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恋人格:妈妈,我想让你看到我很优秀

谢晨珊,女,29岁,摄影师。

今天早上我很早就起来做包子,是因为他昨天说过要吃洋葱酱肉包子,他说他突然回忆起大学时代吃到的那个洋葱酱肉包很好吃,所以想再回味一下。

昨天晚上就把面发起了,今天早上来和面,擀面皮,切洋葱,拌肉丁,包包子,上蒸笼,忙活了一个早上,看到包子在蒸锅中膨发成很正常的包子的样子时,心里就知道,这个面是发成功了。关火以后,自己先尝了一口,第一次做洋葱酱肉包子,没有任何经验,可是味道居然像馆子里做的,而且还有点惊艳的样子,就急不可耐地跑去叫他:“快,快来尝我做的包子。”

那个时候他正在洗手间洗脸,表情很是冷漠地看了我一眼:“你着急什么啊,没看见我正在洗脸吗?”那一刻,我有点愣住了,我很快就回到饭厅,看到他出来到饭厅,就连忙把包子递给他。他脸上的眉头是皱着的,充满了被人勉强着在做一件事情的不耐烦,但还是把包子接过去,吃了,吃了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包子怎么这么咸啊?”

之前我是吃过包子的,可能是因为包子的其他味道还可以,所以我就忽略了这个咸,但是他不会。

这样一句指责的话让我很不舒服,但是我觉得我不能这么小气,所以马上又问他:“你要喝椰子奶吗?”他说:“要喝,任何有水的都给我倒上。”这句话还是在指责包子很咸。然后,我就去给他弄了一碗椰子奶。

然后一起坐在饭桌上的时候,他见我沉默不语,就补充了一句:“这个包子其他都还好,就是咸了一点,下次你不要放这么多盐就好了。”我低语了一句:“我根本就没有放盐,是那个甜面酱放进去太咸了。”他说:“不要自己总是DIY,好像多有创意一样的,放什么甜面酱嘛!”我就没有再说话,因为我也不会做洋葱酱肉包,都是百度给我的步骤,完全照着那上面做的,第一次做,难免会失败。我惊奇的只是第一次做,还能够做出包子的样子,而且除了咸了一点,味道也还可以。

看来,我对自己的评价永远是高过别人对我的评价。但是,我心里更清楚的是,他不高兴可能是因为我看到自己的成果的时候那种激动,他觉得我不该那么激动,而且那么渲染自己的激动。

是的,那个时候,我就如同一个5岁的孩子,急于要把自己感觉到成功的作品,比如绘画,比如捏橡皮泥,呈现给我的妈妈,希望她可以夸我几句。然后我就会对自己小小的成就感到开心,觉得自己是能干的、胜任的。

小的时候,每当我这样去向妈妈表现我的成就的时候,妈妈都流露出一副不屑的样子,有时候还会贬低我:你看,你做的丑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说。你看看人家琦琦做的,比你做的好看多了。

一次又一次,我耷拉下头去,黯然地离开妈妈。心中很是不服气,凭什么你要这样说我呢!我下次一定努力,一定要让你看到我行的样子。

小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其实无论我怎么做,妈妈都不会对我满意。

现在,男友对我做的和当年妈妈对我做的一模一样。

那个时候不明白,一个人的语言为什么都可以这么暴力,这么伤害人?现在明白了,觉得语言的暴力也应该被算作家庭暴力。

他是我的初恋男友,后来我们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我觉得他总是喜欢打击我,打击我穿的衣服不好看,打击我体形偏胖,打击我做的东西不好吃。我身上好的地方他视而不见,专门盯着我不好的地方,我本来就比较自卑……

最开始被他吸引,我怀疑是因为他真的是和我妈妈对待我的方式一模一样;最后选择离开他,也是因为他和我妈妈太相似了。

我发现我一直在追寻一个东西,那就是别人对我的赞扬,我对这个东西乐此不疲,无论有再多都是不满足的。我的存在似乎是一个空无,而那些赞扬是这个空无的填充物,没有这样的填充物的时候,我很容易就瘪气下去,陷入抑郁状态之中。

有时候我会感觉到很羞愧,因为我会不遗余力地去展示自己,哪怕是在火车上或者飞机上刚刚认识的人面前,我也会去展示自己许多的才能和技巧,唯恐那个人不知道我是优秀的,就会在内心贬低我一样。

但其实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感觉到别人看我的眼神更是怪怪的了,我从那里看不到羡慕,看到的似乎是在审视一个怪物一样,这让我更加的羞愧。

有时候,我会在心里去对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人做一番贬低。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我们俩是平等的,他没有理由瞧不起我。

难道我是把那个喜欢贬低我的妈妈装在了我的头脑里,然后看见全天下的人,都仿佛是我的妈妈,都把这样一个会贬低我的人的意象,投射到他的脑袋里去了吗?

