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情绪障碍:如果你们敢生二胎……

梅梅,女,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梅梅在几个月前出现不想吃东西,入睡困难,甚至整夜都无法入睡的情况,白天一直呵欠不断,但是还能够坚持学习和生活。

渐渐地,梅梅开始出现持续头晕,无恶心的呕吐、眩晕等症状,学习的时候比较明显,说自己不能用脑。但是,饮食和睡眠开始恢复正常。

此期间,梅梅的情绪容易变得烦躁,她经常跟妈妈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给她买泡鸡脚,如果妈妈没有记得的话,梅梅就会对妈妈发脾气。

后来妈妈让梅梅在家里休息,在家的时候,梅梅喜欢看电视和玩手机,这种时候,梅梅就比较高兴,也不会出现头晕。但是,如果妈妈问梅梅,梅梅还是会说自己身体哪里哪里不舒服,所以妈妈把梅梅带到医院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脑电图、颈椎平片,等等,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并没有查出任何异常。后来,医生建议到医院的精神科看看。

精神科门诊诊断是“儿童情绪障碍”,给予左洛复25~50mg每天,梅梅的头晕先是有所缓解,随后却加重,伴反复全身无力,严重的时候,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一个多月前,梅梅告诉妈妈自己在一个人看电视的时候晕倒过一次,后来每天都会晕倒一次,晕倒下去的时候没有跌伤,大小便也出现失禁的现象,但是父母没有观察到。

后来,父母带梅梅到精神科继续检查,梅梅当天反复晕倒10多次,每次晕倒都是双眼紧闭、全身发软、强直痉挛、面容失色、二便失禁等现象,周围人叫她也没有反应,每次持续几分钟,有时候持续10多分钟,然后自己就好了。恢复以后,梅梅记不起刚才发生了什么。

住院治疗以后,左洛复的用量增加,但是梅梅的症状并没有消失,6天前,在发作的时候还会吐口水。4天前,发作后抱着自己的头一直摇动,口里说着“不要”“不要”,然后说自己头晕得很,随后就真的晕过去了,和之前晕过去的表现一模一样,每天都会出现5次左右。

没有发作的时候,梅梅仍然反复诉说头晕、全身无力,严重的时候仍然无法走路。躺在医院床上的时候,情绪还是平稳的,喜欢玩手机游戏和看电视。

解析

梅梅的妈妈当年高考的时候,差3分没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无法通过复读完成自己上大学的心愿,所以就把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寄托在梅梅身上。梅梅在学习上一旦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妈妈就会骂梅梅。

妈妈每天会花许多时间来管理梅梅的学习。上学期梅梅考了全班第2名,妈妈认为是自己认真监督管理的结果,所以就更加认真地管理梅梅的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盯着梅梅完成作业的情况。梅梅一旦有要出去玩耍或者看电视的想法,妈妈就会说,你先把作业做完了再出去。梅梅就很委屈地说,我把作业做完了,其他小伙伴都睡觉了,我找哪个玩啊?妈妈说,我不管,你必须得把作业完成了才能出去。梅梅委屈地回到书桌前,但是却非常磨蹭,一会儿找改正液,一会儿削铅笔,总之,她会想出许多办法来拖延做作业的进度。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业时常要拖到晚上12点才能完成。

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所以对梅梅这样的状况很不耐烦,母女俩时常为了做作业的事情闹不愉快。妈妈一开始都是忍耐,忍耐不住的时候就对梅梅发脾气。

这学期的期中考试,梅梅因为粗心大意,考了一个倒数第二名,梅梅不敢回家,不敢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后来妈妈问起,梅梅就把成绩单拿改正液改了一个数字,结果被妈妈发现了,妈妈骂说:你还敢欺骗我,拿来有什么用啊?你这个样子,也看不出会有什么出息,你今后是想和我一样,去站柜台吗?

梅梅默默地听妈妈骂自己,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平时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梅梅非常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某天某个同学对她说话的声音大了一点,她就会感到不安,感到那个同学可能是不喜欢她了,不愿意再和她一起玩耍了。

梅梅和同学相处,还有一个奇怪的原则,别人请她吃零食,花了一元钱,她回请别人的时候,一般是5元钱或者更多。但是,如果别人没有按照她的方式回请她,她就会很生气,不再和那个人交往。

这个学期,她唯一的好朋友转学走了,她一直都很难过,她不想去认识新的朋友,觉得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时间久了以后,她还是有了新的朋友。

梅梅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二胎政策放开以后,父母准备再要一个孩子,梅梅知道以后,坚决不同意。

梅梅的症状,是在得知父母要二胎的决定以后才频繁发作的。

我想,梅梅和父母虽然联系紧密,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在这样的关系之中,梅梅随时都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可能会收回去,所以,她是忐忑不安的,如果父母再要二胎的话,那这个家庭里,岂不更是没有她存在的位置了吗?

