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33
厌学,是全家人的逃避吗?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父母没有完成的成长课程,子女可能会裹足不前,也可能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抛弃父母原有的行为方式,重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艰险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回原来的轨道,也可能随时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

孩子一旦厌学,父母最常见的归因是什么?“逃避,他就是逃避!”“遇到困难就逃避,他一直都是这样!”“我就说他是逃避,但是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他自己要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接触过许多厌学的孩子,我也不得不承认“知子莫若父(母)”,父母确实会在某些方面更了解孩子。

不过,沿着这条线走下去,我很快发现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厌学,可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逃避。换句话说,逃避不是天生的,而是某种经由学习、模仿而来的习惯性处理方式。

我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家庭,孩子在休学的近一年时间里,去各地做过心理治疗数十次,收效甚微,父母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继续带着孩子各处求医,最终来到了我的治疗室。初次做家庭治疗,爸爸便拿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孩子目前的主要问题。这个12岁,原本应该上初一的孩子,看起来问题不少,爸爸一条条往下念,气息平稳,逻辑清楚,当然读的时候语气是略带沉重的。孩子跟爸爸一起坐在长沙发上,似听非听,不反驳,也不认同,也不生气,显然他已经很习惯父母对他的这些评价了。妈妈自己一个人坐在旁边,眉头紧锁,大气都不敢出的样子。

这个家庭之前的模式是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与爷爷、奶奶和妈妈一起生活。父母谈到孩子的小升初考试,发生在大约一年前,也是孩子情况变化的主要导火线。小升初考试前,焦虑的妈妈为了孩子能够考上一所重点初中,带着他全天无休地补习,到省城参加考试,最终孩子不负所望,接到了几所省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接着,妈妈又担心孩子上初中之后会跟不上,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孩子也偶尔抱怨有点累,压力有点大,但仍然乖乖去上了。妈妈讲道:“他从来没有上过奥数,班上其他同学是一直上奥数的,虽然他是很聪明,但渐渐跟不上,很多题也不会做。”孩子突然满眼愤怒,恶狠狠地看了妈妈一眼,突然开门要出去。他接着走到隔壁治疗室关门待在里面,一言不发。父母过去叫的时候他情绪激动,在里面大喊:“滚,你们都给我滚!”是的,是直接说“滚”,没有其他解释说明。

过一会儿他自己回来治疗室,气鼓鼓地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接着他命令母亲给他手机,说他要玩手机,不想说话。母亲不同意,没有给,他便站起来,强行抢母亲手中的手机,被父亲制止后他再次走出治疗室,父亲追出去后他对父亲大声喊叫:“滚!不要管我!”这一次他直接跑出了大门,助理好不容易将其追了回来。再次回到治疗室后他情绪激动,不停捶治疗室墙壁,拔空调插头,踢桌子,还试图往楼下扔东西,父母尝试制止,完全无效。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征兆,也不说任何原因,一家人在治疗室里快乱成一锅粥,妈妈一直在哭,爸爸在叹气,我有些担心治疗可能需要临时暂停。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尝试鼓励孩子,有什么原因说出来,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想到,他立刻开始激动地哭,说:“哪壶不开提哪壶,我说过不准提,不准提我补习的事情。”接着,愤怒而凶狠地命令母亲:“以后都不能再说这件事,知不知道?!”尔后,他做了一个让我惊讶不已的动作,他像一个打架的小混混对待自己的手下败将一般,用手抬起母亲的下巴,看着母亲的脸,一字一顿地说:“听——到——没——有!不准——再说!”母亲哭得更伤心了,纸巾根本擦不干眼泪,站起来想抱着儿子,并依从说:“好,好,以后都不说。”孩子才不再怒吼。我问妈妈:“你真的做得到吗?”妈妈躲开我的视线,没有回答。

孩子提出要提前结束治疗,父母再次犹豫,我表达说时间没到,因为时间是事先约定好的,需要遵守约定。他只好坐下来,接着说:“反正我不会再说话,你们谈吧,到时间我就走。”

