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01
厌学,都是手机的错?

在厌学的若干原因中,手机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几乎到了“罄竹难书”的程度,任何一个厌学孩子的家长,提起手机来都是恨得牙痒痒。要是能通过投票让手机消失在孩子的生活中,大部分家长会争先恐后去表达自己的赞同与体会。

手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直是“背锅侠”。“孩子成绩下降都是因为玩手机。”人际关系差,“还不是因为天天玩手机,都不出去交朋友”。情绪低落,心情不好,“天天抱着手机,也不出去运动,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不抑郁才怪”。说脏话,“都是在手机上看那些乱七八糟的,该学的不学”……

如果所有这一切的问题,家长们都尚且能够忍受,当手机遇上厌学,就必定会爆发一场大战。

有个孩子升入初中,需要住宿,因为没有完全适应住宿生活,打扫卫生不符合要求,导致宿舍被扣分,但他坚持认为是舍友栽赃自己,跟舍友的关系由此闹僵。他所在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初中,父母从小到大对他的成绩期望都非常高,随着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他学习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初一下半学期,他的成绩已经下降至中下游。他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发奋努力,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拼命学习,但是收效甚微。他根本记不住东西,背过的内容转头就会忘记,上课也渐渐难以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之后,他给自己盖上“能力不行”的确认章,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同时受打击的还有人际关系,他用“很假”来形容同学。我问他:“怎么个假法呢?”他撇撇嘴,失落地说:“我成绩好的时候他们都和我玩,成绩下降了他们都疏远排斥我。”在他眼中,同班同学竟然“现实”至如此。

上初二之后,他开始沉迷手机游戏,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不愿意做作业,周末他可以不间断地玩游戏十来个小时。后来,他干脆不上学了,“全职”玩游戏。这期间,他与家人的冲突不断升级,无论是谁,只要限制他玩游戏时间,念叨让他休息一下之类的,他就无比烦躁。父母尝试过没收他的手机,他当即大发脾气,摔东西,甚至要动手打爸爸。

一家人剑拔弩张,他与家人的关系降至冰点。

他第一次见我的时候,摆了一个很特别的沙盘。沙盘是有一整块区域的,他却只摆放自己面前的一小块地方,仅占用了一个小角落,留出一大片空白。他精挑细选了一个精美的房子,摆在自己选好的角落里,周围都用栅栏围起来,在栅栏周围用花草做了精心装饰,看起来很精美。我问他:“这个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呢?”他说:“希望自己一个人住在这个房子里,带着自己的手机,养一个宠物,不希望父母再干涉我的生活。”说完又补充一句:“他们真的好烦。”他跟我详细表述了自己厌学的整个过程:自己小学成绩较好,初中进入重点初中,学习有点跟不上,同时,第一次住校,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出现问题,宿舍同学将扣分的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他们非常虚伪,自己再也不想跟他们接触了。介绍完这些,他低着头,用低沉的声音说:“他们在这种状况下没有给我恰当的支持,只知道事无巨细地管教我,监督我玩手机,在家里没有一点自由。”我知道,他说的“他们”是指他的父母。他很少用“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特别是提到爸爸的时候,都是直呼其名。

第二次过来的时候,他情绪很不好,说是因为爸爸没收了自己的手机,连续几天都没办法玩游戏。他勉强进入治疗室,找了很久的沙具,最后选择了一个喜欢的动漫形象代表自己,接着就将那个人物放进笼子中,告诉我:“这就像现在的我,没有自由。”后来他又找了一个动画形象代表爸爸,把自己和爸爸摆成相对站立,随时准备攻击的姿势,嘴里都是狠话:“要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打,我恨死他了。”我问:“那么恨你爸爸吗?”他没有接话,只是自顾自地说:“从很小的时候就只有握着手机才有安全感,手机能给我带来快乐,而且手机里有人,可以陪伴我,父母没办法给予我想要的陪伴。”他低声说着,也不看我,仿佛只是自己在无聊地追忆往事,说的时候也不带明显的悲伤,只是幽幽地、缓缓地说。

接着,他又带着讽刺的语气说:“爸爸觉得继续给我手机我就会疯掉。”又故作无所谓地说:“反正全家人都不信任我,无论做什么都要被严密监控,我也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我自己。”只相信自己的他,造了一栋房子,想一个人住在里面,拒绝外界的任何支持,不愿意相信任何人。说这话的时候,他顺手用沙子把代表爸爸的公仔埋了,并在上面压上耶稣,一边无所谓地说:“父母什么的我都不在乎,只要给我手机就可以了。”

