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21
期待与厌学有关系吗?

这些没有说出口的想法和期待,怎么就到了孩子眼中,深入孩子内心的呢?我常跟家长说的一句话是:“母子(女)连心”“父女(子)连心”,这里的“连心”不单纯是指血缘铸就的关于基因与遗传的感应,更多的是在一个家庭中默默流淌的氛围,会让很多期待不言明,却比语言更有杀伤力和威慑力。

期待与厌学有关系吗?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家长:“你对你的孩子有期待吗?对她的成绩要求高吗?”大多家长都是一脸困惑,猜想着孩子是不是跟我告了状,让我找家长兴师问罪,为他们讨回公道,于是立刻真诚地解释:“我们对孩子的期待真的很简单,就希望他开开心心、平平凡凡地生活就行了,没有要求他要取得多大成就,也从来没有要求他要考到多少名,在家里也从来不批评他成绩不好。我们都是很开明的。”我满脸问号,这跟孩子感受到的状况完全不相符,难道父母所有的期待都是孩子的错觉,父母真的完全接纳他们自由发展?我再次确认:“真的对孩子没有期待和要求吗?他考多少分都可以?”父母们于是再深思熟虑一番,慎重回答道:“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期待,我们肯定还是希望他成绩好,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但是又担心提要求给他压力,所以一般都不说。”我来了兴趣:“那你觉得你的孩子知道吗?”家长回答:“应该不知道吧。”事实恰好相反,90%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有期待,不只是成绩,是各方面都有期待,只是父母从不明说。

奇怪的是,这些没有说出口的想法和期待,怎么就到了孩子眼中,深入孩子内心的呢?我常跟家长说的一句话是:“母子(女)连心”“父女(子)连心”,这里的“连心”不单纯是指血缘铸就的关于基因与遗传的感应,更多的是在一个家庭中默默流淌的氛围,会让很多期待不言明,却比语言更有杀伤力和威慑力。

我接触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很特别。她在广州一个省重点初中上初三,是从周边城市考到这所学校的。意料之中,在整个小学,她的成绩都一直稳坐班上头把交椅。只是在这个高手如云,大部分同学的家长都是大学教授的学校,她头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初一的时候她还能勉强跟上班级的进度,但是成绩只在班上排中等水平,初三的时候,某些科目已经处于班级倒数。虽然她是在一个重点学校,即使排最后,总分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相对落后往往比绝对落后,更影响着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

但她表现得非常无所谓:“我是不在意成绩的,成绩好又不代表一切。”她给我列举种种她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证明老师、同学都是势利眼,自己成绩一下降,大家对她的态度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成绩不好的同学只能跟成绩不好的同学玩。而事实是,她会根据自己成绩的水平选择朋友,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就跟名列前茅的同学玩,成绩中等的时候就跟中等的同学玩,现在成绩已经垫底了,她便跟班上为数不多的不怎么学习的同学打得火热。她性格活泼开朗,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

另一方面,如果老师找她谈话,了解她为什么最近成绩下降,询问她:“是不是听不懂?”她立马信心满满地回应:“没有啊,我都会做啊,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做出来没有分。”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还是一对一的家教辅导,她都从不问问题。“打死我都不要问老师问题,我真的都懂。”

她成绩下降之后,似乎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成了班级里搞怪、制造气氛的能手。她费尽心思,想尽办法逗同学开心,俨然一个“开心果”“捣蛋鬼”。她会在上课之后接老师的话,调侃老师,会在黑板报上费尽心思编一首颇有意味的老师经典语录改编诗,看着大家一边笑一边讨论,不断猜想谁是作者的样子,她简直乐得不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她似乎重新找回了成为焦点的感觉。

老师着急得不行,几次三番找她谈话,她依然满脸无所谓。后来她被诊断出有严重的抑郁,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丧失了信心,大部分时间都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一度在崩溃的边缘。妈妈跟我说:“我对她真的没有什么要求和期待,只要她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她读一个很普通的高中我都能接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情绪问题有了明显的好转,新学期开学,原本打算休学的她,硬着头皮去了学校。状况跟之前差不多,她再次担任了班级的“快乐大使”,以调侃老师为己任。

