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31
无法超越的父母,上不了的学

我们总是容易抱着这样的期待甚至是要求,比如,名人的后代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老师的孩子应该比普通的孩子成绩更好、品德更高;比如,高学历的父母,孩子至少能上一个研究生……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要求,其实蕴含着无声的压力。

孩子应该超越父母,这仿佛天经地义。

特别优秀的父母,一定能教出特别优秀的孩子吗?

我们总是容易抱着这样的期待甚至是要求,比如,名人的后代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老师的孩子应该比普通的孩子成绩更好、品德更高;比如,高学历的父母,孩子至少能上一个研究生……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要求,其实蕴含着无声的压力。

孩子应该超越父母,这仿佛天经地义。

我见这个孩子的时候她正上初二,在初二上学期的4月份,她感染“流感”,在家里休息了一周。一周之后,流感痊愈,但她出现了新的症状,早晨起来反复说头晕,又说上学时会浑身发热、肚子痛,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经常因为身体不适请假早退。她的情绪也变得比较暴躁,经常因为小事发火,对家人大吼大叫,要知道,她以前是典型的“乖乖女”,几乎不会违逆父母任何的要求。好在很快到了7月放暑假了,说来也神奇,一放假回到家,她全部的症状都无药自愈了,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好像之前在学校受的苦不曾存在过一般。只是好景不长,国庆长假后,上学对她来说变得愈发艰难。她曾经有一个星期照常出门去上学,结果并没有去学校,而是躲在自家的楼道里,就这么躲了一天。她的情绪问题也加重,反复说活着没意义。

她游戏打得很好,在游戏里收了好几个徒弟,在游戏里也认识了很多人,大家都很关心她,她有什么心里话也更愿意跟游戏里认识的朋友说,玩游戏的时候很开心,什么烦恼都会忘记。在虚拟世界里,她好像找到了现实世界中缺失的某些东西。

第二次,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她上小学时,班上一个女生家里非常富裕,女孩子长得漂亮,成绩又很好,大家都喜欢她,眼里满是羡慕。接着,她叹了口气说:“从幼儿园开始,我认识的人都非常优秀,我在他们中间,就像丑小鸭。”我问她:“身边这么多优秀的人,会有压力吗?”她似乎没有听见,谈论着其他的话题,继续给我介绍那些优秀的同龄人。

跟进了好长时间之后,她才告诉我,最主要的压力是来自父母。“我爸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现在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小跟我一起玩的孩子,他们的爸妈都是非富即贵的。”然后她艰难地吐出几个字:“要超越他们很难。”父母一直对她期望很高,还会拿她跟很多个“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她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落下的课程越来越多,她压力非常大。我问她:“这部分压力你爸妈知道吗?”她带着些愤怒:“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我妈只会说我装病,爸爸就会找各种关系去跟学校沟通,他们怎么会关心我怎么想!”我有些意外,她的愤怒几乎是在一瞬间爆发出来的,我当时掠过一丝念头:除了对父母的愤怒,是否也有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呢?

她否认了这一点:“我只希望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哪怕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天天总逼着我学习。”“那你能完全不在意父母的期待吗?”她没有回答。

孩子不争气,家长丢脸,这个亘古不变的逻辑困扰着所有家长:无论事业多成功,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只要孩子不成才,就会认为是人生失败。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的衍生,我们不会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允许他们“不肖”。

下面这个案例是我见过最震撼的案例,每每回想起来都无限唏嘘。

这个孩子是在国外读大学的时候出现状况,不得不回国治疗的。他会听到一个很清晰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自己是超人、刀枪不入,于是他会用刀划伤手臂来验证。这个声音还神秘地告诉他一个一级机密,说他是被选中要为科学研究“献身”的人,因为他的体质特殊,天生注定不平凡。于是,每一天当他感觉到这个科学献身的召唤时,他就直接拿刀划自己的肚子。

