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06
孩子不上学,骂醒他?

每个厌学的孩子,总少不了挨骂,或早或晚,或是持续地低强度攻击,每天都挨上一小顿数落、抱怨;或是长久忍耐的集中爆发,父母在耐着性子等待几周几个月之后,发现孩子无法正常上学,而且天天手机不离手,忍无可忍之下,在某天相约来到孩子的房间,集中火力骂上一两个小时;抑或是家中永远不爆发战争,但持续着低气压,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没有笑容地过着每一天,用孩子的话说:“你还不如骂我一顿。”

一个初二的女孩子,跟我控诉了很久父母在她刚休学那段期间对她的“折磨”。女孩爸爸长期不在家,主要由妈妈来照顾她。小时候她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但会经常装病请假,但对妈妈很照顾,出门都是自己保护妈妈。父母对其成绩要求极严格,小学时考了99分都要被责问:“那一分是怎么丢的!”好在小学时学习简单,加上天性聪明,她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

上初中后可谓诸事不顺。她先是住校不习惯,跟舍友相处不好,三天两头打电话给妈妈,要回家,妈妈只能安慰鼓励,偶尔也接她回家。某一次她直接从教室里出来,在保安室坐了近一天,谁劝都没用,老师没办法,只能打电话让妈妈来接。她眼泪汪汪地好不容易盼来了妈妈,正想得到妈妈的安慰,但当着老师的面妈妈没怎么理会她,只是一直跟老师道歉。等老师一走,回家的路上,她被骂了一路,“不懂事,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自私自利……”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负面评价都扣在了她的头上。逐渐地,她学习也吃力起来,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再怎么用功学习也起色不大,再加上小学时习惯随便学学、随便听听的方式,对于初中深入思考的学习方式,完全不适应。她特地说了一件事:有一次她发奋努力,几乎就要不眠不休了,考试成绩从年级一千多名进步到七百多名,家人只是让自己继续努力,也没有夸奖和鼓励自己。父母后来的解释是:“我们当时觉得以她的能力,全年级七百多名其实不算什么,她还可以考得更好。”她想要的肯定和支持没有得到。

后来,情况更糟了。在学校跟老师发生冲突,体育老师冤枉她讲话,她就跟体育老师顶嘴,被班主任教训。她经常因为在宿舍讲话、不交作业等原因被请家长,妈妈每周要被叫到学校两三次。常年不在家的爸爸指责妈妈:“什么都不用干,就带个孩子还把孩子教成这样!”经济大权掌握在爸爸手里,妈妈一声也不敢吭。接着,家里出现了很多“热心人”,所有亲人都洞明一切地指出:妈妈不会教孩子,是太宠孩子才把孩子弄成这样的。面对亲戚、长辈,妈妈依然不敢吭声。妈妈每次接到老师电话,都会心跳加速,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学校,要么接孩子回家,要么领教一番老师的数落,痛陈孩子的种种堕落。

妈妈着急、羞愤之下,便多次动手打孩子,孩子性格倔强,打得再重都一声不吭,也不认错,不过事后会自己偷偷躲在被子里哭,也经常在学校、厕所和宿舍里哭。家里人完全不知道,只是觉得孩子颓废了,自暴自弃,想尽快骂醒、打醒她。她说:“我在小学是风云人物,到初中也还是风云人物,只是当风云人物的方式不太一样。”小学的时候她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现在是人人嫌弃的对象。成绩下降之后,她也不再敢跟学习上进的同学玩,只是结交年级里不学习,整天谈恋爱的一帮同学。因为仗义,肯帮助人,她在这个群体里颇有威望,渐渐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父母生气的时候会经常说:“不管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吧。”她面无表情地听,然后说:“心理上知道他们不会不管我,但是已经心寒了,自己就慢慢放弃自己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死胡同。想要骂醒一个孩子,原本就是目标和方式南辕北辙的徒劳旅途,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当然,骂是一种满含愤怒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愤怒,其实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除了破口大骂,也有不断地唠叨指责,看似不带情绪,却句句如刀,伤人不见血。为了增加杀伤力,可以配以眼泪和满脸愁苦,此种方式所引起的愧疚、自责之深刻、之持久,超乎想象。

不止一个孩子告诉我,当他们的父母痛苦绝望地望着他们,眼睛里都是泪水,却又拼命掩饰着痛苦,有气无力地细细述说:“你到底想怎样?你是不是要把我们全家都逼死了你就开心了!不就是上个学吗?有那么难吗?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不可以呢?”他们告诉我,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在某一瞬间会很懵:“我想怎么样?我没想怎么样啊?”接着会有蚀骨的寒冷和绝望:“很多时候会想,是不是我消失了就好了,就不会给他们增加负担了,大家都轻松了。”整个过程,完全看不见刀光剑影,却字字入心。

也有一种进攻方式是“以退为进”,主攻防守,最有利的武器是自己精心打造的盾牌。

为了自保,父母随时随地准备着盾牌,盾牌会自动识别危险,而且这种识别往往过度敏感,经常将飞过的鸟儿、蚊子、昆虫都当成危险和攻击,因而立即启动防御机制,拼命往外挡。在往外挡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防御完全,将攻击物远远弹开,必然会增加力量。于是,对面的人被误伤的可能性会非常大。而最容易受伤的,通常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工具,又对父母绝对信任的——孩子。

