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tory08
孩子厌学,都是父母的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成了孩子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孩子有抑郁症,肯定是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太自私、太功利,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肯定是父母没有认真辅导、严格要求孩子,没有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找好的辅导班,天天忙自己的工作,根本不关心孩子。孩子不懂礼貌、不孝顺,父母更加难辞其咎,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没有素质的父母,怎么能教出高素质的孩子?

这一代的父母果然难当,为了能让别人满意,为了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拼尽全力,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超出以往任何时候。养育一个孩子,比以前养育十个孩子还要累。为了养好孩子,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真正算得上“鞠躬尽瘁”。然而,结果也只能祈祷上天保佑,毕竟,养孩子不是种庄稼,只要控制好土壤、湿度、温度和阳光,就能保证长出好的庄稼。

在厌学的问题上,父母更是百口莫辩: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不厌学,只有我家孩子厌学?焦虑、自责、相互指责,弥漫在每个厌学家庭的任何一个角落。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家长。

一个小升初时出现情绪问题,休学一年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指责妈妈:“都是你当时报了那么多补习班,不断逼我学习,最后才把我逼崩溃了,现在我学不了,你满意了吧?”除了耿耿于怀上学的事情,妈妈的一举一动儿子都不满意:“说话犹犹豫豫的,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整天板着一张脸,不知道有什么不开心的,我都这样了,还对我不满意!”说到激动的时候,还砸东西、捶墙、踢门,家里谁劝都没用,谁都不敢靠近,有时一闹就是一两个小时。妈妈也不断自责,深以为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当时不断逼孩子,不断给孩子报补习班,不断要求孩子考更好的学校,害了孩子。在儿子面前头都不敢抬,每说一句话都小心翼翼的,要深思熟虑,生怕惹孩子不高兴。妈妈带着自责对孩子百般弥补,跟孩子说话轻言细语的,原本知道不该答应的要求都答应下来。

做家庭治疗的时候,妈妈每当想开口说话的时候都会先看看我,用询问的眼神望着我,像一个因为做错事而不知所措的孩子。我对她点点头,说:“你想说什么就说,没关系的。”妈妈才鼓起勇气,咽咽口水,思索再三,说一两句话。当然,很多时候话还没说完,就被孩子抢过去:“看看,说个话都说不清楚。”妈妈便立刻停下来,不敢再继续说下去。

一个上初二的孩子因为分班之后在新班级不适应,加上严重的社交恐惧,休学在家之后,父母经历着炼狱般的生活。孩子不上学,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都不闲着,热心到让人有些无法接受。一个说:“是他们太宠孩子,不逼孩子去上学,孩子不能什么都宠着、顺着,该逼就要逼。”又说:“不上学就让他去打工啊,让他天天在家闲着打游戏,太不像话了。”又说:“还是你们不忍心,要是我的孩子,早送他去打工了,让他吃吃苦,就知道上学的好了。”连妈妈的姐姐也抱着同样的观点:“我早就说过你们夫妻俩,对孩子要严格一点,什么都迁就他,要买电脑就买电脑,想打游戏就打游戏,现在长大了,管不了了吧?”甚至有亲戚直接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欠打,多打几顿,我看他还敢不听话,小小年纪不上学,成何体统!”……

总之,每句话听来都像是关心,却又都暗含着指责。指责父母教子无方,指责夫妻俩太心软,指责他们不忍心孩子吃苦。言下之意,这样的孩子落在他们手里,保管早就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是的,在指导他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专家”。

这对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希望跟我交谈一次,名义上是了解孩子的情况,交谈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地表达他们的担忧,妈妈有时候忍不住便偷偷转身哭。妈妈说:“只有当着医生能说这些话,身边没有人会理解,都以为是我们不忍心、太宠,人家又都是好心,我们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听着。”时间长了之后,孩子会主动提出让我隔一段时间跟父母谈一下:“我觉得他们比我压力还大,还焦虑,你安慰一下他们吧。”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上初三的女儿休学之后,全家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妈妈,毫不掩饰地指责妈妈没把孩子教好。爸爸一直在外地做生意,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小女儿没办法上学之后,各种指责、建议几乎要将妈妈淹没。爸爸几乎一年只回家几次,但是事业有成,在金钱方面保证给家里最大的支持,孩子厌学之后,爸爸第一个跳出来指责妈妈:“慈母多败儿,看你把孩子教成这无法无天的样子,想怎么样就怎样。”女儿看不过去,替妈妈出头,指责爸爸,爸爸不敢跟女儿正面对峙,变本加厉地骂妻子:“什么都不用你干,就带个孩子还教成这样,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娶了你!”妈妈只是哭,一句都不敢反驳。