当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我脸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内心早已经炸开了锅,里面五味杂陈,通通向我涌来,让我防不胜防。或者说,在听到批评的那一刻,我如同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等待那种带有侮辱性质的讥讽和嘲笑,里面的每一个评判,都像是把我自己平时精心武装好的那个还有点良好感觉的自我,用一颗原子弹摧毁一般。评判听完,我的自我在那个时刻就不复存在了,需要好长时间,我才能稍微恢复一点……

其实仔细想想,对待后面的几个男朋友,我也常常用我妈妈对待我的方式,无情地在内心贬低、嘲笑、讥讽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其实是不行的。然后,这个时候我的感觉很好,因为我们扯平了。

有时候我觉得我很病态,但是又觉得这个病态如同一个循环,我是这样的人,我特别害怕别人这样对我。但是,我又不知不觉地会去这样对待别人……

解析

其实,谢晨珊很希望初恋男友这样对她说:你第一次做这个包子,能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下次少放点盐啊。

但是,她兴冲冲地跑到洗手间去叫男友的时候,男友因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被强行打断,也充满着对于自己不被共情的不舒服,他也急于要表达这种不舒服。所以,他是不可能看到另外一个人的情感需要的。

她希望男友看到她的努力,看到她已经成功的那个部分,然而,男友看到的永远只是她做得还不好的那个部分。

他和她互动的模式是指责,男友是那个拿着语言的枪指着她的人,一个人总是被对方扫射,心中肯定是不痛快的。

在咨询中,她逐渐地了解了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初恋男友对她的不共情,唤起了当年妈妈和她互动的痛楚。

这个场景,就叫作“原初情景的再现”。

在每个成年人那里,都有一些原初情景,每一个原初情景对应着童年时期的一个创伤。后来一旦出现和原初情景类似的场景,就会激活这个创伤。

在一个孩子心里,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然后用以增加自我价值感,增加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的正常成长来说,是一个必需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一个孩子3~5岁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需要,向父母和周围人展现自己的能力,而且孩子会特别需要周围人的关注和肯定。这就是自体心理学里所说的镜映性的需要,如果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欣赏,他就可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自恋。

我曾经在电梯里看到一个3岁多的孩子,很努力地跳着要去按他们家的楼层按钮,但是,跳了两次,没够着,爸爸就帮他按了。但是这个孩子很不高兴,就又跳了一次,把爸爸按的取消了,然后,自己再跳了一下,按成功了。

我看到孩子脸上满足的表情。我知道孩子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一种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他不需要别人帮助他,因为那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很没有用。他非常需要别人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胜任一些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能够镜映他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上的成就,包括第一次学会系鞋带,第一次学会捏泥人,第一次画出他满意的作品。父母的欣赏与认可会内化为孩子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源头,成为他以后自己表扬自己,肯定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源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得到这些东西,孩子的自恋力比多就会固着在这个阶段。他因为没有形成核心的内聚自体,所以他不得不仰赖于环境来镜映他的存在感。

这个孩子终生都会特别在意环境对他的评价和评判。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个孩子的自信受损了。他对自己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没有感知能力,他需要环境去为他实现这个功能,仿佛环境是他的自我功能的一个延伸,是属于他的一部分一样。他就会病态地倚赖环境给他提供的赞扬与欣赏来满足自己的自恋。如同当年的父母缺失了这个镜映,他就一直需要环境来弥补这个部分。

这样的人会特别脆弱,因为环境不可能随时都能够那么温暖地理解他,共情他。当环境不能理解他或者共情他的时候,他就容易产生自恋暴怒,去攻击他所在的环境中的人。

所以他的人际关系总是会充满冲突,他会成为一个很容易生气或者暴怒的人。因为他比较敏感,容易受伤,会更容易感受到别人忽视他的信息。

他嫉妒别人比他好的地方,并且无情地攻击别人。他喜欢和人竞争,并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他幻想自己有特权,超越许多的人,成为众人都喜欢和欣赏的人。这一点就仿佛是为了他小时候的缺失而过度地补偿一样。

