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立违抗障碍:我的名字叫“阿不”

田颐,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父母的对立和违抗的言行。

5岁的时候,冬天很冷的天气,妈妈让她穿上羽绒服,但是她坚决只穿上一件毛衣就要出门,如果妈妈再坚持的话,她就会在地上打滚,妈妈通常只能服从她。

她的敌对情绪大部分是针对妈妈的,但是牛起来的时候,对爸爸也是一样。

妈妈对她的话语里,凡是带有指令性质的,她一律是反对和不服从。比如,妈妈说:“面条下好了,你快点出来吃哦。”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话里面并没有明显的指令性质,妈妈只是告诉田颐一个事实。但是,因为妈妈说了“快点”两个字,就会被田颐理解为妈妈是在催促她,她会马上生气,然后说“我不吃了”。

所以后来,妈妈每次在叫田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地选择好措辞来说。

在课堂上,田颐总是忍不住要和同学讲话,扰乱课堂秩序,老师时常通知家长到学校来谈这个问题。妈妈每次到学校,都对老师低眉顺眼地道歉并保证回去教育孩子,但是,这样的教育每次都是失败的,田颐去了学校,依然要讲话。

12岁的时候,田颐就坚决不再背书包回家,每天的作业能在课间完成的就在课间完成了;不能在课间完成的,就不去做,就让老师骂,让老师找家长。

妈妈该对她说的话都说了许多遍了,一个学生,怎么可能不背书包回家呢?你总得复习一下今天的功课吧,你总得预习一下明天的书吧。但是没有用,她用不背书包回家来表示自己对妈妈的话无动于衷。

如果妈妈建议她读一本什么书的话,她通常是不会去读那本书的。妈妈只能摇头。

有一年暑假,爸爸妈妈答应了带她去某一个地方玩,但是因为连日下雨,爸爸就说推迟几天出发,看看天气再说。田颐二话不说,自己一个人收拾起行李出发了,妈妈急得不行,和爸爸大吵一架之后,就准备出发去找女儿。但是妈妈很快就接到女儿的消息,她和一群大人一起游玩,那群大人把她照顾得很好,那群大人里面有妈妈的同事……

田颐虽然和爸爸妈妈的意志对立,但是,她在情感上和爸爸妈妈又很“粘着”。

从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着她去参加同学聚会之类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妈妈和别的同学聊天很起劲的时候,田颐总是会去做一些事情来干扰妈妈和同学忘我的聊天,比如她会去做一些危险的举动,然后把妈妈吓一跳,妈妈就赶紧终止和同学的聊天,来照顾田颐。

田颐似乎很需要妈妈随时都关注到她,她怕妈妈被同学们分心分“走”了。

田颐最喜欢的人是爸爸,她很喜欢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间。在她12岁这一年,爸爸被单位临时借调到外地去工作了几个月,寒假时,妈妈带着田颐去爸爸工作的地方玩。爸爸的一个同事每天都要来爸爸住的地方向爸爸请教一些技术上的事情,顺便也闲聊一会儿才会离开。田颐就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有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间,你还每天都来占用这个时间,后来,她在得知那个叔叔的住处后,就去找了一些污泥,抹在那个叔叔家门旁边洁白的墙面上。

日常生活中,她非常容易被激惹,有一次在游泳池旁边,某个小朋友惹着她了,她立刻把那个小朋友推下水去了。

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去招惹谁的,但是,一旦哪个人惹到她,她会立刻还击对方。所以,妈妈从来不担心她会被人欺负。

田颐还有严重的拖延症,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她怎么也不想去做,要一直到这个事情的最后期限了,她才会熬夜来做。但是,在之前拖着不做的过程中,她其实是无比焦虑的。

别人对她说的话,她貌似在听,也回应对方表示自己听到了,但是从后来她对那件事情的理解或者是执行上来看,刚才别人对她说的话,她其实是没有听到的。不知道她对于别人的话是自动屏蔽呢,还是可以做到迅速遗忘?

解析

田颐的妈妈的婚姻情感出现过问题,后来她去考了一个心理学的硕士,毕业以后,一直在从事和心理教育有关的工作。由于她的工作涉及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所以她后来又去攻读这方面的课程。

说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些异常表现以及自己和女儿小时候的互动里的一些细节,田颐的妈妈无数次在心理咨询室里哭泣。我们先来看看田颐妈妈的自述:

有一件事,是我觉得这一辈子都无法原谅我自己的事情。那一次,是我们单位几个女同事来我家玩麻将,颐儿睡在隔壁的房间里,她爸爸在单位加班。我们玩着麻将的时候,颐儿醒了,开始哭了起来,我过来抱起颐儿,试图把她再次哄入睡,我刚回到隔壁房间,颐儿又哭了起来。因为在和她们玩麻将的时候,某个人耍赖,该给的钱拖着要等下给,想到我进入这个单位后受到的诸多不公平的对待,在颐儿没完没了的哭声中我爆发了。这个时候,我转身再次回到颐儿的卧室,把我在单位受到的所有委屈,通通发泄给只有1岁多的女儿。我用挺大的力气来扭她的脸,希望她可以停止她那不依不饶的哭声,最终,孩子不哭了。但是,1岁多的孩子再次转过头来看我的眼神里,竟然有了不认识我的陌生感……

