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融入现实的集体,建立现实的人际关系,也没办法把原有的关系内化,让内心不孤独,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会很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既没办法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享受一个人孤独的感觉,也没办法顺利地建立友谊关系,享受现实中的亲密感觉。上学于是变得异常难熬和漫长。
人际关系问题,是很多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际关系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之一是:我有很多朋友,但我只是旁观者。
这个女孩来见我时已经休学大半年,她不愿意去学校,因为在学校没有朋友。初一时她很乐观积极地交朋友,整个初中一到三年级都有许多认识的人,每天走在学校里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她跟这个聊一下,跟那个聊一下,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一年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在班上很少说话,也不主动交朋友。这个女孩子长得不漂亮,还有些胖,她也不愿花心思在外表打扮上,穿着随意,不修边幅。
她谈到跟一个好朋友的相处方式,对方长得很漂亮,有很多人追,对方很喜欢跟她聊天,跟她分享谁又追自己了,哪个男孩子又约自己出去玩。大部分时候男孩子约这个朋友,朋友会带上女孩,但这个朋友不会考虑女孩的感受。比如,一起去看电影,一个动画片她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朋友不喜欢看,站起来就走,完全不问她的意见。
好朋友经常把她当“电灯泡”,几个异性渐渐跟她成了好哥们儿,会单独找她聊聊天,甚至有心事也会跟她说。只是这些好哥们儿谈的话题让她有些无可奈何:三句话不离她的朋友,告诉她自己喜欢她的朋友,各种表达思慕之情。他们表白被拒之后,又跟她哭诉:“怎样才能忘了她?我好难受,你能不能帮帮我。”“我觉得我还是忘不了她,我该怎么办?”她总是耐心地听对方说,有时候要花一两个小时来安慰、开导对方。她可以牺牲做作业的时间来安慰对方,接着自己再熬夜写作业。她也会在心里说:“这些事情关我什么事啊,你告诉我这些干什么?”但转念马上告诉自己:“别人愿意告诉我是信任我,我应该认真听。朋友不开心,我也应该安慰他们。”我问她:“你不开心的时候会跟他们说吗?有什么心事会告诉他们吗?”她摇摇头:“很少。”低头半晌,语气突然悲伤起来:“他们对我的事情应该也不感兴趣吧。”接着又苦笑一下:“还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了。”我发现她言语中矛盾的地方,便指出来说:“怎么别人找你就可以,你找别人就觉得是给对方添麻烦呢?”她低着头,没有看我,低声说:“可能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关心,不配拥有友谊吧。”
为了获得友谊,她把自己变成了旁观者。既然是旁观者,那“我”是否出现,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都没有人在意“我”。
渐渐地,她不愿出门,只喜欢自己宅在家里看漫画,看小说,学习上失去动力,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而学。
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之二是:太在意其他人的感受,觉得跟人相处太累。
我见过一个女孩,上初二,她跟我说:说每句话,做每件事她都要三思而后行。
同学邀请她出去玩,她并不愿意去,心里也是想着拒绝的,但是话一出口,便成了“欣然答应”:“好啊,我好想去。”因为经过思考,发现不能拒绝对方。
别人夸奖她,她总觉得对方不是真诚的。她会留意看对方的眼神表情,会从所有细微的点来判断。“她夸我的时候笑了,肯定是口是心非。”“她看我的时候,都不看我的眼睛,肯定是心虚。”
对于做心理治疗,她的期待是找个人听她说话,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心医生不耐烦,因为给了钱的。生活中想跟别人说话,总是担心对方会不喜欢听,会仔细地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不断验证自己说的话题对方是否感兴趣,对方稍微皱一下眉,她便如临大敌,不敢继续往下说。找心理医生就不一样,她给了钱,知道医生无论如何都会听她讲,即使医生心里不舒服,也不会说出来,也会硬撑着听完。这样她能稍微放松一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是,她跟我谈话,明显看得出来并不放松,总是坐得端端正正的,缓缓地说话,不时会有停顿,看得出来她是边思考边说话,她说:“我已经习惯了,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我从来不会不经大脑随便说话。”
她说:“我没办法放松,一旦我意识到自己放松下来,我马上就会很不安,好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我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保持思考,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的。我也知道这样会很累,但是我习惯了。”
她在家里有一个房间,但那不是她自己的房间,父母会把工作电脑放在她的房间,平时都要在她的房间工作,只有睡觉的时间会回父母的房间,她只能在客厅待着,做作业也只能在客厅做。加之,她房间的门因为家具顶住了,根本就关不了,即使睡觉,房间门也都是开着的。所以,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森林或者公园这样的地方发呆,能一个人坐上好几个小时,只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爸爸妈妈希望她多跟同学出去,要么就是跟着爸妈出去,一个人出去在他们眼中是无比怪异的举动。我问她:“你没有跟爸妈表达过想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回答得很迅速:“他们不可能给我腾个房间的,他们小时候在家里都是好几个人一个房间,他们觉得这很正常。”我接着说:“所以你没有说,就已经自己否定了?”她坚持:“反正不可能。”
于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轻松一点,她只有尽可能不接触人。当然,也就去不了学校。
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之三是:没有朋友,形单影只。
