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缺乏对人尊重的教育,更强调竞争,强调成绩;家庭教育对于被欺凌讳莫如深,隐隐觉得被欺负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往往一骂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就如家庭暴力是无论任何情境下都是错误的一样,无论被欺凌的孩子是什么样子,欺凌行为本身就是错误,是需要严厉批评指正的。
校园欺凌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我却想尝试以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
在校园中,凡是与众不同、在世俗的眼光中又不那么闪光的特点,比如,胖、长得没那么好看,比如,成绩不好,都不能被同伴接纳、尊重,拥有这些特点的孩子,都注定会被歧视、排挤、欺负。似乎没有人觉得这样有任何不妥,甚至是老师,也对这样的学生嗤之以鼻,更有甚者,老师会号召同学不要跟某个同学交朋友,以免被带坏。
家庭暴力分冷暴力和热暴力,校园欺凌也是如此。突然厌学的孩子,较大比例是与校园欺凌有关。
有一个11岁的男孩,上小学六年级。家长跟我说他沉迷手机游戏,在写作业时手机不离身,以前晚上10点手机交还家长,现在要玩到深夜12点。后来孩子完全不愿去上学,脾气变得暴躁,不满足其要求就大吼大叫。孩子在家只玩手机游戏,不看书,不出门,不与人沟通。后来孩子渐渐连刷牙、洗澡都要父母督促,整个人懒散异常,除了手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男孩给我反馈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父母觉得他沉迷游戏,不愿意上学,天天在家,说都是游戏害了他。其实他是因为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批评,作业也很多,经常要做到很晚,所以无法正常上学。但是在学校的状况他没有跟老师和父母说过,因为老师管不了,父母知道了也只会骂他,不会帮他。
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自己新买的手表被同学弄坏了,对方也没有真诚地道歉,就是反复辩解说不是故意的,自己很生气,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考虑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了父母,想让他们帮助自己,或者教自己如何处理比较好。结果父母刚听到新买的手表就弄坏了,自己后面的话还没说完,就劈头盖脸地骂自己:“败家子!以为爸妈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一点都不懂事!也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天天东搞西搞……”他被骂懵了,这跟自己预想中的完全不一样,自己并没有错啊,为什么要骂自己呢?原本心爱的手表被弄坏了自己也很难受,莫名其妙地被骂一顿更是委屈。备受打击之后,在学校但凡有“坏事”,自己都不敢轻易告诉家长,担心被骂。
现在他对于上学仍然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但又知道不得不去。
有一次做家庭治疗,孩子的爸爸以工作太忙为由没有出席,妈妈一坐下来便开始控诉孩子:“从六年级开始就总玩手机,经常一边看手机一边做作业,越来越无心学习,这样下去不行,才上六年级就这样,以后怎么办?不管成绩好不好,都一定要努力才行,不努力,自暴自弃,谁都帮不了你!”孩子一直一言不发,焦虑的妈妈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问孩子:“能说一下你的想法吗?”他低着头,小声说:“学习没有动力。”顿了顿,他稍微抬起眼瞟了一眼妈妈,发现妈妈不知是看在医生的面子上还是真的想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总之没有立刻变脸,便稍微安下心一点,咽了咽口水,接着说:“我就只有一年级时成绩还好,后来越来越跟不上,努力也没用,还是学不好。”妈妈想鼓励一下孩子,便赶紧说道:“没有啊,你认真的时候学习有进步。”孩子无奈地摇摇头:“那有什么用,同学还是看不起我,笑我笨。”接着,他声音低沉,满怀决心却又无比沮丧地说:“只有考到100分,同学才不会嘲笑我。”说着眼泪已经顺着脸颊流下来。一旁的妈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她从未想过,平时不言不语的孩子,背后竟然有这样的委屈和悲伤。妈妈忍着眼泪,安慰孩子。
很少有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后会直接告诉父母,大多是默默忍受,或者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大部分时候,处理的效果并不好。
这个孩子7岁,来找我的时候刚上一年级不久。她对于上学一直抗拒,总是需要家人反复督促。一年级下学期快期末的时候,孩子因为感冒发烧,在家休息了几天之后,便怎么都不愿意再去上学,一会儿莫名其妙地哭,过一会儿又玩得很开心,她寸步不离地要跟着妈妈,生怕妈妈离开自己。妈妈对于孩子的情况很自责,说自己脾气很暴躁,曾经有产后抑郁,面对孩子总是忍不住发脾气,很凶地骂孩子,骂完自己就发泄了,心里就舒服很多,但是没想到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孩子在鼓励下跟我一起进入沙盘室。她很喜欢沙盘,自顾自地玩起来,很快便放开了。她将沙具加上所有的动物都拿下来,放在沙子上,不断地埋了,掏出来,再埋,反反复复,很认真地做着这件事,一言不发,看不出特别的表情。埋了一阵,发现架子上有个笼子,立即兴奋起来,将全部动物都放进笼子里,关起来,放在沙子上,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来,放在手里,使劲晃着它们,努力想再塞几个进去。我于是尝试问她:“为什么要把它们关起来呢?是喜欢它们还是讨厌它们呢?”她不抬头,小声回答:“讨厌它们。”我接着问:“为什么呢?”她想了想,说:“因为它们是大坏蛋。”说完,又继续关它们。我试探地问:“你喜欢去上学吗?”她摇摇头,带着委屈的语气说:“在学校有人打我。”说完,再次埋那些动物,不答话了。
