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教育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大法宝,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父母为孩子活,孩子在巨大的压力和自责之下,也不得已为父母活,并且努力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大概没有人会想到,愧疚有时也会跟厌学联系在一起。
“你怎么这么不理解做父母的心?”“你怎么这么自私?”“你就只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想过爸妈?”“你是不是存心想气死我?”这些话像无数座大山,压着很多孩子,他们拼命努力,但父母似乎永远不满意。
我见过一个刚上初二,智力相对普通的女孩,她的父母想尽办法把她送进了当地的重点初中,一直希望她考上好的大学。她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可以,初中后虽然也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但成绩一直没有提高,父母特别是妈妈完全不理解,教训她:“肯定是你不认真,认真努力了怎么考得这么差!每天什么都不用干,就让你搞好学习就行,很难吗?你能不能为父母着想一下,我们又不是什么有钱人的家庭,花钱送你进重点初中容易吗?”父母一想起来就数落她一番,她听着,面无表情。
她说:“我也觉得自己确实不努力,考前也从来不复习,上课有时候也会走神。”但想一想又补充道:“但我上课确实听不懂,无论我怎么努力,好像在成绩上都没有体现。”她说到无论自己怎么做,妈妈都不满意自己,经常在家里数落自己,骂自己懒、不做家务,但妈妈对做家务有个很奇怪的标准:比如,自己拖地,妈妈会盯着自己,让自己拖快一点,但是自己很快拖完又会说自己拖那么快,没拖干净。“到底怎么拖地才是正确的呢?”她一直很疑惑。她长时间情绪低落,偶尔会有轻生的念头,不过转念又会想:父母照顾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如果自己放弃生命是浪费了他们的钱,又觉得活着是拖累父母,进退两难。
我给他们安排家庭治疗,孩子坐下来,几乎不说话,眼泪却像开了闸似的流个不停。这个家庭经济压力很大,爸爸每天都要工作,妈妈身体不好,只能做一些手工贴补家用,他们贷款买了房,买了车,每个月都要还贷款。爸爸回到家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基本跟孩子没有交流。家里还有一个特别会说好听话,哄妈妈开心的弟弟,明显妈妈更喜欢弟弟一些。妈妈一开口,就习惯性地换上责备的语气说话,说女孩“懒”,不做家务,也不跟父母交流,整天板着脸,好像父母欠她似的。当妈妈再次强调:“她都不愿意跟我交流,什么都不跟我说,我怎么知道她在想什么?”语气里都是责备,孩子在旁边低着头,一言不发。我下意识地接了一句:“这也是孩子的错吗?”妈妈愣住了,没有接话。孩子此时突然抽泣起来,哭得很委屈,眼泪止不住地掉。妈妈还是很困惑:“我对她够好了,生活上照顾得很周到了,自己舍不得吃的都买给她吃,她还是觉得我对她不好。”爸爸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没有帮女孩说话,只说了一句:“她妈妈说话我也受不了,所以我回到家都不想说话。”是啊,爸爸不喜欢说可以不说话,可以尽量选择加班,但是孩子不行,他们无处可去。孩子对母亲有着天然的忠诚,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让妈妈满意。
孩子有自残的习惯,与大多数孩子自残是为了宣泄情绪不同,她自残的原因比较特别:“每到晚上,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心情就会特别低落,有一种我欠了别人什么的不安感。”这样的时候,她会不自觉地拿起美工刀或者其他利器,划自己的手臂。“划多少道呢?”“划到觉得舒服为止。”“要划出血吗?”“要,看到血流出来心里才会舒服。”“痛吗?”“不怎么痛。”做完这些,她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听她的讲述,我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故事:哪吒是女娲的一颗灵珠子转世,看似不错,应该有大发展。结果身为凡人的父亲不理解,直接把他当成怪物看待,于是后面发生了一出悲剧。
