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成长阶段,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逐渐为离家做准备,要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家庭也需要把孩子“往外推”,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成长。只是,很多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家庭变成“温柔乡”“温吞水”,让孩子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些孩子不是上不了学,是上学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跟待在家里不用付出就能享受的各种权利比起来,学校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我见过很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他们告诉我:“我真的想上学,想正常一点。”
一个13岁,休学一年的孩子,睁着大眼睛,真诚地跟我说:“我想去上学,我知道那样我才有机会实现我的理想,我在学校也很开心,但只要我中午一回家,我就迈不动步了,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有个孩子可以连续在学校待一周,但只要周末一回家,一休息,他想到上学就莫名心慌。每到周一,就是他找各种理由逃避上学的时候。他自己也很困惑,明明五天上学都没问题,为何一个周末就让一切都改变了呢?
是的,我发现大多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上不了学的孩子,内心希望自己跟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而不是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只能无聊打发时间。
他们是真的不想上学吗?
不是。99%的孩子都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正常上学,走一条相对顺利的人生道路的。他们想上,但因为种种原因上不了,由此引发了各种叛逆表现。
有的孩子完全逃避:一整天窝在家里不敢出门,靠打游戏、玩手机打发时间,感受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有的孩子昼伏夜出,只有天黑了才会出去外面走走,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我认识一个休学的孩子,他买东西从来不会在附近买,明明楼下就有小卖部,他一定要绕几条街,去大商场买,因为楼下小店的店主认识他。他最讨厌家里来客人,因为所谓的亲戚长辈,一定会问东问西,磨破嘴皮子劝他去上学。有的孩子原来每天早晚都要去遛自己心爱的狗狗,现在也不遛了,任凭心爱的宠物在家里憋得汪汪直叫。更有甚者完全日夜颠倒,明明醒着也不出房门,躺着床上侧耳细听,等到父母关门上班,才“嗖”的一声从床上爬起来,找东西填肚子。下午估计着爸妈快要下班回来,便收拾收拾回到自己的房间装睡,以此来避免跟家人互动,避免听到关于上学的谈论。
所有这些精心设计的逃避策略,都是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看见,害怕被人问:“为什么不上学?”当然,遇到过于“热心”的长辈,被数落教育一番,痛陈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也是免不了的。
作家韩寒在高中几乎门门功课都挂红灯,语文考试做到他认为够60分及格线时,他就不往下做了。他曾经认为:“数学学到初二就可以了。”获得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后,韩寒在《新民晚报》发表一篇名为《穿着棉袄洗澡》的文章,批判应试教育的荒谬。不久之后,韩寒即正式退学。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引起大批老师和家长的恐慌,担心孩子们都学他。
讽刺的是,这个叛逆少年却在2018年发文,反思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这个曾经的叛逆青年成为“大叔”后,接受采访时首次坦露他对退学事件的反思。他说:“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身要做的事情。我听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扬扬地说‘韩寒,我学你退学了’。我不理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呢?为什么不去学我做得好的地方呢?”
当然,大部分厌学或者上不了学的孩子并没有韩寒的才华和胆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批判应试教育,坚信不走读书这条路,自己仍然可以取得成功。这个时代不一样了,遍地都是机会,比如,做游戏主播、网络主播,或者自己创业,拍拍视频,吸引粉丝,都是出路。“每天学那么多公式,你真的确定在你现在的生活中会用到吗?”我常被他们问得哑口无言,被他们唾沫横飞地辩论攻击弄得败下阵来。
然而,有句话叫作“越反抗什么,代表越在意什么”。特别是在青春期这个叛逆的年龄,公开与教育制度的背离,他们心中的恐慌和不安可想而知。
我后来发现,这些离不了家的孩子,家对他们而言是有致命的吸引力的,几乎满足他们所有的心理需要。例如,玩游戏打发时间获得快乐,游戏打赢了获得成就感;在家里不用遵守任何规则,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不用自己努力争取,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就能得到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还应该加上跟父母斗智斗勇获得胜利后的极大快感……
所有的这一切,让完成学业带来的成就感,辛苦而麻烦的人际交往,烦人的数目繁多的学校规则都在对比之下变得面目异常可憎。
我前文提到的那个13岁的初一学生,在六年级时为了小升初能到最好的初中,整整一年,父母给他报满了补习班。他除了应付学校的学习,还要跟随妈妈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下半学年便是来回于各个学校考试,考上了市重点不够,还要考省重点,最终拿到了好几个省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妈妈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放了下来。接着,父母又担心儿子从一个地级市的学校去到省重点初中会不适应、跟不上,于是又给儿子报了奥数提高班。与其他孩子从小开始上补习班、奥数班不同,因为成绩一直不错,六年级之前这个孩子并没有上过补习班,更不用提像奥数这种高难度的课程。奥数课上了一周,他完全跟不上进度,甚至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从来在学习上都是佼佼者的孩子,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导致自信心崩塌。他后来出现了抑郁症状,经常莫名哭泣,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整天闭门不出,最终,省重点中学也没能去,休学在家。
父母完全着了慌,特别是妈妈,极度自责,在孩子面前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生怕刺激他,渐渐地变得对孩子言听计从了。然而孩子还是不满意,依然不断挑妈妈的毛病:“有什么就说,不要吞吞吐吐的。”“整天苦着一张脸,好像总是对我不满意,到底要我怎么样!”不顺心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大发脾气,砸东西、骂人,甚至动手打人都有过,谁劝都没用,一定要等发泄完他才能平息下来。父母苦不堪言,到处寻医问药,孩子却并不配合。父母找的心理咨询师,他只见一两次便不愿意继续去见。家人找的培训班、托管,他统统不愿意去。他的情绪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至少,对他自己而言,还是可以忍受的范围。
一年的休学时间之后,他仍然没办法顺利回到学校。下文说的是他的原话:“我想去上学,我知道那样我才有机会实现我的理想,我在学校也很开心,但只要我中午一回家,我就迈不动步了,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他信誓旦旦,写下承诺书:如果再不上学,就去托管机构,如果托管机构也待不下去,就自己去打工。就如大家所料,约定的时间过后,他还是没办法回校上学。无奈,父母将他送到托管机构学习。第一天,他大哭大闹,吵着要跟父母回家,结果,父母一走,他立马变了一个人似的,成为托管机构里最乖的孩子,遵守规则,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得最出色。跟进他的社工非常意外,对他赞赏有加。他在托管机构里待了一个月,情绪稳定,表现优秀。
国庆节期间,父母将他接回家。回家第一天,他就对父母大发脾气,父母左右不顺其意。社工去家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家门,他跟在托管机构里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样子。这下子,他连机构也不愿意去了,继续赖在家里,父母仍然束手无策。
我时常听到父母感慨:“我们家的孩子,就适合别人来带,别人来管,一面对我们,就什么都不听,完全是两个人。”不过他们的孩子可不这么想,家就像有种魔力,让这些孩子离不开。
离不了家,所以上不了学。
按照成长阶段,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逐渐为离家做准备,要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家庭也需要把孩子“往外推”,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成长。只是,很多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家庭变成“温柔乡”“温吞水”,让孩子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些孩子不是上不了学,是上学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跟待在家里不用付出就能享受的各种权利比起来,学校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家庭教育应当是为孩子的社会教育打下基础的,父母寄希望于学校或者让其他人搞定自己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是完全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