后来,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都恨不得把自己的手剁了,我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虎毒不食子啊!我的心理究竟有多脆弱,需要通过一个孩子去表达我人际世界的不如意,我是一个妈妈吗?我是颐儿的妈妈吗?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那一刻,这些问题让我感到非常迷惘。

在田颐小的时候,我不懂心理学,我去买了许多家庭教育的书籍来看。但是,如果一个妈妈自己的人格不健康,看了那些书,反而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大部分时候,我对她是非常溺爱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里,现在才知道,应该是对孩子造成了许多伤害的。

我是一个性急的人,现在会明白:性急的妈妈对她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个灾难。在她做许多事情的时候,我都会去催促她,慢慢地,我感觉到孩子对我的对抗,她会故意拖延做一件事情的速度,她有本事让我在一个时间点上崩溃,比如我们同学约我吃饭,本来该什么时候出门的,但是,等她把自己收拾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前我会试着提醒她,要出门了,你快点!但是,等到她怎么都把自己收拾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急,我说话的语气就没有那么耐心了。所以,通常的结果是,女儿刚刚收拾到一半,就因为和我的对话起冲突,然后她赌气不去了。她其实挺喜欢和我那几个闺密的孩子一起玩的,我也很想在周末带她出去吃好的,玩好的,但是,很多时候都会因为这样的冲突,把一个愉快的周末给搅黄了。然后,我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出门了。

她在上卫生间的时候,常常忘记关灯,每次我都让她回来自己关灯,我觉得惩罚教育可以让她长记性。但是,我发现其实她是不会长记性的。

她3岁的某一天,我带着她去逛超市,结完账,出来以后都走了一条街了,我才发现她手上拿着一个口香糖,准确地说,是她偷的。我当时就立刻带着她返回超市,当着所有超市员工的面,重新给她的口香糖结了一次账。

那时那么做的时候,我不觉得我有任何过错,我还为自己教育女儿的方式感到很自豪。后来了解了儿童心理学之后,我才明白那样做对女儿的伤害有多么大。

在3岁孩子的心中,其实还没有形成某个东西的归属权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她心目中,超市的东西和我家的东西并没有一个必然的区分,当然也更没有“偷”这样的概念。而我丝毫不懂儿童的心理,我认为孩子犯了一个很大的错,如果不及时教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样严重的后果还得了吗?

我当时是气急败坏地拉着孩子的手回到超市的,现在想来,3岁的女儿一定被我吓到了吧!当着那么多的超市员工,我让女儿给他们道歉,说:“我错了。”这个行为对女儿的自尊心的伤害究竟有多大呢?现在想想,我只能掩面而泣了。

她9岁的某一天,被我发现拿了我钱包里的10元钱,和她的好朋友一起上街去吃肯德基了。她回来以后,我故意问她今天去哪里了,因为在她回来以前,我早把她的行程问到了,是那个和她一起去的小朋友先回家了,我去问到的。所以,我就等着这个孩子撒谎了。

果然,孩子胡编出了她的行程,然后,我拿出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包括她是怎么拿我钱包里的钱,我是怎么发现我钱包里的钱少了的,以及他们什么时间到的肯德基……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

随后,我开始严厉地斥责我的孩子,我把我们家的家庭教育里的家规都搬出来了。我说,我们家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偷东西的人,你这么做,怎么对得起我们这样的清白人家?你到底是个什么德行?你让我为你感到丢脸,我和你爸爸,两个家族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她爸爸在旁边,听到我说的话都流泪了,女儿更是深深地把头低了下去。

后来,更严重的是,我甚至让女儿给我们夫妻下跪,让她对她的错误写一个深刻的检查和保证书。

当时的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那种正确感甚至让我自己都很感动。

而到今天,孩子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再回过头去看,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僵尸”,一个“僵化”在教育理念背后,完全缺乏对孩子感觉的感知的妈妈。

其实,很多小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有过拿大人钱的经历。而且,孩子发生拿钱事情之前,曾经提出过几次,让我带她去吃肯德基。但是,因为我觉得孩子吃肯德基不好,所以我总是拒绝带她去吃,而小孩子可能就是喜欢吃那种东西吧!所以,在小朋友的撺掇下,孩子被美食所诱惑,既然妈妈不带我去吃,那我只有偷偷地拿妈妈的钱出去吃了。

当时,我没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拿我的钱,我只是觉得,逮着孩子犯错的机会,义正词严地教育她很“爽”。现在,我为自己利用孩子来获得这样的感受感到很羞愧。

