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上初二时因为分班到陌生的班级后适应不了,第一天上学在无比紧张的情况下勉强度过,第二天被父母架上车送去学校,在车上的时候男孩就开始手脚发抖,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依然没办法把他送进学校。回家之后,男孩便开始没日没夜地打游戏,不说话,甚至几乎不吃饭。父母骂也骂了,哄也哄了,都无济于事。找到我的时候,孩子不仅上不了学,情绪也有很大的问题,对父母也有明显的敌对情绪,认为父母是在逼自己上学,根本不了解自己,把一切的问题都归结到游戏上,双方没办法沟通。
我们这里谈的不只是上学的问题,更希望讨论孩子在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方面,是否全心接受这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问题,不逃避,不幻想有人为自己善后。
这里我有两个状况相反的案例,让我思考良多。
两个孩子,男孩子上初中,女孩子上高中,两个孩子都有一些社交恐惧症,在回校之前都同样忐忑,在第一周回校的时候都困难重重,好不容易熬完第一天,之后都想尽办法耍赖,找各种借口想请假回家。
然而,上学一个月之后的适应状态却截然不同。
男孩上初二时因为分班到陌生的班级后适应不了,第一天上学在无比紧张的情况下勉强度过,第二天被父母架上车送去学校,在车上的时候男孩就开始手脚发抖,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依然没办法把他送进学校。回家之后,男孩便开始没日没夜地打游戏,不说话,甚至几乎不吃饭。父母骂也骂了,哄也哄了,都无济于事。找到我的时候,孩子不仅上不了学,情绪也有很大的问题,对父母也有明显的敌对情绪,认为父母是在逼自己上学,根本不了解自己,把一切的问题都归结到游戏上,双方没办法沟通。
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孩子异常紧张,背挺得直直的,一问一答,只有谈到游戏,他神情才放松下来,侃侃而谈地跟我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我问他:“你打游戏很厉害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问我:“老师,你觉得打游戏是不务正业吗?”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跟他讲了我听过的别的小朋友告诉我的关于游戏带给他们的感受和意义,有的孩子是将游戏当作宣泄情绪的途径,只有打游戏的时候才可以什么都不想,甚至感受到快乐;有的孩子是觉得在网络世界里自己可以放得开,能够自在地跟别人交流,还有人真的认识了游戏里的好朋友;有的孩子纯粹是为了逃避,躲进游戏的世界里,像“鸵鸟”一样,不肯面对现实。这个孩子加入了多个游戏群,但基本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大家聊天,这样他觉得很热闹,没那么孤单。
这个孩子和家属都非常配合,前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都规律地来咨询,很少请假,基本不迟到。孩子从一开始除了提要求基本不说话,妈妈一说起他便忍不住流眼泪,爸爸总是不住地叹气,到后面一家人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话。爸爸的工作很轻松,因此,有时也会玩游戏,他很坦诚地说:“我并不是说完全反对他玩游戏,我们只是担心他会没办法控制时间,为了玩游戏不去上学。”然而,父母完全不知道他无法继续上学的原因是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了较大的问题,之前家人怎么问他都不肯说。他坚持:“反正他们都不相信我,也不会帮我,说了也没用。”跟进了几个月之后,我问他:“你现在相信父母是真心想帮你吗?”他看了看父母,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妈妈的眼泪已经流下来了。
眼看着他慢慢放开自己,自信心也渐渐增加,从之前大部分是我来找话题,到后面每次他都有很多希望跟我分享的内容,也会把一些新买的特别的键盘、耳机、钥匙扣带过来给我看。上学也由原来的不能谈、不想谈,到后面可以坦然地跟我说上学的压力和担忧,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新学期开学,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上学前一天他来见我,坦诚地说:“我心里还是莫名地有点慌。”我问他:“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他想了想说:“想到上学还是有压力,好像有点害怕。”我没有再做更多的鼓励,休学一年之后再回校,紧张和压力都是正常的,除了鼓励他表达之外,更多地需要他自己去接纳情绪,面对困难。
开学当天,妈妈从早上开始上学,到晚上他放学,几乎是实时跟我汇报他的情况:“早上准时起床,顺利去上学了。”“没有打电话给我们,不知道在学校情况怎么样。”“我们好希望他能坚持上下去。”“他快要放学了,我们该怎么跟他说,说点什么好呢?”“你能教教我怎么鼓励他、赞扬他坚持上学了吗?”我被妈妈弄得也有些紧张起来。很遗憾,孩子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跟妈妈说:“我明天想请假。”接着又回房间玩游戏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妈妈情绪几近崩溃,夫妻俩在家里急得团团转,不能骂,不能说,又担心他请假之后又不去上学。家里的气氛仿佛要凝固一般。
