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聊着聊着就陌生了吗

为什么有的人刚开始能聊得来,后来不知不觉就变得陌生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中的心理学知识,因为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相信在用心理学知识解读之后,可以为大家在人际关系中的应对策略做一些参考。

一、剖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一种原因,在人际关系中,两个人是从远到近的,《道德经》里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世界的规律。人际关系也是这样,从一开始的彼此不认识到相遇,之后要交往,然后就是相知,两个人便有了交情,相知的两个人互为知己,乃是同道中人。人和人之间,朋友之间一定有“同”,才会在同一个地点相遇,然后从相遇到相交、相知,再到相伴、相守甚至是相恋等更高的关系层次。最后,我们就会变成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一路同行,相携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人际关系发展的历程,层次会越来越高,深度会越来越深。这个时候,一个人内心的人格、价值观和情绪情感模式都会在朋友面前暴露出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里暴露出自己的真实状态的时候,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本能——自我保护。

比如,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一开始相处得挺好,我们一起谈心,发展到相知的阶段,我们朝夕相对或者一起合作创业,成了对方的合伙人,两个人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会展露无遗。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交情还不是很深时,还没有进行深层次互动的时候,各自的一些缺点都会被掩饰;而一旦交往深了,这些性格或者言行中的缺点是掩饰不住的。

在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心理辅导中,导师有时会对来访者或者团体中的成员们说:“在这里,无论你怎样表现和伪装,无论你穿着什么样的‘马甲’,你的人格、行为模式和情绪特点在我面前都将会一览无余。因为我们的人际距离已经在3米之内,这算是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了,这时候双方的人格的‘马甲’都脱掉了,你可以看到我的优缺点,我可以看到你的真实一面。”所以交往一旦深入,我们试图掩盖的人格中的不太尽如人意的部分,即“马甲”保护的部分,都会暴露出来。

于是你就会发现:有一些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一旦进入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阶段,就开始逃避这段关系,甚至放弃这段关系,导致这段关系无法继续下去。这种现象不仅常出现在朋友关系里,在夫妻关系里也会出现。有的夫妻在一起生活了20年甚至30年,互相之间还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在生活层面都彼此了解,但是彼此的心灵却没有完全地碰撞和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相处是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方式,而没有走到“心心相印”的阶段。这是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人格中一些不完善的部分,或是不想被人发现的部分,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第二种原因,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是主动方又是被动方。别人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害怕别人发现了我们的性格缺点而离开我们,所以我们就不往前深入发展了;同样,我们也会选择跟别人交往。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是表面化的,深入交往后就会发现对方和自己的频率或思想不匹配。有一个女孩长得漂亮,性格乖巧举止优雅,但是她每一次恋爱,开始的时候恋人对她很好,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恋人往往就主动结束这段恋爱关系,或者对她明显不如开始那般殷勤。这个女孩就因为这个境遇感到苦恼,最后得了抑郁症。

这是因为有一些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内涵的,俗话说就是经不起推敲,就像有些书,看一遍就永远不愿意再看第二遍。但有的书,却是可以看完一遍再精读,精读完还想再看,对于这些经典之作,常学常新。有些人很有内涵,我们跟他们越相处越发现他们方方面面都很好,那么这段关系就会继续维持下去,甚至会越来越亲密。

关于人际关系模式的分类,一共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一开始就把自己包装得非常好,但只要跟他相处时间长了,他内心包裹的瑕疵就被发现了,之后可能就会觉得他其实没有那么好。于是好感慢慢地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开始想要离开他。自下而上的人,一开始没有什么包装,乍一看是不起眼的,但他很有内涵,相处时间越长越觉他身上有无穷的“宝藏”,越来越离不开他。

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大部分人都选择一开始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所以一开始大家聊得不错,再没有内涵的人,他只要用心地把自己所有的优点展现出来,在交谈的时候极尽华丽的辞藻,尽量展示出自己的修养和魅力,甚至把毕生所学都用在第一次的交流上,这第一印象肯定是高分。但是,经过几次的交流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水平可能就那样,如果再聊下去就没意思了。如果他觉得没意思,那他可能就提前离开了;如果是你觉得没意思,那你就会提前离开他。所以这种情况往往指的就是那种“华而不实”的人或人际交往模式,最后会使我们发现对方的不足,反之亦然,别人在与我们相知后,可能会发现我们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好,那么他们也会失望,这段关系也会随之终止。