再次过来的时候,她仍然没有去学校,不过可以去上钢琴课了。情绪仍然很烦躁,她忙碌地从沙具架上拿各种沙具,不断地往沙盘里添加,在我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规律,只是把眼前看得见的都放进沙盘里,摆放也很混乱,没有明确的含义。摆到后面,她不耐烦起来,将全部的沙具都埋起来,仍然不主动说话。我尝试问她:“在学校是什么人打你呢?”她低着头不看我,答道:“是几个男孩子,会故意伸脚踢我。”接着,给我看她腿上留下的瘀青。我并不能确认那几个男孩子只是想跟她玩不小心弄伤她,还是故意踢她的,但这样一个长得很可爱的女孩子,在学校应该是受同学欢迎的。我便尝试鼓励她:“你有还手吗?”她小声说:“没有,我不敢。”说完,又低着头,不再说话。我帮她表达出内心的恐惧:“怕还手他们打得更厉害吗?”我继续帮她想办法:“那告诉老师呢?”她无奈地摇摇头:“老师批评了他们,过几天他们还是打我。”我也有些无奈:“那让你妈妈帮你。”她头低得更低了:“不能告诉妈妈,她会骂我的。”
做完这次治疗,她便自己回去上学了,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开心地跟我分享。
一个男孩子因为在学校比较内向,很少说话,成绩不好而被同学欺负。同学故意把他的东西藏起来,把他的书本丢到地上,在他捡的时候再踢他一脚,有时也会动手打他,因为好玩,把他的东西在教室里抛来抛去。全班同学看着他哄堂大笑。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老师的态度,老师认为不能让孩子觉得被欺负就有道理,要让他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同学们是因为他有时候碎碎念,影响到其他同学听课,才对他有意见;因为他太内向、沉默,没有跟同学搞好关系,同学才不待见他;他还不爱干净,同学当然不喜欢他。当然,让老师最气愤的是,每次他被同学欺负之后,就只会哭,老师怎么问他都一句话不说,让他写他也不写,根本无法沟通。老师言下之意是,被欺负更应该反思的是自己,不要总想着让班上的同学来照顾、迁就自己。这一番看似有理有据的言论,却让我不寒而栗。
确实,这样的孩子会在班级中显得格格不入,会让大家有种“不欺负你欺负谁?”的感觉。然而,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不就是为了让这样的孩子在进入残酷的社会现实之前,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吗?那些以欺负其他同学来取乐的孩子,不是正应该学着如何尊重同学,如何同理他人的感受吗?这些都是他们成长中的必修课,而如果将整个过程都完全合理化,那改变又如何能发生?被欺负的孩子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温暖呢?
当然,持有这种观点的老师肯定是少数,面对校园欺凌,老师更多的是无奈:前一分钟刚惩罚了欺凌者,转头一会儿工夫,被欺负的孩子就受到变本加厉的报复,防不胜防。被欺凌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愤怒、无助,欺凌者在此过程中获得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没有一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学校中缺少这样的专门的教育课程,家庭中也缺乏这样的引导和示范,事情发生后,要么是代替孩子解决,要么将问题全部抛给孩子,无济于事。
有的孩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学校被孤立,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并不比表面上的欺凌来得弱。
有一个14岁的女孩,从小成长的家庭里没有规则,只要孩子说的就是对的,造就了她唯我独尊,完全不会换位思考的性格。因此,小学一年级开始,她便在学校被人排挤,所有同学都莫名其妙地不搭理她。她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父母,父母以为只是孩子玩闹,没有重视,对她说:“你管好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了,别人自然会跟你玩。”她心里很失望,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便没有再提过这件事。为了不继续被排挤,她选择完全迎合他人的方式。别人说她不笑没有表情的时候看起来像生气,她便不时微笑,好让自己显得有亲和力。不仅如此,她还主动跟排挤她的人示好,努力跟对方套近乎,小学后面几年,两人居然成了朋友。
这种讨好对方的方式,一直持续到初中,渐渐成为她与人相处的习惯。一边在家里享受体贴入微的迁就和照顾,一边在学校里小心翼翼地讨好他人,她像在冰火两重天里,纠结摇摆。学习一直是她最主要的支撑。然而,到了初中,学习变难,成绩一落千丈,熬到初二,她再也坚持不下去,坚决要休学。
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一方面是不敢反抗,没有应对人际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孤立无援,没人可以求助,自己的应对方式往往极端而狭隘,由此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对于校园欺凌的普遍应对方式体现在以下言语表达中:“你自己想想为什么别人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你做好自己,不要惹别人就行了。”“你去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们。”家长不出面,不承担责任,也不与孩子共同讨论解决方法。也有另一个极端,父母直接冲到学校,教训其他同学,警告对方:“你敢再欺负我的孩子,看我怎么收拾你。”看似行之有效的方式,其实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能靠家长,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同学会进一步嘲笑他:“你是家里的小宝贝,我们不敢得罪你。”由此可能造成孩子被孤立。
学校教育缺乏对人尊重的教育,更强调竞争,强调成绩;家庭教育对于被欺凌讳莫如深,隐隐觉得被欺负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往往一骂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就如家庭暴力是无论任何情境下都是错误的一样,无论被欺凌的孩子是什么样子,欺凌行为本身就是错误,是需要严厉指正的。
若是要等到孩子因为被欺凌而害怕上学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