如果你再靠近我和我的家人,我直接杀死你。”

可惜,他还是没有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的本性有一个正确了解。他们夫妻相亲相爱,正准备共浴爱河之前,巴特勒去浴室洗澡,就在这个工夫,卢卡斯杀死了他的妻子,并且把他的一岁多的儿子带到了教室,准备杀死这个婴儿。

巴特勒急忙赶往教室,看到卢卡斯已经接近疯狂,他数次举起利刃准备杀死婴儿,却又数次停下,直到巴特勒冲上去夺下利刃,警方赶到……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读与调适

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个名称几经变换,它曾经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精神变态”,也有人叫“冷血症”的。而反社会这样一个名字,似乎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可能错过了对这类疾病的核心实质的描述。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15岁,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3项(或更多):

①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②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③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④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⑤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⑥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⑦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这类心理疾病的核心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极端的自我中心,狂妄,眼中毫无他人的感受,蔑视他人,把他人当作低级动物。设计陷害和操纵他人,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在目前的分类学中,这十多种人格障碍里面,最危险的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了。因为他对自己目标的盲目坚持以及对他人感受的完全漠视,都可能导致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随时可能无情地铲除或者杀害影响他目标实现的人。

没有和他们深入接触之前,这类人通常会显得比较迷人和有魅力,因为一个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并且信誓旦旦地要去实现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充满信心的迷人印象,一些女孩会不知深浅地爱上这种人。

但是,和他们真正相处在一起,那种完全被漠视的感觉会把一个人的人性摧毁,比如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对配偶说自己要去哪里,就一个人离开家出去一段时间才回来……所以,女方最终可能会选择离婚,而能够顺利离婚的人是幸运的。

其实,所有的人格障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自己的感觉,忽视他人的感觉。用自私来形容人格障碍,是因为不理解人格障碍是一种病,这个病的核心就是注意力狭窄,只能看到自己的感受,无法看到他人的感受。自私这样的术语,是属于道德模式下的判断,而在精神病学的模式下,这不是自私,这是属于没有能力兼顾他人的感受。

所以,反社会人格障碍病人,是这十多种人格障碍里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他的人格障碍病人,多多少少还能考虑到一丁点儿别人的感受;或者在某些状况下,比如讨好型的那几类人格障碍,表面上还是能够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的。

而反社会人格障碍病人,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的伪装都不需要,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对他人的不屑和无视。在这一点上,他们接近精神分裂症的位态。因为精神分裂症也是以“消灭”客体为己任的。

所以,反社会的核心是无客体的一种状态,就是他们根本不关心客体怎么想,客体有什么感受,根本不关心自己还需要和客体有情感连接。

《下课》的主人公卢卡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本不关心他的老师巴特勒怎么看待他,那个黑人同学怎么看待他,贝卡怎么看待他,贝卡被推下去摔死是怎样的感受,师母被他杀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巴特勒失去自己心爱的妻子是什么样的感受……

所有别人的感受在他的“宏伟”目标面前,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这样的人小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我说一个例子,你大约就会有感觉:他们会因为化学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就去买硫酸来泼在小狗的身上,看着小狗痛苦得满地打滚,他们也毫无知觉,还在那里记录小狗的反应时间。旁边的一个叔叔很惊奇地问他,你知道小狗很痛吗?他会大吃一惊地说:我不知道啊!

他没有撒谎,他是真的不知道小狗的感受的。

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童年时期被严重虐待的经历,抚养者完全漠视他的感受,所以他认为自己就不该有感受,有感受是一个累赘。如果有感受,他早就被自己感受到的抚养者的杀气腾腾吓死了。所以,与其被吓死,还不如关闭自己的感受。

因此,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童年期,其实就有许多和别的孩子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只是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卢卡斯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爸爸又是那样不可理喻、情感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一个男人,最后竟然因为儿子再次犯罪,就自杀身亡了。这样的一个爸爸不可能给卢卡斯需要的情感上的支撑。年幼的卢卡斯一定遭遇过无数次情感无回应之绝境吧,这样的孩子不得不过早地把自己的感觉通道给堵死,以避免使自己体验到这个人世间的荒漠之气。

一个无客体的孩子,为什么需要各门功课都很完美呢?他完美给谁看呢?

这使我想起法国电影《香水》的主人公的遭遇,那同样是一个无客体的男孩,那么,制作完美的香水是为了什么呢?

这其实就涉及同一个问题:自我救赎。

一个在人世间几乎快要和所有人都中断联系的人,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死亡状态。为了把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他需要一些介质,这些介质就是那个完美的目标。如果我足够完美,是不是还有一条路,可以把我从被所有人都忽视和抛弃以及快被遗忘的绝境里拉出水面啊?

卢卡斯把师母杀死之后,劫持了老师的孩子,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他挥舞着小刀,数次想对着婴儿扎下去,却最终宁可堕入疯狂,也没能杀死婴儿,这是为什么呢?