父母要二胎,是要先和大的孩子说一下,问问老大是怎么想的。因为家里多出来一个新的成员,看起来是父母的事情,但是,对于先来到这个家庭里的老大,那可是和他生死攸关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呢?因为父母的爱是一种资源,而且很可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有了老二,就会把原先给老大的爱分出去一半。

对于那些得到了父母真正的爱的孩子来说,父母生二胎甚至三胎都没有问题,因为他相信父母还是会和从前一样爱他。但是,对于在父母那里感觉不到真正被欢迎和被接纳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在这类孩子的心中,父母的爱本身就是匮乏的,甚至有些时候是可能会被收回的。那么,二胎孩子的出生把孩子仅有的被爱的机会给夺走了,这就是孩子担忧的来源。

我一个朋友在美国生孩子,美国的产科医生对她说,你如果要生二胎的话,一定要等老大满了3岁以后,再要第二个孩子。

那个美国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孩子3岁以前,是需要得到父母全部的爱,才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的成长是分成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两部分的,而父母的爱,尤其是无条件的爱和具有唯一性质的爱,是孩子心理成长的精神食粮。孩子只有感受到了这种爱,他的心灵才能得到营养和滋养,从而让身心灵都得到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在3岁以前,得到父母这种爱,他对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样一个事实,是不会轻易地去怀疑的。那么,3岁以后,父母再生第二个孩子,他就不会轻易地去怀疑。

但是,对那些没有机会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来说,父母在任何时候生二胎,对他都是一种威胁,因为他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爱,一直持一种根本性的怀疑。父母有了第二个孩子,会不会就更加否定他对于父母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单是对二胎的想象,就可以构成对这个孩子的巨大威胁。

因此,梅梅的一系列症状呈现出她对于被爱的焦虑。

其实,梅梅的父母是很宠爱梅梅的,他们很少让她做家务,梅梅提出的物质上的要求,父母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是,这样的一种爱并不是真的在爱孩子,孩子感受到的依然是不安全感和对爱的质疑。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对梅梅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就是梅梅在学习上要听妈妈的话,服从妈妈对她学习上的安排和监督。如果梅梅不服从的话,妈妈就会骂梅梅。梅梅在被骂的时候,其实感觉到的是自己的某一个部分不被妈妈所接受或者说是不被爱,孩子的内心会因此而产生不安,从而变得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分敏感。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如果听到哪个病人用敏感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样性格的人很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敏感的意思就是,我不确信自己是否是被接纳的,所以我过分在意外界的眼光以及评价,从而调整我的行为,以迎合外界。但是,这样的迎合是不能持久的,个体会因为感到丧失自我而出现另外的反抗。在本个案中,梅梅反抗的形式就是做作业时的拖延症。

但是,服从是一种困境,反抗同样是一种困境,因为反抗会导致父母更加频繁地骂孩子,不喜欢这个孩子。所以,面临这样的存在困境的孩子,最终只能以症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助。

梅梅和同学相处还有一个奇怪的原则,别人请她吃零食,花了一元钱,她回请别人的时候,一般是5元钱或者更多。但是,如果别人没有按照她的方式回请她,她就会很生气,不再和那个人交往。

这段话,反映的是梅梅已经显现出的比较偏执的性格。说起偏执,我又想起梅梅的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的,“只要我下决心管理梅梅的学习,我就不相信我管理不好”。这句话里面,梅梅的妈妈透露着太多的自信,自信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个人太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出一件成功的事情来,那往往意味着偏执。

偏执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世界上,能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带着点偏执的性格。但是,在普通人身上,你偏执了,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偏执就意味着无法灵活地对待自己的欲望,偏执就意味着焦虑,事情只能按照一种模式去实行,如果改变,就会引起当事人巨大的不安。为了对抗这种不安,他可能会扭曲自己的心理或者去伤害别人。

专栏 儿童焦虑症的原因

糟糕的家庭环境和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儿童焦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不管孩子做什么,总是不能让父母感到满意。父母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做得更好。父母的期望和催促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因此出现焦虑症状。

2.孩子频繁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一旦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对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惩罚感到恐惧和焦虑。不过,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孩子,也可能形成儿童焦虑症。由于缺乏约束,孩子搞不清楚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父母对孩子没有提出要求,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从而导致焦虑反应。

3.孩子成了父母或其中一方的倾诉对象,父母的烦恼、家庭的问题都告诉孩子。对于这些问题,一个孩子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出现焦虑反应。

4.父母本身患有焦虑症,也会传染给孩子。例如父母对外界的危险产生了过高的估计,所以经常提醒、告诫孩子,给孩子设定很多禁区,从而导致孩子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中。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1.家长要对孩子表达出自己不变的爱。比如:梅梅,不管你学习成绩怎样,我们对你的爱都是不会改变的……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是在自己的认知有了真正转变的前提下说的,孩子才会相信,而且,在后续和孩子的互动中,家长要做到心口一致,孩子才能相信自己在父母这里所能够获得的爱是有保障的和安全的。

2.不能溺爱孩子,这样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性格。

3.要学会接受一件事情本来就是有许多可能性的。

4.你怎么想,并不意味着别人也会那么想。 8t1HH/h/9U1eWIuhL4uOcqh78/arRwbTSxJDLGDnyAHWq2Wb3823K4m0aGPGEt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