我试图询问父母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会突然有如此大的反应,父母突然面露难色,欲言又止,小声说:“不知道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谈这些。”果然,父母这句话刚说完,孩子就再次自己走到外面的治疗室,摆弄各种东西,并且弄出很大的声音,自己不停地大喊。我知道劝他回来没用,便一直将家庭治疗室的门开着,并且在他再次回来的时候表示欢迎。或许是这个举动起了效果,又或者是卖我的面子,接下来的谈话过程他没有再发脾气。我才知道,在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中,全家人都不敢在孩子面前提起小升初的事情,就是怕刺激他,偶尔不小心说到一点,孩子就在家里大吵大闹,家里人都小心翼翼地回避着这件事。这件事成了全家人默契的集体回避。还有一个是“上学”二字,不能说,不能提,不能问。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所有人,都假装这个孩子是应该待在家里的,是合情合理的,即使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他才12岁,他必须上学。

我惊讶于这一家人的忍耐力,更难以置信他们的逃避能力,竟然能当作事情不存在一年多。

这对夫妻的相处方式也很特别,结婚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前半段是跟岳父岳母一起生活,后半段是跟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他们的收入在当地要买套房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说法是:“出来自己住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太麻烦了。”目前,他们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住,妈妈对爷爷奶奶有较大意见,讨厌爷爷奶奶总是指责她教不好孩子,又觉得自己总是家里的外人。遗憾的是,丈夫从来不会站在妻子这一边说话。爸爸的理由很充分:“我们全家人住在父母家,什么家务都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什么事情也都是爸妈帮忙处理,接送孩子上补习班等都一手搞定,怎么好对父母提意见?”我乍一听,倒也觉得合情合理。而且爸爸有个优势,长期都在外地,大部分时间都不用面对家里烦人的、让自己左右为难的关系,这是名正言顺地逃避。所以,两地奔波多年,爸爸从未尝试争取将工作迁回到妻儿所在的城市。

爷爷奶奶对儿媳的意见同样不少,觉得儿媳没教好孙子,也不帮忙做家务,不过他们也不跟儿媳明说,认为直接说儿媳不太好。爸爸就成为传声筒,要负责传递老人家的意见,让妻子多做家务,多教教孩子。

孩子就忍不住了,说:“你们有意见怎么不当面说呢?你不说出来别人怎么知道呢?”妈妈便说:“你还小不明白,这些话不好直接说,一说就会吵架的。”孩子马上便说:“下次你去跟爷爷奶奶说,他们如果跟你吵,你就叫我来主持公道。”爸爸就说:“你这么小,主持什么公道?”孩子说:“那你不说,只有我来说,总得有人站出来说话吧?”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仿佛看见这个家庭,包括他们上一辈的家庭,有一个代代相传的“宝贝”,他们传承着这个“宝贝”,依靠这个“宝贝”来解决所有可能具有威胁的家庭问题,表面相安无事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假装什么问题都没有,幸福而快乐。

孩子的逃避心态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似乎在我们指责孩子“你就是逃避,你遇到事情就只会逃避”的时候,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还见过一个初三年级的厌学女孩。她倒是非常坦诚,第一次见我就明确地说:“我知道自己现在是在逃避,我们全家人遇到问题都是逃避,我自己也是这样。”

她告诉我,上初二时她出现较明显的情绪问题,经常一睡觉就睡很多天。她解释:“这就是我的逃避的方式。”她勉强上到初三,就再也坚持不下去,初三上了几周的课就直接休学在家。她跟家人的关系很紧张,特别是爸爸。谈到爸爸的时候,她仿佛在谈论一个仇人,她用“强势、懦弱、粗暴,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等描述来形容自己的爸爸。在她小时候,爸爸经常打她,也打过妈妈,她会尽力保护弟弟,虽然心里也很害怕。妈妈会尝试保护她和弟弟,但大部分时间是徒劳的。