哪吒在后面与东海龙王的儿子发生了冲突,结果哪吒性格暴躁,直接抽了东海龙王的儿子的龙筋,犯下了大错。身为父亲的李靖勃然大怒,原本一开始就不喜欢哪吒,认为他一点儿不像自己,竟然还犯下了这等错误。龙王准备发大水淹没整个陈塘关,也让李靖作为陈塘关总兵的面子搁不住。李靖身为守将,导致祸事的居然是自己的儿子,他悲愤交加之下,直接表示不认这个儿子。而哪吒更是有气,坚持自己并没有做错,不肯委屈低头。两相一激,直接出现了一个令人落泪的情节,哪吒将自己的肉一片片割下来还给母亲,把骨头一块块剔下来还给父亲。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吒此举更是大逆不道,自己做错了事,不认错,还干出了这么有违常理的事情,简直是大大的不孝。我们能理解哪吒当时的委屈和愤怒,以及不被家人理解和支持的绝望。
这个女孩,在很多时候大概也有这样的委屈、愤怒、绝望以及强烈的无助感。这些感觉每天消耗着她的心理能量,当面对学习困难,加上怎么努力都无法提升成绩的无助,厌学就成了一个并不意外的结局。
当然,愧疚也可能来自“生命无法承受之爱”。当父母都是为自己活,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时候,我们要拿什么来回报这无比沉重的爱呢?
另外,有一个男孩子刚上初一,他没有特别激烈的症状表现,整个人就像是一潭死水: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不愿意说话,不想动。他想到未来便感觉无比悲观,甚至有寻死的想法,不过没有实施,因为坚信死了父母会伤心,这么做对不起父母。有时候他会凭空听到有个声音跟自己说“你没用”,这声音久久挥之不去。
他第一次见我就滔滔不绝地跟我陈述自己拖累父母的种种“罪行”,深信没有自己,父母会过得更好,爸妈经常因为自己的事情吵架,因为自己花钱的事吵架,对自己学习成绩要求很高。他说:“我真的不希望让父母失望,但怎么努力都没有效果。”“我真的很不孝,爸妈对我那么好,我却什么都做不好,还让他们伤心。”我问他:“你都有什么做得不够好呢?”他想了想,似乎也想不出具体的什么事,便笼统地回应:“我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全身上下一无是处。”我叹口气,不知道该如何接下去。
他的爸爸比妈妈大20岁,是二婚,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爸爸家的亲属对妈妈不认可,完全不来往。从他小时候起,父母就经常因为他的教育问题吵架,学习谁来管,要不要上补习班,要不要做家务,甚至该给孩子吃什么,都会成为争吵的焦点。爸爸会对妈妈说:“既然我们有代沟,那就你来管!”妈妈便独自垂泪,对孩子说:“你要懂事一点,不要让爸爸妈妈这么操心。妈妈只有你这一个儿子。”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坚信:如果没有自己,父母就不会吵架。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放学之后就去麦当劳做作业,不想回家。他有一个执念:自己不回家,爸妈看不到自己就不会心烦,就不会因为自己吵架,他们就会过得开心一点。
在他的眼中,父母都是为了他在付出,特别是买房子,都是为了自己,为此欠了很多钱,不得不拼命工作,过得很辛苦。他略带沉思地说:“他们这些钱都是为我花的,我觉得都不用花,如果没有我,这些钱他们就可以自己花,生活过得会好一点。”
此时,我才知道他从小就学着省钱,早饭都是买最便宜的饭,把钱省下来,过年的时候交给父母,给父母一个惊喜。他一脸满足:“他们会很开心,夸我懂事、孝顺。”他生病发烧也不跟家人说,自己忍着照常去上学,不想父母知道了而担心。
又比如,他想拼个乐高放松一下,就让父母买了乐高,结果越拼越紧张,因为担心自己拼不好,浪费了父母的钱,总是觉得积木少了一块,怎么拼都拼不好;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玩积木,什么都做不好,还要花家里的钱。本来想放松,结果成了负担。
