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格内向的话题,相信很多家长都对此感兴趣。围绕这个主题,我就其中一些方面进行层层深入的探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主要由气质决定。气质是一种相对不变的生理特征,它受神经感觉系统的影响,古希腊医生将其分为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和胆汁质四种气质类型,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人会觉得抑郁质的人不太好,或者是胆汁质的人不太好,易怒,或者会觉得性格较内向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症,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气质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哪种气质类型,都是一种个性特征,没有优劣之分。
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各自的优势。内向的人性格比较内敛,且善于思考,内心比较稳定;外向的人活泼好动,反应相对较为灵活。性格内向和外向是由气质类型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那么他的性格无论内向和外向,都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可为什么人们在对待内向和外向的人的态度上会有不同呢?比如内向的人,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满意度会低一些。人们在闲聊时讨论到性格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询问:“我的性格内向怎么办?我的孩子内向,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该怎么办?”而很少有人因为性格是外向的去追问:“我的性格外向怎么办?”除非这种性格外向到病态的程度,例如表演型人格。一般情况下,外向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而内向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大多是性格内向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性格。
其一,在提出问题的这些人中,既有内向型的人也有外向型的人,他们都因为性格不太完善,觉得自己有问题。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人,其性格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外向型的,这部分的气质类型可能既是多血质的,也是胆汁质的。因为他们的性格有一些缺陷,即心理不够健康,所以他也把自己归为性格内向的人,这样的人是性格不健全的。主要体现在:在人际交往上,他们往往过于敏感或自卑;在行为上往往会采取一些不良和不健康的行为,如逃避、攻击、退缩等;在认知上可能会对自己的评估不太合理,比如,认为自己在人群中是不太受欢迎的,那么其在认知上对自己的评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估,都会出现偏差。正是因为其在人际交往、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才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这种性格不接纳和不满意,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甚至还认为自己有病。但是这类人不一定是性格内向,也有可能是外向的。比如,某个个体,其本身就是多血质的外向性格,但他在受教育过程中被压抑了,甚至被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他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不允许其自由地表现自己,平时遭受的一些非打即骂以及经常被否定等不好的对待,时间一长,就把这个孩子外向、积极、主动的性格给压抑了,而他本身的生理气质类型却不是这样的,这是第一种情况。
其二,他性格完善,却面临着周围的压力。比如,这个人性格上没有毛病,也并不是过于自卑,且并没有性格上的不健全,但他面临着外部的文化环境的压力。为什么提到文化环境的压力呢?举个例子:我们都认为活泼开朗的小孩就是正常的,如果谁家的孩子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叫人,大人就会发愁,大人一发愁和焦虑,就会强迫孩子说话,然后孩子就只能不情愿地照做。不管这孩子的性格本身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大家都会觉得他沉默和不愿意与人交流是有问题的。其实他本身就有一种内向的气质类型,他很健康,并没有任何的心理问题,只是因为承受了身边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压力而变得沉默。
我们经常看到大人强迫或者诱导孩子向别人展示歌舞和朗读的才艺,但也许这个孩子就是腼腆,他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氛围才愿意去主动唱和跳,他需要找到感觉,还需要有合适的心情。但是大人往往不太在意孩子当时的状态是不是自愿表演的,也不顾及这个孩子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就当众给他施加压力。本来这类孩子是没问题的,但由于身边的文化环境压力,大家可能会约定俗成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说话的小孩、不爱表演的小孩、不爱叫人的小孩,都是不好的、不够大方的和不太正常的。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其实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种是育儿焦虑症。很多家长有育儿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不成才和不够聪明,也害怕孩子长大之后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有了育儿焦虑。这种较普遍的育儿焦虑,逐渐形成了强迫孩子展示才艺以得到周围人好评的“文化”。
第二种是成功的焦虑。看到社会上急功近利的现象,我们生怕自己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社会变化太快,会给我们造成一些对成功的渴望和焦虑,可能我们常常会想:如果我不赶快成功,不赶快把握住机会,可能未来就没机会了。这种成功的焦虑,也会让我们觉得外向的人更容易把握住机会,因为外向的人看上去脑子更灵活、反应更快。但是事实上,内向的人虽然反应不快,却可以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因为焦虑而追求问题的快速解决,而“慢”的人即使再优秀,哪怕是个哲学家当场将一些哲理或者真理娓娓道来,这些焦虑的家长也不会想听,他们就想看到孩子做出快速的反应。所以当孩子反应慢一点儿或者因为性格内向而一时不知道做何反应时,家长们、老师们以及围观的人们都会等不及。