终于,妈妈主动找到我,希望我跟孩子谈谈学习的事。妈妈很精准地分析了孩子目前的状况成因:“她成绩比不上别人,但自尊心又很强,不愿意接受现实,于是假装不在意成绩,整天把精力放在其他不相干的地方,通过哗众取宠来获得关注和成就感。”我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位妈妈的一针见血,于是好奇地问:“那你对她的学习是什么态度呢?”妈妈很坦诚:“我感觉自己还是很开明的,对孩子基本是放养,不希望给她压力,只要她尽力就好。我自己也学过心理学,知道不能给孩子太高的期待,不然孩子可能会承受不了。”我心里暗想:难怪,原来是学过专业知识,所以能分析得那么到位。停了一下,她又补充道:“但是我的朋友都说我对孩子期待很高,包括我的妹妹,都说以我这么要强的性格,不可能放养孩子,看我平时说话,跟孩子相处,都明显能感觉到我对孩子期待很高。”说着,她无奈地耸耸肩,表达自己的无辜和冤枉。我从不觉得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有所期待,所以并没有觉得她的做法有多不妥,我更感兴趣的是她的期待是如何传递给孩子的。

我问妈妈:“你会跟你女儿谈希望她大概考到怎样的成绩你是满意的吗?”妈妈摇摇头:“没有,我担心会给她压力。”我提醒她:“但是她完全可以从你每次看完考试成绩的反应推测出你大概期望的标准。这个猜的过程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妈妈若有所思。回去之后,第一次正式地跟孩子谈了自己作为母亲对孩子成绩的看法和期待,表达了对孩子期待的理解,也真诚地说了一个母亲对孩子前途的关心。孩子没有马上就如释重负,但从之后表现来看,孩子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跟我谈到“学习”的话题时也不再回避和掩饰,能够坦诚地说遇到的困难,与我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努力就好,尽力就好。”看似鼓励的话语,其实满含着巨大而不确定的期待。有个孩子跟我说:“不管我考多少分,我爸妈永远是叫我‘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更进步哦’,从来不会告诉我这次很不错。我考了满分还是要‘继续努力’,我都不知道努力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好像没有止境一样。”没有确定标准的期待,给孩子展示的就像是看不到边界的海,因为茫茫无边,孩子很容易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

现在很多家长怕给孩子定目标,怕告诉孩子自己心中真实的期待,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因此,话到嘴边,都变成:“没关系,你尽力就好,不要有压力,我们不在意成绩的。”即使心中着急得要命,生怕孩子不努力、不上进影响未来的前途,却也要把这些话生生地咽下去。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爆发,青春期孩子激烈的情绪表达,让父母把孩子看得非常脆弱;另一方面,心理知识,特别是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普及工作完全没有跟上,心理疾病成了一个谈虎色变的虚无概念,没有评估标准,也没有参考案例,父母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回避。在大部分孩子心中,都是希望父母对自己抱有期待的,并且希望父母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期待,期待代表的是重视,是在乎,是不放弃。我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慌不择路地说:“没关系,成绩不重要,上不上学也不重要,我们只要你健康快乐就行。”以为会安慰到孩子,减轻孩子的负担,没想到孩子并不买账:“这样说,好像我是个废人了,什么都做不了一样,他们也对我彻底放弃了。”

期待本身并没有错,如何树立合理的期待,并且寻找到恰当的方式表达才是最关键的。

这里要提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概念叫“最近发展区”。这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在确定儿童的发展目标,以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维果茨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的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的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有一个对这一概念的通俗解释叫作“跳一跳,摘果子”。具体来说,儿童的学习行为就像是跳跃,不跳跃自然摘不到果子。但若果子太高,儿童跳起来够不着,那么“学习行为”就并没有真正发生,因为没有完成内部的建构,自然是失败的行为。

然而,自己到底能够跳多高,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到底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这些标准如果完全依赖于孩子自己来评定显然不现实,而且大有可能是会有较大偏差的。这就需要家长通过日常观察,通过仔细评估孩子的能力水平,跟孩子一起商量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真诚地表达自己相信孩子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自己的期待。这个步骤在很多家庭中都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很多父母这样指定目标:一种是跟其他孩子比较。“别人能考一百分为什么你不可以?”“别人能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为什么你不可以?”“别人都能学会为什么你学不会?”另一种是目标一劳永逸,贯彻始终:考一百分,考全班第一,考全年级前十。小学是这个标准,初中是这个标准,高中还是这个标准,完全不在意学业难度在不断增加,周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厉害,原来靠死记硬背可以拿到一百分,现在靠死记硬背只能拿到五十分等因素,想当然地坚定心中的目标。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孩子跳起来,发现果子还离自己一米远,不断地跳,想尽了办法,果子还是够不到,慢慢就“习得性无助”,连跳都不愿意跳了。