我见过他妈妈一次,妈妈在说到他的时候用的表达是“有了手机就六亲不认”“手机比父母还亲”,说的时候情绪很激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实际情况是这个家庭有一个无比强势的奶奶,孩子自幼成长过程全程有奶奶参与,孩子与奶奶的相处才是最多的。妈妈在他的照顾方面插不上手,加上自己身体不好,十几年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用在照顾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养生妙方。另外,妈妈还养了十几只流浪猫狗,每天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喂食、清理,她尽心尽力,从不假手于人。直接跟孩子之间的相处和互动,其实少得可怜,她似乎把母爱全都给了流浪猫狗,没有多余的,也没有机会再分给自己孩子。

而他记忆中的爸爸,从小最关心的就是他的成绩,只要考不好,或者因为心情不好,就会动手打自己。有些时候爸爸也会对他很好,几乎是有求必应的,但一般就只持续一两天,很快就会翻脸。他解释给我听:“你看,只有手机是最真诚的,是不会变的,它一直让我觉得安心。”我竟想不到合适的表达去反驳他,只是略微想了想,抱着冰冷的手机来打发时间,获得安慰的孩子,会有多么孤独。

父母不关心这些,他们只关心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戒掉手机,在他们眼中:戒掉手机+正常上学=万事大吉。每次父母都殷切期盼:“老师,您给我们点建议,怎样才能让他不玩手机,我们真的什么方法都试过了,都没有用。”我无言以对,只能隐隐在心里叹息。

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熊孩子玩游戏充值上万,父母申讨游戏公司赔偿。”

“13岁小孩跳楼,家长称都是暴力游戏的影响。”

“12岁男孩玩游戏,偷花父母积蓄30万元。”

一字字一句句,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可这些真的全是游戏的“锅”吗?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说法:“我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它会不会造成近视,它会不会上瘾,我们只需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现在它叫游戏,15年前它是早恋,30年前它是偶像,35年前它是香港电影,40年前它是武侠小说。”

当我们无法面对,或者不愿面对现实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个挡箭牌。

在早年,这个挡箭牌是武侠小说。

那个时候,看武侠小说是被看作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武侠小说也被称为不入流的文学作品。那时候金庸不是大家心目中的文学大家,人们心目中的作家还只是老舍、鲁迅这样的人物。谁想到几十年过后,武侠竟然也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学流派,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作家更是被捧上神坛,其作品也被翻拍成了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受人追捧。

后来,这个挡箭牌就成了“早恋”。

老师们严防死守,一对又一对的小情侣被棒打鸳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环境就是大多数人认为早恋是有害的,就像是看待害虫一样。而“早恋”学生的家长更是操碎了心。

再后来,这个挡箭牌就成了“网瘾”。

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都无法理解,竟然会有一个上网都会被当成病的年代。甚至,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治疗网瘾”的所谓的医疗机构,而治疗方法就是电击,一直电到人乖乖地不敢做任何反抗为止。想想人人都在上网的今天,对比当时的视“网络为猛虎”,实在是过于滑稽可笑。

而现在,这个挡箭牌成了“手机游戏”。

小学生玩手机已经不是什么少见的现象,很多小学生玩起手机来比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还熟练,懂得的技巧还多。而手机游戏更是成了教育问题的“重灾区”。家长担心,老师也担心,手机就是会吃人的老虎,看到孩子拿着手机就气不打一处来。

确实,问题孩子一旦休学,大部分都会过上日夜颠倒、以手机为伴的生活。手机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管,时间也过得很快。因为手机问题爆发家庭大战的比比皆是。

有的父母不敢管,生怕孩子发脾气。有的父母一见到孩子拿着手机就拉长脸,期待孩子不碰手机才好,口头禅就是:“整天就知道看手机,什么事都不干。”

我们盯着手机,关注与手机相关的一举一动,手机成了所有家长、老师的死敌,偏偏原本应该是“战友”的孩子却拼了命保护着手机的安全,誓与手机共存亡、共进退。长期的拉锯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不断消磨彼此的信任,最后,没有人在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是全家的所有话题都围绕着手机,不再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再关心彼此的感受。

每个厌学的孩子,其实都处于内心极度脆弱,特别需要关心和支持的阶段,而手机成功转移了家长注意力的同时,被忽略的孩子的内心就只剩下孤独和失落。

所以,最需要你关心的是孩子,是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挫败,而不是附加在他身上的成绩,他手里拿的手机。

厌学的孩子,也是孩子呀! f8H0JY9EXiziS7oMxYQraJT71Qr6bIXo+cuHr14GrfGVg4Kaq9adZpfFnLV/WE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