第三种是社会的变迁。我们的文明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我们的社会从信息化时代再到智能时代,在这样快速的时代变化中,肯定会产生一些亚文化。在以前的人际交往中,内向的人不会有太大的交往压力,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住着,做邻居就是一辈子的事,说话或者不说话都可以,邻居们都觉得这孩子就是这种性格,完全没有毛病,虽然不爱说话,但人还是挺好的,邻里之间知根知底,相处的时间长,彼此之间都很了解。但是现代的邻里之间不会有那么频繁的接触,况且随着租房数量增多,邻居也会经常更换,现代人又是比较宅的,互相之间不是很了解,认识往往比较表面化,所以容易把这种不说话的人当成是有问题的人,就算是不当作有问题的人,至少交往中的印象也会因为寡言少语而打折扣。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在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压力,这也是社会变迁造成的问题。
这些因素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小孩,在其成长、学习和工作中都能造成一种文化的压力,让我们对那些原本正常的人的性格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无论这些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我们在看待他们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不正常,当这些人被特殊看待的时候,他们可能就觉得自己有问题了,进而开始嫌弃自己。
其实,在面对这种文化压力时,人们是会做出反应的。我们看到的年轻人做出的反应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以顺应的方式回应这种文化压力,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流行于民间的亚文化,像“快餐文化”“杀马特文化”等。“杀马特”造型就是青少年会把自己打扮得奇形怪状,其实就是在回应这种文化压力,展示了他们典型的表演型性格,其实这不是他们真实的面孔和性格。
第二种,用逆反的方式来回应文化压力。比如“宅文化”,崇尚宅文化的人每天就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也不见人,所以现在宅男、宅女多了,这其实就是对拒绝社交,反感人际关系的一种回应。还有另一种文化,即“丧文化”,持有这种“丧文化”的人们是对不思进取,不想努力的一种回应。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葛优躺”,代表着一种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
可以说,“宅文化”和“丧文化”都是在用一种消极和逆反的方式回应着社会压力,而“杀马特文化”则是以调侃的方式去回应社会压力。
在探索了前面的两个话题之后,我们就要问问自己,还要不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第一,如果我们心理上是健康的,人格上是健全的,那么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只要你自己能接受就好了,如果我们自己能接受现在的状态,就不要去试图改变性格了,因为没有必要,我们本身自带的这种气质类型是由生物基因决定的,也很难改变。
第二,如果我们真的是性格上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那就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调整。怎么去调整呢?
首先,无论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只要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完善而觉得不太接受自己,那就一定要从自我建设开始,先要消除自己的自卑,增强自信,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可以有意识地多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些做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掌控感。当自己产生了这种掌控感的时候,我们的性格不管是内向也好,外向也罢,只有对自己满意了,别人才会对我们满意,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本质上,我们不是要去改变性格,而是使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这才是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具体点说,平时可以给自己“点点赞”,多做一些积极的表述和总结,这个找回自我的过程需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
其次,我们可以多走出去,多和别人交往,多去参加一些活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别人喜不喜欢我”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设想出来的,如果我们真的去问别人:“你喜不喜欢我?”当问过一些人之后,我们会发现,别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我们,了解我们的人,会觉得我们也不错。因为我们的人格不完善,以至于很多时候会把一个人对我们不好的评价当成所有人对我们都有不好的评价。我们要和别人互动,要展现自己,要积极地去相处和交往。
再次,我们要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有时候,人们真的需要告诉自己:我其实还不错。我也许跟别人不一样,也许没有那么的优秀,但是我有我自己独特和优秀的地方。每天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向的评价,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
最后,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正是因为生活过得不丰富,所以平时才会想得太多,才会情绪多,才会对自己产生不满意的感觉。当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之后,就会发现生活还有很多的路可以走。当我们在忙忙碌碌中让自己充实起来时,就不会胡思乱想,也就不会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