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时候被人欺负,长大后会有心理创伤吗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谈谈他小时候为什么会被欺负,对方通过欺负他能达到什么目的呢?对方往往利用外部的伤害行为将他的心理击垮,最后把他心理上的意志墙壁推倒。比如,在一个班里,几个同学欺负一个同学,他们表面上是使用暴力,实则是要孤立那个同学,使他的处境变得堪忧,但是不管他们运用什么样的欺凌手段,都是源于内心的一种犯罪心理。在纠纷中做出欺凌行为的一方,其实是为了把对方的意志给击垮,让对方从心理上就范,甚至让对方放下自我和自尊。

有了前面的探讨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小时候被欺负的孩子长大后是不是带着心理创伤,或者说小时候被欺负的孩子会不会都造成心理创伤?如果一个孩子被别人欺负之后,他的反抗意志和自主意志都被别人扼杀了,他接受了那种逆来顺受的状态和饱受欺凌的处境,别人欺负他的目的达到了,那么他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创伤,或者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会有较强的攻击性或者自我防御意识,当遇到一些极端事件时,可能会唤起这些不良的回忆,进而引发一些不良的后果,或者他也会成长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这是不是他小时候被欺负,长大后造成的心理创伤呢?这当然算是心理创伤的一种体现了,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应激行为,这种行为模式是当事人通过其自身价值观等综合考量做出来的。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被欺负的人可能会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听到那个欺负自己的人的名字,他就害怕、逃避和自卑,这种表现就是小时候真正地被伤害到、意志也被击垮的反应,这就是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创伤。这就是小时候被欺负,长大后有心理创伤的一种外部表现。有的人宁愿和欺负自己的人作对到底,也依然会不服气地做自己,不受别人的摆布,这就是在追求自主意志。他们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学校的、教育的等各方面的原因被别人欺负,但是他们从心理上并没有被打垮。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小时候被欺负”的这种外部行为就判断他们长大后会造成心理创伤。

被欺凌之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前面就讲述了两种结果。那么被欺负的程度不同,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也有一些人,他们不但意志没有被打垮,反而还越挫越勇。那些逆袭人生的成功者,大部分会遇到欺负事件之后越挫越勇。

我以前写过一篇叫《创伤是第一生产力》的文章。文章中谈到“创伤”不一定都要拿走,换一个角度对待创伤,它也会对自己产生好处。所以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外部的创伤行为,并不一定全部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是否造成创伤是由外部的文化环境、自我的体验和认知来共同决定的。比如一个孩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被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踩到了脚,旁边的人就说:“他怎么能踩你的脚,你揍他。”然后他就把那个踩脚的孩子揍了一顿。其实,这件事让那个踩他脚的孩子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但是周围的环境,大家都认为他被别人踩到脚了,如果不还击,那就太窝囊了——当时的场景也让他产生了必须要找回面子的冲动,所以两人就打起来了。

这件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一个孩子踩到了另一个孩子的脚,这只是第一个因素,并不一定能造成最后的结果,而是周围人认为那个孩子被踩到脚了,怂恿他进行反击。当周围在场的人认为他被踩到脚应该进行反击的时候,他就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才是导致打架事件发生的第二个因素。以前有个故事,某个小女孩被性侵了,她回家和妈妈说这件事,结果妈妈说:“你还有脸回来?你把脸都给我们丢尽了。”结果这个小女孩就自杀了。这说明环境中的人和事可能会对受到欺负的人产生负面反馈,会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再举例而言,在超市里面闲逛的兄弟俩,被超市的工作人员怀疑偷东西,然后当众被搜身,还挨了一顿骂。回家和妈妈说了之后,妈妈又把他们两个训了一顿,连续两次的羞耻经历让兄弟俩委屈连连,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偷东西。最后这两兄弟因为无法承受这份委屈和耻辱,对身边的人充满了绝望,最后双双从楼上跳了下去,以死明志。在这个例子中,杀死这两个孩子的,关键的因素不是偷东西的事件,而是第二个因素,就是文化因素,或者说是舆论的因素,即在超市中被当众搜身引起的耻辱感与回家后被母亲责骂引发的委屈感,这些负面的情绪体验压得两个孩子喘不过气,最后想不开就冲动自杀了。

我们做过什么事有时候并不可怕,遇到了什么困难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事后面对的那些外部的舆论和文化因素。很多时候,影响事情走向的都是周围的环境。这个环境与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当事人当时周围人的素质有关系。

有个人生意破产了,如果周围的人认为他还可以从头再来,大家都会支持他,劝他一定要振作起来再次创业,这个人内心就会觉得很温暖,也会充满了安全感和力量感。如果周围的人给他的暗示就是活着已经没有用了,还经常给他使绊子,落井下石,这样一来,周围的不良环境最终可能会导致他放弃再创业的想法,甚至严重到想要自杀。不要小看周围的这种舆论和文化的压力,它往往能杀死人的心灵,甚至有时候能杀死人的生命,很多最后走上绝路的人,一般都是被周围的舆论和环境“杀”死的。所以,一个人小时候被打、被欺负,如果周围的人觉得这不是个问题,那他自己从内心也会觉得不是问题。

再来谈谈自我的体验和认知。在被欺负的过程中,可能受欺负的当事人内心的独白是这样的:“我并不觉得被你们欺负了,只不过我现在打不过你们而已,我并不愚蠢,也不窝囊,也不是你们说的笨蛋。我心里千般万般地不服,等我以后长大了,强壮起来了,再来找你们清算!”这就是自我的体验和认知,外部的文化环境和内部的体验认知,共同决定了某个个体在小时候被欺负之后,长大了会不会有心理创伤。

一个人在童年经历了一些不良的事情,长大后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人格,会不会造成心理创伤,这些都是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人,其人格的个性、弹力和承压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算是遇到同样的事件和同样的舆论压力,不同的人所给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们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并不都是不好的,对那些内心强大的人而言,他们可以将这些困难和挫折转换成生产力。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能人人都处在一个群体里的优势地位,有的可能处于优势地位,有的可能处于弱势地位,但最终每一个人都能在外部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把自己安放好,既不侵犯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侵犯,这就是社会化。今天之所以有很多青少年心理有问题,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没有学会安放自我。我们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主要指向事件或者困难发生的情境,并不是对事情和事后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检查,甚至优化。一个小孩被欺负了,他选择求助、求饶,那不见得是错的;他选择勇敢地战斗,也不见得是错的;他选择忍受,更不见得是错的。

人们每一种应对欺负的方式,都是人们社会化的表现。社会化是很复杂的,人在生下来之后都要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化方式。在办公室里有人喜欢实干,有人喜欢讨巧,有人喜欢独来独往,这都是在社会化中形成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之分。要继续适应这个社会,就要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应对法则。 rPZWw+/FyosHgLT3LqLjaDxQ++arzYw3tgBqjjkSr4VkiY2KRRZgck10xkstR1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