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显得非常热情主动,而且彬彬有礼,看得出有好的家庭教养。他会积极地跟我说他的生活,谈他都去过哪些国家,谈他的兴趣爱好,说他比较宅,最大的兴趣就是打游戏,会花很多钱买装备,提升等级,这样就能战胜很多人。他带着满足的口气说:“我喜欢那种战胜所有人的快感。”他从小就对新的东西感兴趣,对于做实验这些也很好奇,但是觉得要长时间做一个研究太辛苦太枯燥了,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做科研。他信仰科学,希望为科学献身,哪怕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并不回避谈论他的家庭,很自然地说:“我作为长子是让整个家庭都失望的,我也对自己很失望。”不只是父母,他整个家族长辈的成就都非常高。他反问我:“你知道什么是非常高吗?可不是简单地当个官,做个医生什么的,都是各个领域有建树的人。”我点点头,表示能够想象。“父亲更是著名的学者。”是的,他是用的“父亲”而不是“爸爸”,以示庄重。他的理想是成为能被后世铭记的人物,因此,他必须成为某一行业中的顶尖。自小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参加各种培训班,成绩只要稍微考差一点,父母的脸上都会明显地写着失望。他从小就没有朋友,对自己也很少有满意的时候。他对自己分析得很透彻:“我希望成功,但无法接受获得成功之前长时间寂寞地努力,我喜欢时时刻刻成为焦点的感觉。”遗憾的是,现实世界给他更多的是挫败和打击。他努力地讨好每一个人,对每一个朋友几乎都有求必应,无论是借钱还是帮忙,不管他多累多烦,他都一一答应,只是不知为何这些朋友都会离他而去。即使好不容易考出国,应付国外的课程也让他很吃力,他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当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渴求的认可的时候,他便选择向幻想的世界中去寻找。

父母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辗转给他找各种各样最好的医生,他不停地辗转在各家大医院,各个专家门诊,没有长久跟进的医生,也没有真正信任的医生。如此,症状几乎未见好转。

我还接触过一个上高二的女孩,她为了不上学在宿舍喝洗洁精。她的妈妈是国内名校毕业的,学理工科出身,理性且在意细节,平时习惯指出女孩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东西没放好,做题不仔细,这个不懂,那个不知道。女孩对妈妈很崇拜,认为妈妈说得都对,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她是那么厉害的学校毕业的,肯定说什么都是对的。”她从小成绩优异,中考却没能考入理想的高中。勉强来到现在的高中后,她一直心有不甘,觉得同学的水平跟自己都不是一个档次,立志要在班上稳居第一。事与愿违,上高中之后,她的成绩一直很不稳定。她一直看不上班上的同学,认为跟她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也不大乐于跟他们相处,班级的活动也基本不参加,渐渐地在班里愈加特立独行,几乎没有朋友。她整天没精打采,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经常一个人在宿舍哭,经常失眠,她甚至自己去找过心理医生,但家人对这些一无所知。高二开学的时候,上述状况加重,她上课的时候经常发呆,听课听不进去,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不断下降,每到考试,就紧张到整个人发抖。自我评价非常消极,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班级中待不下去,大家看自己的眼神都怪怪的……几经挣扎之下,大概在休学前一个星期,她一次性喝了100毫升的洗洁精。100毫升,看得出来,她下了很大的决心,洗洁精的味道应该很难下咽。这件事惊动学校,老师通知家长送去医院洗胃,此时家人才知道她的问题真的严重了。

妈妈的态度是180°大转弯。按她的说法是:“妈妈现在什么事都会问我的意见,很关心我的想法,什么事情都会跟我商量。以前完全不是这样,她会因为很多小事否定我,甚至在公共场合都会骂我。”说完低下头:“我一直觉得我妈是嫌弃我的,她读的大学那么好,我却这么笨。”

她妈妈对她的想法一无所知。妈妈后来说:“我是工科生,一直非常理性,我的婚姻不幸福,我想尽最大的可能让小孩生活得好,也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说完,看着我,带着疑惑地问:“这不是每个家长最基本的心愿吗?”她也解释了为什么总是批评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她认为那不是批评,是在教她的孩子要怎样做好事情。她每天回来都很累,她没有多余的时间跟小孩谈心聊天,但又觉得自己有教养义务,便只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不断指出孩子的错误,希望孩子不断改进。

我想,无比能干的父母,会更习惯于以自己的能力为标准来要求孩子,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程度,孩子只要态度端正、认真努力也肯定能做到,却忽视了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无法超越的父母,树立的是一个理所当然,却又在现实中无法企及的标准;而另一部分人生志向没得到完全实现的父母,给孩子树立目标,参考的是自己“理想化自我”的标准,同样难以实现。孩子,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一直被看作家族的延续,父母生命的衍生,很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被看见。你是否真的客观评价过孩子的能力,是否可以试着设立一个孩子能够实现,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的目标呢?

孩子人生的使命,不是超越父母,而应当是:成为他自己。 uqLD/Vo1ep1JGI3NS1Rt4QOPiHIsoPT/psJv9DtK0gsji7Ki+4qD659AKfpvjA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