承受着巨大的焦虑和委屈的妈妈,将愤怒和委屈全都倾倒在孩子身上,孩子休学在家的期间,妈妈动不动就发脾气,严重的时候就直接打孩子一顿,家里的衣架都打断了好几个。打完了孩子,看着孩子身上的伤,妈妈自己就哭,看着孩子腿肿得不行,不忍心,要给女儿擦药,女儿不愿意,妈妈更是哭得厉害。妈妈虽自责后悔,然而过几天,又再次情绪失控,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原本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妈妈的女儿,在休学期间,跟母亲相处发展到水火不容,觉得自己彻底孤立无援,好几次有轻生的举动。

除了他人批评,也有主动展开全面自我批评的,全家人都在比谁自我检讨得更狠。有个摆沙盘追求绝对整齐,反复调整的7岁男孩,他的爸爸在看到他摆的沙盘之后,不断感慨:“这摆得太整齐了,这太累了,我以前完全不知道他过得这么累,都是我的错,以前对他要求太严格,总是要求他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还动不动就对他发脾气,把自己工作上的压力发泄到他的身上,我真的太不应该了。”我跟他反馈孩子积极的方面:“也不全是不好的,一个7岁的孩子,能够站一个多小时,反复调整,坚持把自己的沙盘摆到满意为止,这份耐心和毅力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的,而且他的思路很清晰,很早就规划好了自己沙盘的结构,这些都是优势。”爸爸点了点头,眉头仍然紧锁着,接着说:“但是太工整了,太追求完美了,太累了,都是我造成的。”我无奈地笑笑,不清楚爸爸是否有听到我的话,他的全部意识和无意识都在拼命自责,深刻检讨,恨不得把自己放到批斗台上,让大家都唾骂一番。在他的眼中,自己对孩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自己有罪,孩子现在不愿意上学,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自己应该负全责。

然而,孩子邀请父母看他的沙盘,其实是希望向父母展示他一个多小时认真创作的成果,希望听到父母的赞叹和肯定,爸爸却只能勉强说一两句:“摆得很漂亮,摆得好认真。”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词语。大概他满脑子都是“太完美”“太累”“太整齐”“都是我的错”……

与此相对应的是行为上的改变。原本对儿子处处挑剔,稍有洁癖,比较追求细节的爸爸,在跟儿子相处的时候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算不上有求必应,但只要孩子稍一不高兴,爸爸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不断地问孩子:“怎么了?怎么不开心?爸爸说错了什么吗?”儿子一言不发。爸爸接着说:“如果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你就告诉爸爸,爸爸改,爸爸一定改,都改。”儿子还是不说话,爸爸几乎要抓狂,坐立不安起来。有时候要求得不到满足,儿子不高兴,又哭又闹,甚至动手打父母,打妈妈的时候妈妈还会抓住儿子,表达说:“好痛。”并且稍微教育一番。打爸爸的时候是另一番样子,爸爸只是坐着,不动也不躲,就任凭孩子一直打,打到他解气为止。有时候实在被打得太痛,对儿子说了一两句重话,也后悔得不行:“对不起,爸爸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说话又大声了。”眼看着这个长相清秀、斯文的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夫妻俩除了叹息,别无他法。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上不了学,难道父母没有责任,家庭没有责任吗?”当然不是。自始至终,我都无意去做替父母开脱和免责的工作,不是要证明父母没错,不是要高举“保护父母”的大旗,鼓励家庭不要改变,支持父母不要反思,更多的是期望为人们呈现可能出现的不同极端,无论是“父母永远是对的”,还是“父母应该承担所有的责任”,走向极端的归因,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这样一来,父母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知所措,遍地都是“失败的父母”“无能的家长”“罪恶的双亲”,父母开始怀疑自己作为合格父母的能力,陷入深深的自我挫败之中。强大的自我挫败,只会造就小心翼翼,造就“家庭霸王孩子”,并不会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理想家庭环境。

我始终相信,每一对父母,都具备一些作为父母的基本特质以及天性,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繁衍的本能。出现偏差,只是因为一些东西,例如情绪,例如父母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例如外界大环境的影响,造成潜力无法发挥,能力无法体现。多年的心理研究证实,除非万不得已,父母依然是孩子最理想的抚养人,至于父母需要被引导,需要成长,需要培训,并不是否定父母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这是时代进步对于父母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父母多一分宽容和理解,才是对厌学孩子真正的帮助。 LaX+jpm1917cZ8P+QQyGzBYWHc9JHUft9R/ca/itqHwU9FTycC6p8x5IGon31a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