很多孩子根本就不会交朋友。被动、退缩的孩子,基本没有机会让其他孩子来了解自己。每天从早到晚都排满了课,到初中之后,几乎全部副科课都被取消,唯一能够幸免的是体育课。因为体育考试,体育课从以前的“放松课”变成了“正经课”。整整一节课,排满了跑步、跳远、体能训练,而且初中开始便男女分开上课,同学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
有的学校的重点班,每学期都有人员流动,稍有不慎就会被“抛弃”到普通班,身边的同学都是你的竞争对手,被他们挤下去,你就是失败者,就是丢脸、无能。面对这样的氛围,要如何跟班上的同学和谐相处,大家开开心心做朋友呢?我有资料都赶紧自己藏起来,我会这道题也悄悄说“不会”,每天偷偷在家加班用功才是正经。成绩下降,有人会关心你、安慰你吗?等着被嘲笑吧。或者,大家都忙着在题海中苦苦挣扎,根本就没人注意到你。要是不小心被挤出了重点班,那么这段耻辱的经历将永远伴随你的学生生涯。
也有的学校实行“走班制”,每周换一个班级,这一制度又分为部分走班和全部走班。部分走班就是让一部分同学在其他班级待上一两个月,体会其他班级的生活,学习其他班同学积极的学习态度,感受其他班优秀同学努力学习的精神。全部走班就是不定期同学大换血,抽签决定。大部分学校是一个月走一次,也就是你刚记住了班上同学的名字,就要好好道别了。
学校对此有很多“用心良苦”的考虑:“跟更多的同学交流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增强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让班上的学生不至于有拉帮结派的现象,不会熟悉之后讲小话,学生更能够专注学习。”确实,不但不拉帮结派了,同学们到最后连彼此认识的环节都省了,反正一个月之后就要各奔东西,认识只是浪费时间。同学们也不会尝试去交朋友,抛开部分同学原本就被动,新环境适应慢不谈,一个月的时间,有可能真正成为朋友吗?而那些慢热而谨慎的孩子,面对这种急剧变化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是无所适从。
“一切都可以为成绩让步,更何况是友情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十年之后,你们可能都不记得彼此了。要去更优秀的地方,认识更优秀的同学。”每当听到这样的描述,我总是无比唏嘘:陪伴、支持、群体生活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连这些需求都不能满足,成绩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长远的影响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毕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奏效的事,远不如成绩来得实际和有现实意义。
而往深层次讲,孤独,源于无法建立内化的心理连接。
一个孩子跟我说,她一回到学校就好像变成了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大家,一切都很陌生。她跟我详细描述了这样的感觉,比如,她跟朋友见完面,分开,回到各自的班级上课学习,再无交集,就好像刚才的见面并不真实。周末回到家,妈妈给她做了一顿她喜欢吃的饭菜,两个人有说有笑地吃完,接着妈妈要去上班,要出差,要赚钱养家。她继续回到学校,按照学校的规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上课从不捣乱,无论能否听懂,都绝不违反纪律,不打断老师。她原有的亲密关系只有朋友和家人。在家里的时候,仍能让她感觉到温暖和亲密,一旦和家人分离,在她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因为她是插班生,其他同学都是已经同窗一年,大部分都有三三两两的固定伙伴,她认定自己是多余的,加入他们之中会破坏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即使有人主动请她吃饭或者放学一起回家,她也总是找理由拒绝。中午第一时间跑回宿舍,玩手机吹空调,将吃饭的时间省下来自己在宿舍待着,那是她每天最盼望、最惬意的时光。因为吃饭大部分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吃,那实在太尴尬了。很多作业不会做,数学基本听不懂,但她仍假装在听讲,不敢问老师,也鼓不起勇气开口问同学。晚自习的时候,同学们都在疯狂地赶作业,后桌是一位学霸,总是有人排着队来问问题,她静静地看着忙碌的同学,发呆、盼下课。
无法融入现实的集体,建立现实的人际关系,也没办法把原有的关系内化,让内心不孤独,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会很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既没办法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享受一个人孤独的感觉,也没办法顺利地建立友谊关系,享受现实中的亲密感觉。上学的时间于是变得异常难熬和漫长。
每个人最初的人际关系来自哪里?来源于家庭。家庭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安全的关系,让孩子完成这种关系的内化,让父母化成“内在客体”陪伴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就是,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还是能相信他们存在,能够用他们陪伴自己的感觉,自己陪伴自己,专心地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这就像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当他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时候,妈妈可以在厨房忙自己的事情,他可以连续几个小时自己玩积木,偶尔想起妈妈来,便叫一声:“妈妈。”妈妈答应一声:“在这里。”他便头也不抬地继续玩自己的积木。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需要不时地跑过去,看看妈妈。他无法专注于自己玩耍,因为他无法将妈妈放在心里,他一定要妈妈在面前,需要现实的确定感。
而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交朋友对他而言就是小菜一碟了。没有这样幸运经历的孩子,需要学习,需要训练。父母们以为所有人“长大了就会交朋友了”,或许是对孩子最大的误解。
但愿,我们能在孩子因为人际关系而厌学之前,就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能尝试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