这个女孩子跟我说,爸爸对她的成绩要求非常高,没有上过大学的爸爸,将成绩看成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将大学校门看得神圣无比,誓要将孩子顺利送入大学校门,光耀门楣。因此,她告诉爸爸自己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在学校被孤立、排斥,爸爸给她的回应是:“你好好学习,成绩好了自然就有很多人请教你,自然就能交到很多朋友。”她觉得数学老师不喜欢自己,忽略自己,得到的回复当然也是:“你努力学习,把成绩提上去,老师自然对你刮目相看。”遗憾的是,女孩子并不是一个擅长学习的孩子,到初中之后,拼命努力成绩也不见起色,被责骂,甚至因为成绩而被打。

后来,她被查出抑郁症,一开始爸爸很难受,哭着跟她说:“你没有病,都是爸爸的错。”然而,虽然做了这样的表达,却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天天盯着她学习,她只要没有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被骂。而一两个月之后,爸爸仿佛想通了:原来自己没有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他找到了两个有力的证据:不认真上学和玩手机。孩子抑郁休学,他每天跟孩子说的最多的话便是:“你要自己调整,恢复正常的生活,不要给我添麻烦。”并且坚定地相信:“你有什么病?都是玩手机害的。”确实,在休学期间,她几乎不出门,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喜欢的漫画。她说:“漫画里是美好但不真实的世界。”我以为是因为里面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看的爱情故事,于是便问:“是因为书里面有美好的爱情吗?”她摇摇头:“不是。”接着解释:“里面的人物错了会说是自己错了,是真诚地承认,而现实中的人不会这样。”

她对爸爸有很多的愤怒,几乎不跟爸爸说话,觉得他说话从不算话。然而,在她非常抑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情绪长时间处于麻木状态,哭都哭不出来的时候,仍想尝试看看能不能回去上学。她说在想上学的第二天晚上,便做噩梦自己去上学。坐在教室里便觉得喘不上气来,胸口压抑得不行,梦里跑到办公室找妈妈,接着便吓醒了。我感到奇怪,她明明几周前刚办了休学一年的手续,大部分孩子在这样的时候都会完全安下心来,不再想上学的事情,反正一年的时间很长,而她却仍在纠结,这很特别。她说:“我想恢复正常的生活,不想成为家里的累赘和麻烦。”我恍然大悟,她表面反感和疏远爸爸,其实仍在意他说的话,并且全盘接受。

她说:“既然他们都说不是他们的错,我想了想,那就应该是我的错了。”我发现这个推理过程没有明确的逻辑,再三询问,她也无法描述,她像自动转化一般,将爸爸因为自保放出的箭,不加阻挡地完全接到自己身上。她说:“不管我跟爸爸说什么委屈,最后的结果都会变成是我自己的错。”真是一种神奇的阻挡和转换的能力。比如,要是她告诉爸爸同学们对自己不友好,爸爸便会说:“谁让你成绩不够好,你成绩再好一点,就会有很多同学向你请教,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好了,学渣是肯定没有朋友的。”久而久之,爸爸这种意识演变成她的思维模式。

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主动发起进攻,或者靠着悲戚哀愁弱弱地进攻,多少对自己都会造成略微损伤。自保,却是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本来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要拉到我身上。”家长一身轻松行走于家庭江湖之中,潇洒而从容,当然,也就无暇顾及那个弱小的孩子是否会被误伤。即使发现孩子被误伤了,也大可以解释为:“我又不是故意的,是你自己要接的。”合情合理,无可反驳。

然而,你的孩子跟你互动的目的真的是要证明你是错的,让你跟她低头认错吗?这是一个面临外界种种困难,无法回校的孩子最深层的需要吗?是一个遍体鳞伤,却仍然对家人抱着期待的孩子真正想要的结果吗?你服输,你跟她道歉:“我错了。”对她真的有意义吗?

换个角度讲,面对至亲的骨肉,真的有必要时时拿着盾牌,保持着警戒吗?她会刻意伤害你吗?还是我们只是习惯了防御,习惯了自保。

不断自责是自己错了的孩子,或者只是希望你看一眼她的伤口,抱起她安慰一番,感受一下她身上的痛,让她感觉到家人是跟她在一起的,是会保护她、心疼她的,便足矣。当然,如果下次你再举起盾牌的时候能够稍稍犹豫一下,思考一下,关注一下对面那个弱小的孩子的反应,将是“善莫大焉”。

放下你的盾牌,以心换心地去与孩子真诚沟通,去倾听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去无条件地接纳她的无助和羞愧,真的没有那么难。

无论是直接攻击的“打骂”,还是隐形攻击的“悲伤”,又或者是无心之失的“挡箭”,从本质而言,都是把孩子当成敌人,当成要攻克的堡垒,当成不可沟通、不思进取、顽固不化的对象,是隔着距离的推测、试探,没有真正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这样的斗争,赢了又如何?孩子真的去上学了又如何? G2EViSeeDQBR9UNGONKJG82XMPqdSKuayayv6AbUs7YCvPj1Qeivodea0Ky6CH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