第二天他不起床,没有上学,妈妈联系我,希望马上给他安排咨询,我没有答应,我鼓励父母自己去跟孩子谈,跟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我提示爸爸妈妈,他没有说他不上学,而且上学第一周原本就是最困难的,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夫妻俩讨论了无数次,商量了各种方案,预演了各种突发情况,才终于鼓起勇气去找孩子谈。具体谈论的内容我并不清楚,大约是父母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希望孩子能够克服上学中的困难,当然,也肯定提到如果不上学也不能在家打游戏,肯定要找事做。重要的是,这次谈话非常有用,孩子第二天就去上学了,并且坚持上完了那一周的课。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波三折才是常态。过了一个周末后,再上学的时候,他再次耍赖:“不想去。”妈妈再次崩溃,强忍住情绪,静静等待。好在,第二天孩子还是上学了。
接着,他过来见我,告诉我他遇到的困难:第一,没有交到朋友,虽然同学都很热情,但是除了简单的交流,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互动,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独来独往。第二,最大的困扰来自他的特殊习惯:一年四季,无论多冷,都只穿凉鞋,从不穿球鞋,在学校里,这无疑是一种另类,常会有同学指指点点,好奇又嘲讽。第三,每当周一返校的时候,心理上就莫名地抗拒,不想去,想逃避。第四,因为休学太久,学习进度跟不上也是问题之一。这一次,我认真地反馈了他做得好的地方,给予他最大限度的鼓励,并且跟他谈论解决方案,建议他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家人一起想办法。
开学大约一个多月之后,他已经可以基本正常去学校,紧张还是有,而且为了不被别人取笑鞋子的问题,他几乎不出教室门,为了不上厕所,他在学校基本不喝水。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方式很不健康,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他自己想到的应对方式,在没有更好的方式替代之前,也是他自己在积极尝试。我最感动的地方是,他告诉我:“虽然还是紧张,但已经比之前好多了,在我可以忍受的范围。”尔后,开心地跟我说:“周末有几个同学要来我家,不过他们只是路过。”当天晚上,我看到妈妈发过来一大桌丰盛饭菜的照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过年的团圆饭,配文是“哥哥的朋友来家里吃饭”(注: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妹妹,所以妈妈习惯叫男孩“哥哥”)。一个母亲的欣慰和自豪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再说说那个上高中的女孩。
这是一个在上高二的女孩,在高二上学期时因为班级人际关系问题,几个好朋友都莫名其妙地疏远她,在学校形单影只的日子让她情绪出现问题,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渐渐无心学习。她每天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发呆或者干脆睡觉,基本没有听过课。时间长了,老师也渐渐放弃了她,只要她不影响课堂纪律几乎不管她。一次上课,新来的政治老师不清楚情况,见她心不在焉,连连打瞌睡,便让她站起来,反复叫了好几声名字,她都装没听到。她后来跟我说:“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当时就是不想站起来。”老师觉得面子受损,就直接走下讲台,提着她的衣领,把她一把拉起来。可是,老师仍不消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劈头盖脸地骂了她一顿,大意就是她“自以为是”“目无尊长”,她强忍着眼泪,跑出教室。坐在走廊上哭了整整一个小时,无论谁劝都不肯回教室,老师没办法,只能通知家长来接回家。此后,她说什么都不愿再回校上学。妈妈失望地把她接回家,她基本闭门不出,每天拿着手机不停地刷,打发时间,日夜颠倒的作息导致她脸色苍白。
她第一次见我,便怯生生地说:“我怕我说不好。”相比于她的沉默寡言,说话小心翼翼,妈妈却是一开口就停不下来。当然,焦虑的妈妈说得更多的还是孩子的不好:“天天不出门,就在家里躺着玩手机,这样下去怎么行?家务也不帮忙做,别人的孩子都很懂得感恩,我的孩子就只会考虑自己……”“你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我在家待一天就受不了,你天天都待在家,人没病也会待出病来的。你还这么小,不上学怎么办?生活很不容易的,你没有学历,以后能干什么?”如果不打断,妈妈能连续说一个小时不停歇。在这样的数落之下,女孩的头一直往下低,一言不发。妈妈会想尽办法带她出去,跟妈妈的朋友一起吃饭,或者是泡温泉之类的,可孩子总是沉着脸,基本不说话,妈妈更加不满意,认为她没有礼貌,不尊重妈妈的朋友。
跟很多不太擅长人际交往的孩子一样,每次见我,她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说什么”“怕回答得不好”。为了打消她的顾虑,我每次都会尽可能跟她解释,鼓励她想到的都可以说。她说的时候我一般都静静地听,不时点头,鼓励她多说一些。渐渐地,便发现她其实有很多话想说,在说话的过程中,她的表现会更自信,而且她自己能够总结和思考。她很在意我对她的看法,因此,我会尽可能真实地多给她肯定的回应,鼓励她去尝试不敢尝试的事情。