因为跟家人相处不好,休学在家的时间里,她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只要父母在,她都处于睡眠状态,只有爸妈去上班了,听到关门的声音,她会条件反射地自然醒来。她给自己做很大一碗饭配上菜,吃得饱饱的——这是她这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她享受着父母都不在家里的自由时光,没有人管她,没有人催促她去上学,没有人跟她争吵。她做着所有她喜欢做的事情,在她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不去考虑同学在为中考拼搏,而自己在悠闲地虚度光阴,不管未来在何方,只安心地享受着无人打扰的片刻安宁。初三下学期,她基本都是这样过来的,父母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也苦口婆心地劝告了,全都无济于事。

这是属于她的逃避。“家里其他人都是怎么逃避的呢?”我曾问她。

爸爸曾经是军人、抗洪英雄,但转业之后境遇一般,事业发展一直不顺利,就把怨气转移到家里,要维护自己在家里的绝对权威,不容许任何人忤逆他。她心里不服气,有时候反驳他,就会招来一顿打骂。妈妈原本是因为崇拜爸爸,仰慕英雄,希望找一个能保护她的人,没想到这个人却向她动手,但她也没有反抗。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既然都已经这样了,那也只能接受。”“可能这就是命,我只能认命。”爸爸打女孩的时候,妈妈会拦着,但也只能跟爸爸说好话,爸爸大部分时候是不听的,妈妈没办法真正地保护她,只能事后安慰她,让她尽量不要惹爸爸生气,她不服气:“凭什么,他做得不对我就是要说。”她跟爸爸冲突最大的倒不是爸爸打她的时候,而是爸爸打弟弟的时候,她会不顾一切地护着弟弟。她说:“我不想弟弟再遭受我这样的创伤。”我勉强笑着回应她:“你在家里有时候倒挺像个斗士的。”她不置可否。

她有她自己无法面对的困难,她在学校交不到朋友,她害怕回学校。

休学期间,表面自得其乐的她,内心是无比焦虑的,她每天都要洗头,有时一天洗两次。她最喜欢洗澡,她觉得水从头上浇下来的时候感觉特别爽,她可以一洗洗一个小时,那是她最放松的时间。后期焦虑严重的时候,她无法控制地用手去抓头皮,头发掉得厉害。

家人希望她随便找个职高读就好,但她不甘心,要知道,小学时她成绩是非常优异的,是当地唯一一个考进重点初中的孩子,最后竟然上职高,她如何能接受?但她想到上学就无比慌乱,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她用“慌乱”来形容要上学的心情,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说:“我希望自己可以勇敢一点,遇到困难不要那么害怕,能够勇敢面对。”我跟她说:“不是的,我们很多人遇到困难都会害怕,只是有人会因为害怕而逃避。”

复学之后,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来见我,倒数第二次见我是在中考前。她说:“我害怕考不好,怕连最烂的高中都考不上。”顿了顿,她深吸一口气,仿佛鼓起很大的勇气一般:“最害怕自己临阵脱逃,连中考都不敢去参加。”我回她:“你能说出自己的恐惧,就是面对的第一步。”“想到要中考我就很慌。”“是的,以你之前的经历,这个过程对于你真的很不容易,我欣赏你从没有真正放弃。”她笑笑,没有说话。

最后一次见她,她特地来告诉我考完了中考,但是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只考上当地最普通的高中。停了一下,她笑笑说:“不过想着要上高中了,还是有点小兴奋的,毕竟还有翻身的机会。”我赞赏地看着她:“能坚持考完中考,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想,她是不想要这个父母给她的“逃避宝贝”,她很努力地在寻找新的方式和出路,而这个过程,是比想象中要艰难百倍的。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父母没有完成的成长课程,子女可能会裹足不前,也可能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抛弃父母原有的行为方式,重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艰险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回原来的轨道,也可能随时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

你呢?还愿意让这个“逃避”的“宝贝”代代相传吗? CLA4f6do9cbgs7ieJu/166fagO8BS5y9L4XD+PtHDeMEH1g8HH9vhC5p8yQs+j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