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躁郁症:我觉得我妈妈很恶心

张翰辰,男,20岁,大学二年级。

翰辰在上大学以后,觉得大学生活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老师讲课是混日子的,其他同学就是来混文凭的,而自己才是真正想来学习的。所以他经常当面指责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后来就独来独往,不与任何同学相处。

老师告诉其父母以后,翰辰觉得老师是在针对他,情绪变得十分不稳定,经常无故对别人大吼大叫,骂脏话,说话滔滔不绝,内容多半是消极的。

翰辰经常在同学面前攻击中国的教育制度,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在迫害孩子,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变成僵尸。在开班会的时候他对全班同学说:“觉得对老师需要感恩的心的人,都是人渣……”

后来,翰辰说话的内容渐渐不能为同学们所理解了。

几个月前,由于学分没有修够,翰辰被退学回家。在家期间,他会出现无缘无故地去砸隔壁邻居家的玻璃,一个人跑到小区的楼顶去睡觉等反常行为。

在家里,他每天都会和父母吵架,情绪非常激烈和激越,觉得父母都是在管束自己,从来不肯给自己自由。有时候想打妈妈,但是其他时候又喜欢靠在妈妈的肩膀上,说自己很害怕。他完全不知道爸妈是对自己好还是来害自己的,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说出来,爸妈都知道。

翰辰曾经试图自杀,但是看见刀的时候又惧怕而退缩了。

翰辰偶尔会听见爸妈争吵,说自己的坏话,但实际上爸妈并不在那个房间。

有一次翰辰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学校散步,碰到自己的高中老师,就辱骂老师,并且拿出身上的刀威胁老师,后来翰辰翻墙逃跑,把左脚摔伤了。回家以后他跟妈妈说:“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好,我要打抱不平。免得陈老师继续危害下一届的学弟学妹……”

翰辰入睡困难,在入睡前总是要去想以前发生的事情,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想到一些事情就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自己生而为人,完全是来受罪的,爸爸妈妈都对不起自己……

妈妈看到翰辰睡觉的时候会出现手脚抖动的现象,儿子在睡梦中似乎在害怕着什么……

在去医院住院前20天,翰辰睡眠不好伴有噩梦,无缘无故发脾气,情绪暴躁,在追求一个女孩被拒绝以后症状加重。

在此期间,翰辰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觉得别人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自己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会感到不如人的羞愧。翰辰在玩游戏的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想玩个痛快,但是身体却不由自主地出现冒汗、惊恐、头胀等现象。

他觉得生活都变了,一切都不对劲了……他开始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整天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连个人卫生都不想打理……

解析

翰辰刚生下来的时候,晚上只要一哭,妈妈就会整夜无法入睡,白天也睡不着,妈妈看着这个爱哭泣的孩子,无比焦虑,脑袋里会闪现出一些对孩子施虐的画面。最终,妈妈受不了了,在翰辰两个月的时候,把翰辰送到外婆那里去抚养。外婆也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所以,在外婆那里待到一岁半以后,翰辰被送到爷爷奶奶家,翰辰和爷爷奶奶相处得似乎还不错。

在此期间,妈妈大约每隔几个月会去看翰辰一次。

3岁以后,翰辰回到爸妈身边。

翰辰的爸妈都是大学教授。

妈妈喜欢看书,在翰辰3岁以后,完全按照书本来抚养孩子。书上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每次都去满足孩子,于是,妈妈就看着孩子哭,很长时间都不去抱孩子。书上说,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不要一直陪着孩子,而翰辰每次都希望妈妈能够陪伴着自己。妈妈觉得应该按照书本来养育孩子,于是,不论翰辰哭成什么样子,她都坚持让他一个人玩游戏。

和妈妈分开3年以后,回到妈妈身边的翰辰,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粘着妈妈。而妈妈却按照书本来养育孩子,所以母子之间培养亲密感的机会就失去了。