与班里的同学相处,他总是一边羡慕对方,一边又在心里鄙视对方。比如,有一个孩子家里很有钱,经常穿名牌鞋,也会像其他青春期里想展示自己的孩子一般,没事就特意把腿伸得很长,吸引别人的注意去看他的鞋。男孩一方面很羡慕对方,觉得那脚上的鞋子很炫;另一方面又在心里不屑,认定对方浪费家里的钱,是纨绔子弟。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不再让父母花钱给自己买衣服,一年四季都只穿校服。他仿佛超越了外表肤浅的评价标准,将省钱作为自己全部生活方式的终极标准。他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会很烦躁,觉得同学整天吵吵嚷嚷,一下课就打打闹闹,而自己下课都在座位上写作业,做练习。他给自己买了练习册,规定每天完成的量,不分白天黑夜地用功学习。他说最希望的就是自己一个人待着。我于是问他:“一个人时你想做点什么呢?”他说:“我会从教室跑到食堂里,远远地看着我的同学们在那里打闹玩笑,心里很羡慕。我喜欢这样远远看着别人玩的感觉。”
他的内心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配,努力做一个旁观者,甚至觉得自己连做旁观者都不配。
爸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成绩好,能考上理想的高中,排名能进到班级前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买了练习册,每天给自己额外布置作业。他天真地想:“我一个月比别人多做五本练习册,应该就能进前五了。”其实他离前五的成绩差距大概有50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和超越。并且,因为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他上课渐渐无法集中注意力,遇到需要较多思考的题目他都无法像之前一样思考,稍难一点儿的题就做不出来。他心里的无力感再次加重:“无论我怎么努力,还是什么都做不好,只会给父母添麻烦,我就是个废人。”
他说,他经常有轻生的念头,有一次他告诉父母自己这种想法,爸爸将他骂了一顿说:“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还有哪些不满意的?我们对你不好吗?”此后,他的心里话,再也不跟家人说。他说自己想考当地最好的高中,但是不敢告诉父母,因为父母知道之后肯定会说:“别做梦了,你怎么可能考得上?”他的想法很少得到父母的尊重,差不多都是否定,比如说,他想有自己的空间,让父母不要随便进自己的房间,父母便会一脸的不可思议:“你还这么小,有什么隐私?”
一到放假,他便会表现出过度沉迷游戏的行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游戏上。他喜欢一款叫“我的世界”的游戏,就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去建自己的房子,建生活的小镇,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他说:“我觉得游戏中我建的那个家,比我现实中的家还要温暖。”大部分时间,他都是进到游戏中去砍砍树,砍完之后就自己躺在房间的大床上睡觉。他在虚拟空间中的房间只有一张大床,那便是他理想中的家。他一个人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可以一直在游戏中的床上睡觉,什么也不做,就这么一待好几个小时。
我每次见他的父母,他们脸上都是带着满脸焦虑、紧张,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即使他已经十几岁,父母出行都随身带着各种东西,生怕他渴了,饿着。爸爸妈妈很坦诚:“做父母这辈子,不就是为了孩子活吗?我们自己苦点不要紧,只要孩子过得好。”
是的,大部分无私奉献的父母会说:“我们为孩子付出,并没有想着要他回报,他只要开开心心的,平平安安的就行了。”只是,每个人都不可能白白受别人的恩惠,哪怕是来自自己的父母,只要不是完全冷血的人,都会想着回报。何况,人的天性中,都会有“自私的一面”,作为父母,怎么可能不对孩子抱有期待和要求呢?“我只是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读个好学校,将来找份好工作,就这么简单。”然而,这样的标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却并不简单,成长总是伴随着挫折、麻烦,甚至倒退的,父母卖力付出,孩子又将如何心安理得地自处呢?
移除愧疚教育这座大山,能够让孩子“轻装上阵”,孩子背着巨大的包袱,注定是走不远的,在走不动的时候也更容易放弃。厌学,也就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