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04
乖孩子就不会厌学吗?

乖孩子厌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大部分一发现就是崩溃性的,都是轻描淡写的表面下撕心裂肺的长久积累。懂事、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搞定、为别人着想,是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是身边人以为他们拥有的全部特质。乖孩子的父母总是很省心,也习惯了一直如此省心,因此,接受孩子厌学的现实变得尤为困难。

很抱歉,乖孩子一旦厌学,比“熊孩子”“坏孩子”更麻烦,更难处理。原因是什么?或许我们在看了“乖孩子”为何会这么乖之后会更容易找到答案。

这个女孩来到我的咨询室,我对她的印象,用几个词可以概括:从未被看见,一直懂事,什么都自己承担,别人的事自己也要承担。

她人际关系极好,几乎全班同学都是她的朋友。她抑郁一年多,但在外人面前从来都是笑着的,从来不表达负面情绪。我问她:“你的父母没有发现吗?”她表情复杂地笑:“没有,可能我演技比较好吧。”父母总是很忙,加上还要照顾弟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管她。经常是父母回到家的时候她已经睡着。我问:“你的爸妈从来没有跟你静下来聊过天吗?”她说:“没有,完全没有。会这样做的父母应该是有问题,有点神经质吧?”我又问:“那周末呢?你们一家人会出去玩吗?”她又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一脸难以置信,我于是明白,她是在表达:“有家庭会周末一起去玩吗?”

她说:“我就是想搞清楚我为什么会抑郁。”她想不到具体的事情,对上初中之后的事情甚至有选择性遗忘,基本都只有模糊的记忆。上初二之后,她就开始频繁请假,期中考试之后,只要提到上学她便会剧烈呕吐。她说:“我不觉得自己焦虑,我也不觉得成绩那么重要,就是不太明白这些身体症状是怎么回事。”

对父母突然的关心和关注,她很不适应:“总觉得他们变得有点神经质,小心翼翼的,我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着,我有点瘆得慌。”她接着解释道:“他们只是觉得关心我,我的病就能快点好起来,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这个人。”

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看到,却选择了只会让父母看到好的一面的方式,这是“乖孩子”最大的悲哀。

还有一个在升入高中之后不久就厌学的女孩。在她出现状况之前,家庭的运行一直是这样的:妈妈忙工作,爸爸忙着逍遥地生活,经常跟自己的朋友出去运动和消遣。父母都是老师,都奉行强势管理,不容反驳,渐渐地她不再敢说话,有委屈都压抑在心里。

升入高中,她有一个非常霸道、自我的同桌,会经常带着鄙视评价她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她追星但不买明星的周边,不加入粉丝群在里面花钱,同桌会当着全宿舍的人的面说她“白嫖”。她心里不认同,认为大家现在花的都是父母的钱,不应该铺张浪费,追星也不是以花钱来评价是否用心的,可她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她高中生活适应遇到困难,经常会委屈地哭,同桌又说她:“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动不动就哭,这么作。”眼神和语气里都满是不屑。她实在受不了,去找老师调座位,老师又去向她座位周围的同学调查原因,发现并没有人欺负她,也没有吵架或者针对她。于是老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一顿教训:“这个同学只是大大咧咧,有什么说什么,主要还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自己想太多,太斤斤计较。”漫漫长夜里,她也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不舍得花钱,是自己脆弱,是自己多事?她常常辗转难眠,渐渐地,在班上就不再说话,不敢轻举妄动。

她越来越害怕去上学,怕遇到自己的同桌,一想到上学整个人就紧张、焦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呕吐、月经不调,整个人暴瘦。她时常请假,但在家里也并不平静,经常自己一个人哭。

她找到我的时候,我只做一件事:帮她重塑信心。跟她一起客观地分析目前遇到的情况的客观原因: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强势的同桌带给她信心的打击……凡此种种。她眉头紧锁的脸上,渐渐有了隐约的笑容。第一次治疗之后她便正常回去上学了,父母以为我有灵丹妙药,惊叹得不得了。其实我自己知道,她不过是渴望一个人听她讲,给予她尊重和认同罢了,这些基本的部分,在她的心中缺失已久。