从现实层面看,他控制婴儿的行为里,依然还有需要老师给他一个A的梦想。而在实际上,卢卡斯在潜意识层面是寄望自己可以如同老师的那个婴儿那样涅槃重生的。如果杀掉真实的婴儿,那么他无意识层面的重生之梦就会被彻底粉碎,这是他下不了手的主要原因。

巴特勒没有能够意识到卢卡斯的破坏性,那是因为他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卢卡斯这样的人,就很类似我们常说的“冷血人”,面对这类的“冷血人”,明智的做法是避开和他针锋相对。

电影中的巴特勒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的老师,他不想变得像加勒特一样,被卢卡斯控制,最终失去了教师的身份,他还想做一个教师。所以他不得不履行教师的职责,该给学生什么评分就给学生什么评分,这样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叫作正直。然而,在面对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冷血人”时,这个“冷血人”毁掉了他的家庭和后半生的幸福,这值得吗?

和“冷血人”针锋相对的结果,巴特勒得到的是一个注定永远残缺的人生,他的儿子注定永远地失去了妈妈,这是呈现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在新闻里,我们听说过有人因为一个电话号码要不到就把人杀了,因为几句话不对,就把一个好看的姑娘毁容了,一个空姐被滴滴的司机给奸杀了……这些被害者通通都不知道,他的对手是“冷血人”。这种人一无所有,他根本不在乎再失去什么了。

和一个不在乎失去的人在一起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想,这部电影也说得很直白了。卢卡斯真的没有什么在乎的了,妈妈早就去世了,爸爸也自杀了。在这个人世间,他就只剩下对完美的A分的追求了,凭什么要把他这唯一的一条救赎之路给切断啊?

老师家里有幸福,有欢声笑语,有一种弥漫着的温情,卢卡斯一进入老师的家里就感受到了老师家里的这个味道。反社会人格障碍病人还有一个特征是强烈的嫉妒心,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他就要去摧毁,他要让别人和自己一样,来体验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

卢卡斯每次回到家里,父亲阴沉沉的语调和颓废的表情,还有他家里充斥的一种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味道,和老师家里温暖的味道是区别明显的。卢卡斯感觉到了这个区别,所以他要抹杀这个区别,杀死师母,当然也是消灭差异性的第一步。

……

卢卡斯的反社会性,只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一个缩影,这种价值观的一个潜台词就是:别人的需要无足挂齿。

现代文明的进程把这样的价值观带到了各种文化里面,和各种文明里的陋习结合在一起,推进了反社会这样一种以无情为特征的社会个性的产生。

当家长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只注重分数的时候;当我们过度提倡竞争,而没有去维护一个人的尊严的时候;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请求无动于衷,给他制造各种障碍的时候;当我们在婚姻中无法看到配偶的感受的时候……这一系列的时刻,我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某种反社会的因子。

我说过,用反社会这个词不能真正说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核心。无情和无感受,眼中只有自己追逐的目标,其他人都可以视为追逐自己的目标道路上的棋子或者是绊脚石,才是这类人的人格核心。是棋子就利用和操纵,是绊脚石就铲除。所以,什么是反社会的因子呢?就是我没有办法去看到另外一个人的需要,而且我蔑视那个部分,我不屑于去看到,或者是我没有能力去看到。

没有能力去看到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我之前强调过的,但是,这并不是一个逃避罪责的说辞。只要我们看不到他人的感受,我们迟早都是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不过是其他人格障碍的一种走到极端的表现而已。任何人格障碍的复原,虽然伴随着无能为力,但是,并非是真正的无能为力,只是这个过程会非常艰辛,所以会让人感觉到是他们“不能”,而非“不愿”。

如何调适?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自我调适比较困难,心理治疗对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绝非短时间内能够看到效果的。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这本书里提到:精神变态患者的冷酷无情会不会是对虐待(儿童期虐待以及成人期重现虐待情境)或无法理解情境的一种回应。

罪犯会向司法人员坦白供认,说明即使屡教不改的重犯天性中也仍存有责任感,并能从与人的交往中获益。虐杀犯Carl与一位狱警维持了终生的友谊,是因为对方有尊严地对待他。

在这句话里面,其实我会看到反社会人内心仍然存在着一些非常细微的人性的光芒,只要他们存在着一线试图和人产生连接的希冀,那么,把他们从恶的路途拉回正常的路途就会有希望。而这个路途上,我们要做的依然是本着对人性的尊重,即便是对反社会人格这样的充满恶念的人,我们也能够尊重他们作为人和我们共同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地位,这是他们能够回归的一个基本前提。

治疗精神变态个体的总体目标是帮助来访者逐渐靠近克莱因所提出的抑郁状态,这时候来访者将认识到他人有别于自己,并值得自己去关心。在治疗所营造的持续的、充满尊重的气氛中,随着治疗师逐渐接触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破坏性嫉妒以及自我毁灭等行为,来访者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利用语言来控制他人到运用语言诚实地表达,来访者也开始尝试抑制冲动,逐渐体会自我控制的成就感。来访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是重大的进步,这种进步需要治疗师真诚地、持之以恒地与反社会个体互动,并促使其不断自我暴露。

南希的这段话描述的是使用客体关系理论来为反社会人的改变建立的治疗体系,这个体系为我们理解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切入点,也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能够在精神分析治疗下好转展示了希望。当然,这需要治疗师能够克服自己身上的某些反社会的特质,真诚地运用自己的反移情和来访者互动。 suIgeEaHWEEirBhrO0Rbag5emGaWLIsvcsz8o68S/Yq+9PSFkX8/YRAtYZUZaU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