所以这个孩子一直不喜欢我,喜欢她的爸爸。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唱歌,每一次我唱歌,孩子都很反感,要制止我唱歌。其实,我唱歌是很好听的,所以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硬生生地打断我的歌声。当然有时候,我是在陪着她一起走在街上的时候唱歌,但是我的声音很小,只有我和孩子能听到,即便是这样,孩子也不允许我唱歌。孩子表情很夸张地皱着眉头说:“你不要唱歌了嘛,我不想听。”每次被孩子打断唱歌,我很不舒服,因为大部分的时候,我和孩子爸爸的感情总是容易出现问题,我的心情其实经常都不好,只有和孩子单独出去的时候,我才会感觉比较放松,才想唱歌。而这样的时光,都会被孩子打断。

所以我只得对孩子说一些我在婚姻里的痛苦,以及好不容易有点心情唱歌,希望孩子以后不要这样粗暴地打断我的歌声,孩子听得很惊愕。但是下一次,孩子依然无法忍受我在她面前唱歌。

她对我的不共情,正如同我也很少能理解她,是一样的。

一个下午,12岁的女儿和我一起在家里看一本漫画书。

“你看,这个色彩的表现力很奇特……”我试图以我对漫画的理解引导她。谁知道话刚一出口,就遭到她的反驳:“不用你说,我自己晓得看。”

这个孩子怎么可以这样顶撞我。当时的我感觉自己的面子上有些挂不住,想到她爸爸在那一段时间离开我,我一个人带着这个孩子的辛酸,就觉得孩子太不尊重自己,再怎么说,我也是妈妈啊!孩子怎么能以这样的态度和我说话。

接下来我开始发泄,述说我带她的艰辛,说到委屈处,眼泪也掉了下来。我母亲曾经因为我的叛逆而对我述说她养育我的不容易,虽然母亲的诉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孩子。

孩子在惊愕中听完我的述说,表情里面仍然有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很多年以后,看到德国的心理治疗家海灵格的作品《谁在我家》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是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当我看完这段话之后,我对于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到更加迷惑。内疚、自责有什么用?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孩子,你可以再给妈妈一次机会吗?

伤害已经铸成,孩子的人格已经基本成型,希望这个孩子如同我一样,还能够有许多其他的机会,来弥补自己成长中的创伤吧……

专栏 儿童对立违抗的实质是什么?

先看看儿童的对立违抗障碍的诊断标准:

ICD-10和DSM-Ⅳ关于对立违抗障碍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目前临床上一般使用DSM-Ⅳ的诊断标准:

1.消极抵抗的、敌对的和反抗的行为模式至少持续6个月,其诊断需要符合下列条目中的至少4条:

(1)经常发脾气。

(2)常与大人争吵。

(3)常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或违反规则。

(4)经常明显故意地烦扰他人。

(5)常因自己的错误或所做的坏事责备旁人。

(6)常“发火”或易被旁人烦扰。

(7)常发怒或怨恨他人。

(8)常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

2.行为障碍导致明显的社会、学业或职业功能的损害。

3.其行为障碍并非由精神病性症状或情绪障碍引起。

4.不符合品行障碍的标准,如果病人年龄在18岁及以上,也不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标准。

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儿童对立违抗心理障碍的理解。

其实,对立违抗障碍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或重或轻的问题,程度轻的,我们叫“逆反心理”;程度重的,我们叫“对立违抗”。

其实,这个心理问题的根源是,谁先对立违抗谁的?在田颐这个个案身上,其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一个核心的“自我”的,父母在和他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出一个孩子的性格来。

有着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背后一定是有一个攻击性很强的抚养者,这个抚养者不一定是打这个孩子,也不一定是骂这个孩子,你看看田颐的妈妈,打骂孩子的时候还是不多的。但是,她会很严厉地对待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到的照样是被自己的妈妈所攻击,妈妈攻击她的道德,攻击她做事的速度……这个书稿里,由于字数所限,没有把田颐妈妈的内容写完。即便这样,我在写的时候都能够感觉到,做她的孩子很不容易。

一个攻击性太强的妈妈,一定会造就一个对立违抗的孩子。不是这个孩子在对立违抗妈妈,而是妈妈先对立违抗了孩子,妈妈对立违抗了孩子正常的心理感受。妈妈只看到了自己的感受,妈妈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的感受上面,妈妈一再地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在妈妈那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为了对抗自己的不存在,孩子“对立违抗”了。

写着这些,我的心很痛很痛。你只有在接触了那些被抚养者伤害的孩子之后,你才能感受到这份心痛的沉重!

所以,关于这个诊断的名词,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究竟是孩子有问题,还是抚养者有问题?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的问题反映的常常是家庭这个系统出现了问题。所以人们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映照出父母自身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父母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多了解儿童心理。做父母肯定是不容易的,你今天不学习,明天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孩子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父母要克服家长制的思想,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什么都该听自己的。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喜好和思想,家长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权威感,耐心地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

父母和孩子要多交流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想和那么做,孩子也就能从中学习到怎样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孩子的对立违抗行为。 QGz6kRWJ46mss1hJqU16bse0dycT+RhYtTDRhTZ1I2B7QqZg7BYebt1iXEAp78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