父母也做了深刻的自我反思,自责自己之前陪伴太少,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爸爸在孩子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带着她去运动。她跟我强调:“是带着我,跟我一起去,我很愿意去。”我问她:“以前呢?”她想了想:“以前他们都很忙,最多就是叫我出去走走,叫我要多运动,从来不会陪我。爸爸喜欢踢足球,每次都是我坐在旁边看着他踢,也很无聊的,我不喜欢去。”她也开始尝试跟父母讲自己的想法和心事、跟同学的矛盾、自己的困惑和冲突。父母认真听,站在她这边替她说话,说同学这样的做法太过分。她说:“我终于能感觉到父母是跟我站在一起的。”又带着幸福的笑跟我说:“我觉得他们现在变得很好。”我问:“会不习惯吗?”她腼腆地笑:“还好。”想了想,又不好意思地说:“就是怕他们等我好了,又像以前一样不怎么管我了。”这个瘦瘦弱弱的女孩,表达着大部分不受关注的孩子的心声,我于是问她:“你希望父母以后怎么跟你相处呢?”她抬起头,又笑一笑:“只要听我说话就可以了。”

原来如此简单。

乖孩子厌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大部分一发现就是崩溃性的,都是轻描淡写的表面下撕心裂肺的长久积累。懂事、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搞定、为别人着想,是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是身边人以为他们拥有的全部特质。乖孩子的父母总是很省心,也习惯了一直如此省心,因此,接受孩子厌学的现实变得尤为困难。

“我的孩子也会厌学?”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想过的问题,而对这些孩子而言,厌学只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厌学,他们可能就直接厌世,甚至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放弃生命了。我时常庆幸,这些孩子在把自己逼到绝境之前,还会在最后保护自己一下,不强迫自己去承担超过承受能力的压力。

“懂事、听话”的亲子教育标准在最近几年异常受批判,然而,谁不喜欢听话的孩子呢?谁不喜欢不用自己操心的孩子呢?难道有人喜欢整天跟自己抬杠,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孩子吗?乖孩子有着天然的“讨人喜欢”的本领,而且这样的特质就像是长在他们身上一样,做起来是那么自然而习惯,他们感受不到委屈,也不觉得难受,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像一种条件反射,所有的需要和情绪都在不经意间被转化得无影无踪。父母便有这样的误会:“我的孩子天生就是这么懂事,天生就会为他人着想。”或者认为孩子就是这么独立坚强,什么事都能自己搞定。“她很多时候比我们还有主见,什么事交给她我们都放心。她自己的事也从来不用我们操心。”十几岁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家人的依靠,父母却全然不觉得奇怪,认为是孩子能力强、懂事、成熟,毕竟,这都是社会鼓励的积极品质。

这就造就了“乖孩子”另一个特点:往往习惯拒绝外界的帮助。习惯什么事情都自己承担,甚至承担家人的压力和情绪。一方面,这让他们对外界并不信任,只相信自己。另一方面,他们无法袒露脆弱和压抑,坚持靠自己调节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样无奈的状况,对我而言是家常便饭。

有个刚上高中,看起来却像大人模样的男孩子,坐下来第一句话便是:“我自己不愿意来,就是为了让我父母安心,我才来的。”我问他:“你父母让你来,如果你不来会怎么样呢?他们会很受打击吗?”他不看我,点点头:“特别是我妈,她可能会崩溃,会哭。”我无奈地笑笑,告诉他之后不想来我可以跟他父母说明,今天既然来了我们就大概谈一谈。他甚是配合,几乎有问必答,只是不断强调着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我自己现在心态没调整好,还是我自己的心态问题,还是主要靠自己调节。”事实是,他一到学校就胸闷、头痛,经常整晚失眠。他不敢说自己不想上学,只能想各种办法找老师请假。在家里,他表面上很正常,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睡觉。他说:“我表面看起来好一点,可能我的父母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他在中考之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晚上失眠,在学校便紧张、胸闷,但那时候班上有几个好朋友,平时玩玩闹闹,转移注意力,心情也能稍微放松一些。升入高中后,陌生的环境于他而言是一个冰冷的地方,跟同学不熟悉,陡增的学习压力让他措手不及。第一次月考之后,他说:“从来没考过这么差的成绩。”至此之后,他上课总觉得自己听不懂,跟不上,特别是自己不擅长的科目,紧张、心慌的情况更严重。不过这些情况父母都不知道,父母只知道他不愿去学校,拼命努力在做他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让他要调整好心态。他一直在照做。