因此,一开始很聊得来,聊到最后不知不觉就变得陌生的两个人,都需要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句话的表达,什么叫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第一种不知不觉是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很敏锐地预感到对方可能马上就要碰触到自己人格中阴暗的部分,对方快知道自己那个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的特点,所以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他就会避开这种更深层次的交流。

第二种不知不觉的情况,就是我们被对方发现或者我们发现对方,实际上是华而不实,出于交朋友安全和真实的考虑,避免了深层次的交流。

第三种是不具备深交的能力。即这些人不具备人际交往中进行深交的能力,本质上属于技巧不行或者能力不够,在交往的表现中,交往的双方并没有多少套路。如果用拳击来比喻有效的聊天方式,这就像是一个人先打一个刺拳,接着一个后直拳,再来一个摆拳,紧跟着一个勾拳,勾拳之后再来一个直拳,这种就是组合拳法。人际交往也是类似的,比如,你跟我说一句话,我可以回答,也可以在回答之后反问一些话,也可以倾听,还可以表明态度。有的人在聊天时没招可以出,他就只能说一句话,也没有想到后续如何接话,所以就会很尴尬。这一招导致的结果就是:他向别人询问,别人不回答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恰恰就表明了这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并不具有深交这种技能。这类人一开始能和别人谈得来,后来就进行不下去了。

销售行业有这样的说法“生意不成,言语没到”,意思是生意没做成是因为话没说到。有些做生意的老板很会与人互动,别人说什么,他都有话可以回答,而且在回答之中还能引出新的话题,而有些老板就是别人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或者别人在还价的时候,这个老板可能就当场愣住了,不知怎么回答了。

我们用一系列数字化形象的说法就是零对零的沟通,是双方没有沟通;一对零的沟通,是从一方沟通过去,但是却没法从另外一方回来;一对一的沟通,是从一方沟通过去,然后又从另一方回来;一对二的沟通,就是我说一句,你回一句,而且还能五对五,十对十,双方越聊越投机。

二、如何处理这三种不知不觉变陌生的情况

这三种不知不觉变陌生的情况,其本质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种不知不觉变得陌生的情况,其背后的原因是人格方面有所欠缺导致的,是需要成长与自我完善的。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跟别人交往,进行到某种程度就发展不下去了,他们会找出一些所谓合理的理由拒绝深入交往,这就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和对方越来越陌生。

如果是我们身边相熟的人,我们就要抓住他,让他无法逃避;如果是我们自己,那就要反省,反省自己:为什么不能深交下去?为什么不能和别人相遇、相识、相知下去?为什么不能和有好感的人相恋、相守下去?如果能一直进行下去,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境界,也是老子的《道德经》中说的大自然的规律,当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

第二种是我们在社会中的相处之道。不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要做到内外统一。如果不把自己的外表包装得赏心悦目一些,别人愿意接触你的意向或者愿意接受你的程度也会打折扣。即使你是自下而上的,是靠实力的,也是要考虑外表的包装问题。同样的道理,人人都喜欢和出色的人交朋友,所以要搞好光环,但是不要太离谱,这个光环还是要与自己的实力相匹配的。我们可以综合这两种情况,一方面在个人外表的包装和对个人形象的光环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实力能匹配得上这些包装和光环,让他人通过跟我们的交往发现我们就是一个表里都很优秀的人。

第三种情况的解决,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因为这第三种不知不觉就变陌生的情况,产生的原因就是当事人的人格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成长自我。如果是交流模式的问题,我们就要把模式调整到健康模式;如果是技术的问题,我们就要提高交流的技术水平,争取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有来有回。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慢慢地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既要能“上得去”,也要能“下得来”,经得起审视和评判,不逃避,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守住一颗真诚的心,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UYQW82/ZrLtYmSwThtB22LPxuFe6HMPXqiYCIPQSkY7MCVTLOtd1aAct1m364N5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