休学期间她能主动约以前的好朋友出去玩,回来跟我分享一起去看电影或者逛街的经历,很开心。同学开学之后,她又恢复到宅在家里的生活,每天吃两顿饭,情绪也低落下去。后来,她尝试自己做喜欢的明星的“娃娃”,她说:“因为之前想去看她的演唱会,结果犹豫了很久,还是没去,一直很遗憾。”她最大的乐趣是买明星周边,当然也因此经常被妈妈吐槽,抱怨说花钱太多。她便想到做明星的“娃娃”来卖,把花掉的钱再赚回来。出图、打样、审核,接着联系工厂生产,谈价格,评估成品质量,出了样板之后她便开始在网上预售,想办法收定金回收成本。一直害羞被动的她,可以主动加很多陌生人,向他们推销,并且成效不错,第一批成品很快被预订一空。那段时间,每次来见我她都会化淡妆,说话的声音轻快而愉悦,语气中都是满满的成就感,仿佛自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般。我也被她的笑容和成就感感染着,替她高兴。她需要看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价值。
新学期开学,她主动提出回校,回校之前自信满满,异常淡定。我们约定,开学一周以后回来,跟我分享在学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她满怀期待地憧憬:“我首先想交几个好朋友,希望新班级的同学友好一些。”
第一周,她请了两次假,勉强坚持上完。
以前,她每次提到想请假,妈妈都会不断叹气,焦虑异常:“你总是这样怎么办?”“我该拿你怎么办?”妈妈不断在家里走来走去,焦虑得仿佛要抓狂。这一周,她心里会经常冒出想休学的念头,但从不敢说出口,怕妈妈会崩溃。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复学,她转读国际班,学费差不多花了近十万元,不继续读下去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我问她:“除此之外呢?比如说,为了你自己的原因。”她想了想,摇摇头:“我自己读不读书无所谓。”接着又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回家啃老,能啃多久啃多久。”这个说法让我很意外,在复学前,这个女孩曾信誓旦旦地跟我说:“我到时候想考韩国的大学,以后可以做一份体面一点的工作,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不要像我妈妈一样,只要不工作就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剧,一点追求都没有。”变化如此之快,让我有些始料未及。
我知道她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是插班生,很难交到朋友,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她中午不吃饭,第一时间跑回宿舍,拿着手机打发时间是她最开心的时刻。她课程跟不上,不想学,外语也比不上其他同学,头一天背了第二天就忘了。我于是问她:“有想过怎么改变学习状况吗?”她很自然地回答:“回家呀。”我愣了一下,有些哭笑不得,就问她:“改变在学校的状况的方法是回家?”她自己也笑起来,接着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审好题。”我心里清楚,她的自动化反应不是简单的没听清我的话那么简单,这是她习惯的应答,是潜意识中的选择。因此,在学校,有人叫她一起吃饭,她会回答:“我不想吃。”因为觉得三个同学一起吃饭比较尴尬。她很想交朋友,但坚定地相信:“班上的同学都是配好对的,都已经有自己的好朋友了,我加入太奇怪了。”作业只要稍微需要动脑筋的她都不做,因为刚进入班级,很多登记册都还没有她的名字,她可以混过去。我问她:“不在登记册上的感觉好吗?”她满不在乎地答:“挺好的呀,很多事情都可以不做。”沉默了一下,接了一句:“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好像是班级里多余的一样。”她还没有准备好融入班级,她只是每天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像完成任务一般。完成任务给谁看呢?给妈妈看,给老师看。
每周回校的前一两天,她的情绪会非常低落,很容易掉眼泪,觉得自己非常孤单,之后的三四天情绪会平稳下来,能勉强度过。周末是完全解放,只要一回到家,所有不良情绪会一扫而空,彻底放松下来。因此,她总是想尽办法让妈妈帮忙请假,想回家,不断跟妈妈说在学校有多难受,有时妈妈心软就接她回家,回家之后再教育她一番,但她哪里听得进去。她认为只要能回家,挨多少骂都值得。她将所有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逃回家”上面,没有想过如何应对在学校遇到的困难。
她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自己必须上学。准确一点说,她只是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上学,但是情感上始终存在着幻想,始终在等待着妈妈有一天会接自己回家,再次让自己休学,或者干脆不用上学。
为何两个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总认为孩子天然地知道上学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实际并非如此。理智上知道与发自内心地接受是两回事。
父母在道理上教育孩子上学是自己的事,却总是忍不住帮孩子承担责任,比孩子还焦虑,时时刻刻跑在孩子前面。于是,上学成了父母的事,父母只要点头,孩子立刻回家。
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父母淡定一点,往后退一点,让孩子去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是否也是可以尝试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