我问他:“想跟你的父母一起谈谈吗?让他们更了解你的情况。”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不想让他们担心,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情况。”我问他:“你怎么确定他们一点都不知道你的情况呢?就像你会担心他们一样,他们会真的若无其事吗?”他沉默良久,没有回应。会谈快结束的时候,他提了一个请求:“你能不能跟我的父母谈一谈,让他们不要那么担心,让他们放松一点。”这是乖孩子最常提出的请求,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他人。确实,减轻父母的压力是帮助他们的方式之一。

不出意外,父母是将焦虑和担忧都写在脸上的类型。爸爸沉默得更像是背着千斤重担,妈妈眉头紧锁,欲言又止。刚开始没说几句,妈妈便哽咽着说:“这个孩子就是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了。”的确,有时我们希望孩子懂事,有时我们又抱怨孩子太懂事,人心果然是最难以满足的。就如面对压力、困难想不通,走不出来的时候,我们羡慕别的孩子大大咧咧、神经大条;而当我们觉得太操心、太累的时候,当然是希望孩子懂事、细腻,最好还能替我们分担,那当然是人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只可惜,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方式并不如我们希望的那般收放自如,可以任意调节。事实上,乖孩子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最坚守、最固执的,这是他们抵御内在自己不够有力量的强大焦虑的唯一方式。

“乖孩子”的父母相比成天跟“熊孩子”斗智斗勇的父母而言,更无法适应孩子出问题之后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不习惯整天要围绕孩子的问题去想办法,不习惯要替孩子担心。曾经见过一个妈妈面色蜡黄得吓人,一个月内瘦了十几斤,经常通宵失眠,半夜哭醒,只要一开口说话便收不住,语气又急又快,焦虑得整个人都仿佛要失控。然而,她坚持:“我挺好的,只要我的孩子好起来,我就没事,我是成年人,我自己可以调节。”我只能无奈地笑笑。就如前文提到的女孩所说的一样,为了让自己从无助和焦虑中走出来,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对孩子好,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陪着孩子。为了什么?除了内心的愧疚,还有最直接的愿望:“你赶快好起来吧,你好了我们一家人就都好了。”我常给这样的父母泼冷水:“越是想孩子快点好,孩子越可能恢复不了。”

只能“一直好好的”“永远好好的”,这样的孩子该是有多累?因此,出乎很多人意料,“乖孩子”一旦厌学,不想好起来的比例其实超出很多其他类型的厌学。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好起来就意味着要重新去承担沉重的负担;重新去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要求;重新去揣摩每个人的内心需要,再以恰当的方式去给予回应;重新去努力让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每天为了变得优秀而奋斗……一旦休息下来,就像跑完马拉松的选手,想拉他们起来再接着跑,难以登天。当然,还有一个隐形的顾虑:父母现在对我这么好,等我好起来了,他们又回到从前的样子了,怎么办?

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地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哀。

以如此悲观的角度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不要等到“乖孩子”出问题才慌了手脚,才去祈祷上苍让自己的孩子赶紧好起来。与其如此,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一些陪伴。孩子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你的孩子不会因为“懂事”,就能靠着墙壁自己长大。另外,要成为让孩子信任的父母,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这是每一对父母都具有的潜能,只是在于你是否足够信任自己的能力,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为焦虑和恐惧所累,除此之外,每个人都能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孩子不愿意接受,不愿意交流怎么办?有句话我觉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给一些时间,给一些耐心,慢慢来。 zubPmCEdQmy5dkn7y5CiXz2unEhvk9Q1iHjxpbrVWKnqEVBU6SCOOEuTbh+iqI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