可能有些家长也会觉得冤枉:“我们都是跟孩子商量过的,他自己定的目标,自己说自己可以的。结果自己又做不到,总是说话不算话,我们怎么能不失望?”这也是亲子教育中常会出现的错位。

孩子因为成长经历有限,对自身能力评估缺少客观依据,容易根据一两次的成功高估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孩子急于表现自己,急于获得家人的认同,容易做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承诺,给予父母过高的期待。不明就里的家长会跟随着孩子的期待,引发自己的失望。果子的高度,孩子是否能够“跳一跳”就摘到,需要经验丰富的成年人才能确认,并且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引和参考,不能全凭孩子按照想象中的标准决定事情的走向。

有位妈妈对于自己上初二的孩子玩手机的事情特别反感,特别是孩子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经常表示很烦躁,需要玩手机放松之后,只要一看到孩子手机,妈妈的脸便会不受控制地阴沉下来。双方经常因为手机的问题发生争执,关系弄得很僵。有一次,不知道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是孩子突然想通了,暑假的时候突然对妈妈说:“我要戒掉手机,一点都不看,时间都用来学习和锻炼。”相信这是每位家长梦想中的孩子的承诺,妈妈高兴坏了,脸上长时间保持着欣慰的笑容。暑假有一个月的时间,孩子跟爸爸待在海南,真的没有带手机过去。据爸爸反馈,学习和锻炼也基本坚持做到,夫妻俩不住地感叹:“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谁知开学之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孩子烦躁的情绪也出现得更加频繁。孩子成绩很好,是老师当种子选手培养的对象,老师也期待孩子在各方面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然,这并非易事。因此,每周末回到家,玩手机就成了孩子唯一的放松方式,有好几次都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上交手机。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不是你自己说要戒掉手机吗?你之前都可以呀,你再试试看,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孩子毫不妥协,有时候烦躁起来甚至会指着父母的鼻子骂。妈妈一说起来便垂泪,焦虑异常。

孩子在一次家庭治疗中,满脸的鼻涕和眼泪,指着妈妈悲愤地说:“你总是不满意,我做什么你都不满意,你到底要我怎么样!”妈妈懵了:“我没有想要你怎么样,我们是为你好。要求不是你自己提的吗?”孩子哭得更伤心了:“我反悔了行不行?我做不到行不行?你不要再逼我了!”妈妈继续表示无辜:“我们没有逼你呀,是你自己定的目标呀。”为了不让场面继续失控,我示意妈妈先让孩子冷静一下,鼓励孩子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沉默了很久,才说:“我在海南的时候也没有做到完全不玩手机,也有偷偷拿爸爸的手机玩,我现在放弃了,我不想逼自己,我做不到,我也承认自己不行。”爸爸在一旁帮孩子说话:“他只是睡前玩一下,也能准时交还给我。”妈妈这时才说:“我们也并不是完全反对他玩手机,只要他能控制时间,不影响学习就行。”然而,孩子脸上惊讶的表情反映了妈妈之前对手机的严厉管教,只要看到孩子拿起手机,便“怒其不争”。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讨论过可以接受的玩手机时间,只是通过制止、指责来表达彼此的想法和期待,结果引起误会。这也正是我鼓励他们回去做的事情,开诚布公地谈,寻找解决的方案。孩子其实很懂事,只是较少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妈妈也多以指责来表达关心,才导致双方关系渐行渐远。误会解开之后,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期待无错,合理表达期待,或许会为厌学的孩子打开一扇窗,抑或是提供如灯塔一般的方向,这些,都将对他们是莫大的帮助。 5/ER0fgxXXT5EeKVaChR5FGTA67b+jtIl0iZLWwgebJPN9N8NIRgQIkqO+3sCy3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