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不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答,还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解读。

第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第一个道理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人生挫折和困境之后,对待生命的态度会发生一些改变。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看他过得是否幸福。

幸福,用另外的说法可以表达为福气、福报和福德。这里所说的幸福主要取决于心境和心态。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问题之后,我们的心境、心态是怎样的,往往决定了接下来的主观幸福感。比如,某人平淡的生活中突然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往往能改变这个人的心境和心态。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突然遭遇父母双亲因故离世,在经过伤心欲绝的揪心之痛之后,这个孩子突然变得懂事了。这些说的就是由于外部的重大负面的刺激事件,经历事件的人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的心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对待人生和自己的态度,进而就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

当我们遇到了重大的事件,如车祸,当自己死里逃生活下来后,我们会重新重视原来忽略的那些值得珍惜的部分。我们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极少去思考生和死的问题,而生和死又是人生很重要的和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有位哲学家说:“哲学的问题除了生和死之外,就没有别的问题,只有生和死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可见,生死才是人生中真正需要花一辈子去思考和求索的问题。

以前我们不思考,只有在遇到重大事件或灾难带来的强烈内心刺激之后,才开始去思考生命中生和死的问题,这就把我们的关注点从原来的生活琐事,拉到了生命的本质这个高深的层次来。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心能沉淀下来,能够慢慢参透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慢慢地学会了享受生活的乐趣了,这也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方式。

第二,遭遇了重大的事件和灾难,却没有被夺去生命,没有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会让这些跨过一次“鬼门关”的人,对于能捡回自己的生命心生感激之情。平时,我们要培育感恩之心不太容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产生的感恩教育效果却甚微。当我们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大难之后,内心真正的那股感恩之心就会形成。所以说人的心境、感恩之心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重新认知,共同促使我们在历尽千帆之后,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和醒悟。从日常生活中的浑浑噩噩,到醒悟过后的认真与经营,这种正向的转变往往让人们的生产更加幸福和精彩。这可以算是一场福报了,也可以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本质上讲这是人们在心理上解读生命的态度的一种变化。

第三,对待生命的体验。人生是由个体在不同的时段的不同体验组成的。假想一下自己活了一辈子,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时,身边的儿女如果问自己:“您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可能会记着几次体验:让我们极度痛苦的事件,具体就是曾经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经历过什么艰难……与这些极端体验相关的那些事件就是我们这辈子最难忘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会回想起一些积极的体验:曾经享过什么福,有过什么得意的成就……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正能量事件就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闪现在回忆者的脑海里。

体验是外部的环境对我们的身心进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大难就是那些重大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深度和厚度是个体能承受的顶峰,而我们体验过这些大风大浪之后,那些生活琐事的影响便不值一提了。所以,孩子在形成人生观的时候,不要让他们过早地走入顺境,人生太顺利了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要有一些苦难和艰难的体验,当顺利地凭借自身的调节能力经历过这些体验之后,孩子们的生活味道会更甜。

经历艰难困苦的这种极端心理体验,给我们的人生树立了一个体验的标杆,而且这个标杆往往是痛苦的,其他的小事情在这个大难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我们要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看待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是经历大难和挫折时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我们过去只关注它的消极意义,现在也开始关注它的积极方面。这些有过极端体验的人不再会因为一点小的挫折体验就斤斤计较,对待生命也比一般人更加认真,体验生命的多彩斑斓也会比其他人多。

第四,中国文化与这句话的关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总结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是普通老百姓经常用于自己遇到困境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疏导。还有对应的一个词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指导着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怎样梳理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渡过心理难关,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

类似的成语不胜枚举,作为老百姓的生活指导,反映了我们有一种思维,叫正念思维。在我们的念头、思想观念里面,有一种正性的观念,当我们发生了不顺利的、困难的、挫折的事情,我们就会启动正念思维训练去面对外界的互动,以及我们所产生的不如意和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文化的这种正念思维,恰恰也是我们集体文化心理的体现。

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和历史,都让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民族平常心”,这是整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所以,当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正念思维,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思维,是整个民族的思维;不是这一群人的思维,不是这个时代的思维,是整个的历史发展中我们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中华文化里的“和”文化、以和为贵、慈悲、儒释道三家形成积极的正念思维、民族的平常心,这些深刻的理念时刻都在发挥作用,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样看来,我们的集体心理中就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感受。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重大苦难的时候,这种心理文化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0bp+7HZjrkq5WxIiyjg8fm4fbP7RnYFGQMGrkkF0DW9XQk2IaavEl2KNY98BmW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