他对别人的感受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如同他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对他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一样。这使得他的人际关系都比较肤浅。

和他们相处,最开始总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可以快速地吸引别人眼球的技巧,他们看起来聪明迷人,有强大的魅力。然而,深入交往下去,他们总是能让你感觉到自己不重要,而他们却随时需要你镜映出他们很重要,一旦你在某个时刻的镜映失败,他们又会很苛刻地指责你。

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特别有创造性的人,他会去发展许多技能,比如摄影、绘画、钢琴、写作,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才能。他希望别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才能,然后夸赞他。他会不断地把自己觉得可以秀的东西发朋友圈,表现自己的各种优越;他会去统计朋友圈里点赞和评论的数量,并陶醉于其中。

其实他内在能够明白这些东西是一个虚无,但是如同他没有形成的核心自体那样,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虚无。所以,虚无的人做虚无的事情,好像这样可以填补虚无一样。

专栏 自恋性人格障碍简介

精神分析学是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诊断系统的,在这套诊断系统下,可能会呈现出和别的诊断不一样的风范来。

在科胡特那里,一切的精神病理都是自体障碍。大部分的人格障碍的基础,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而在科恩伯格那里,大部分的人格问题都属于边缘型人格体系的范畴。

根据我的感受,在一个注重面子观念的民族里,自恋受损或许是我们集体无意识里的共同创伤。所以我们都会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为了别人的看法牺牲我们自己的感受。这并不是我们真的很会共情,而是因为一旦激怒别人,我们的生存会遭遇想象中的危机。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共情。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非人化看待。

在现实生活中,自恋者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的自尊心非常敏感,对其他人的评价非常在意,不切实际地期望别人能够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对于别人的否定则反应过度,虽然内心充满了怒气,不过表面上看起来是冷漠的,他们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幻想的世界里,自恋者憧憬自己拥有智慧、财富、魅力,所以自恋者会滋生一种特权意识,要求别人给予自己特殊的待遇,而对于那些比自己更加出色的人,自恋者会充满了嫉妒;由于自恋者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无法觉察和感受别人的情绪,他们交朋友是从功利的角度考虑的,因此自恋者无法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自恋者关心的只有自己,在他们看来,自我与外界事物之间是没有边界的,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与自我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敌意,但又希望外部世界能够给予自己认可和肯定。所以,自恋者的情绪波动剧烈,时常走向极端,他们的行为也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我们应当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任何一种爱的关系中都存在自恋,不过,正常情况下的自恋与病态的自恋是有本质差别的。正常人会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想法与需要的人,虽然正常人也会把自己的心理需要投射给对方;而自恋者则是把对方当成一种媒介,对方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所以他们建构的爱的关系也是不成熟的。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1.走出自我中心的陷阱

朱迪斯·维尔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提出:“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意味着自恋者的心理行为退行到了婴儿阶段,婴儿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表现出发,来矫正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者不妨将自己不被其他人认可的个性特征进行一番总结,然后加以分析,并与婴儿的表现进行对照。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在婴儿阶段都有原型。所以,对于希望完善自己个性的自恋者来说,应该自觉地提醒自己: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付出努力,取得成就;我要通过付出来得到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徒劳地嫉妒别人拥有的东西;我是一个成年人,一切应该靠自己,不能期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为自己服务。

2.发展成熟的爱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提出:婴儿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爱”,成年人的爱是“我被爱因为我爱”;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爱就像婴儿的、不成熟的爱,所以,自恋者要走出自我中心的世界,发展成熟的爱。通过给予别人真诚的关系和帮助,赢得对方的感激、尊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善。

3.学会肯定自己

自恋脆弱的人其实很容易贬低自己和他人,所以,当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责怪自己,这样心情容易不好,容易低落,容易抑郁。所以,在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安抚自己;当自己做得不错的时候,也要学会鼓励自己。

当自己的自尊心水平得到提高的时候,自恋的人对于外界情感索求的水平就会适当降低。 +tvLbUupQD1nP5zoENT9ljI3bLIKgLmEnvnq7joCcAOEQY4ZWp3n/wER/m+f+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