翰辰入学读书了,妈妈依然还是严格按照书本来教育孩子,妈妈要求翰辰每天必须先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耍,翰辰时常要和妈妈对着干。妈妈时常感觉到自己的话对儿子是失灵的,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暴跳如雷,如果翰辰某天的作业没有完成,妈妈就会冲进翰辰的房间,把翰辰的书和本子撕碎扔掉。

妈妈常常暴打翰辰,初中时有一次把翰辰打晕,流了许多血在枕头上。

翰辰在向我描述这些情节的时候,妈妈不断地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但是又说不出反驳儿子的话。

妈妈担心翰辰玩手机耽误学习,伤眼,就直接把翰辰的手机抢走;担心翰辰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就直接把家里的网断了……

妈妈需要儿子完成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向儿子许诺一旦完成之后,给儿子什么奖励。但是,每次翰辰按照妈妈说的去完成了,妈妈都不会兑现自己的承诺……

翰辰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妈妈常常否定儿子的想法,觉得儿子天真幼稚,胡思乱想。

有一次,他们母子一起来我的心理咨询室。每当孩子诉说妈妈的言行,表达对妈妈的愤怒的时候,妈妈就把头深深地低下去;当我表达对妈妈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的时候,妈妈就把头又抬起来。

那个时候,我能够感觉到,妈妈是一个孩子。

爸爸是因为靠着妈妈的父母的关系才能进入这所大学任教的,所以,爸爸什么都听妈妈的。妈妈叫爸爸暴打翰辰,爸爸就会听妈妈的话,暴打儿子一顿。

儿子在精神科住院部反复住院,每次妈妈都来陪伴。

妈妈始终不会调整自己和儿子的互动方式,每次进心理咨询室,两个人都在互相攻击,互相指责,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

妈妈说,翰辰昨天晚上又去外面网吧了,玩到晚上1点多才回来……翰辰就开始反驳妈妈,哪里是1点多,12点多就回来了的……

翰辰说,昨天输完液,下午我和妈妈出去,准备去一个地方,路上她会一直跟人问路,我跟她说了,我用手机导航可以很准确地找到地方。但是她不相信我,还是去找人问路,我就很烦躁,就想打她……

妈妈说:你来打我啊,你来打嘛!

翰辰说:你怎么那么恶心啊……

每次他们母子在咨询室都是这样,如果哪一次他们母子很安静的话,我可能会很不习惯。

有一次,我单独给妈妈做咨询。

面对这样一位钳制孩子,希望孩子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生活和学习的母亲,我试图去引导她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儿子的互动。

我:你在生活中有什么爱好吗?

她:喜欢看书。

我:如果有人规定你每天必须看完一本书才能睡觉或者休息,你还会喜欢看书吗?

她:……这很好啊,说明那个人关心我,为我好,我会按照他的要求去完成的。

她大概是被她父母的强制性教育弄习惯了,所以她没有觉得那有什么不好。但是,她的孩子是一个90后,90后追求独立和自由,他们比60后更少束缚,更少觉得自己需要仰人鼻息。

她听不懂我的隐喻,她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虽然和儿子的互动很激烈,但是,在那些互动里,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儿子是一个被她牺牲掉的存在物,老公其实也是。

所以,翰辰读初中开始,就再也不和爸妈交流内心的想法了。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会有父母问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和我说话啊?我心里想,凡是有此一问的父母,要好好反省。

天下的孩子,最亲近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最能够提供安全港湾的感觉的人,也是父母;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也是父母;世界上最想和他互动的人,也应该是父母。当一个孩子不想和父母说话的时候,我想,他应该是感受到了某种绝望吧。

他会在物质上继续依赖着自己的父母,但是他在精神上成了一个无家的孩子,一个精神上没有着陆的孩子,内心才是真正的孤苦无依的状态!

所以,这样的孩子必将在精神世界里出现问题,最终来到医院的精神科。

单独和翰辰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孩子的表现都是正常的。但是,每次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就会变得异常激动,容易被激惹。

这孩子从来不攻击我,说话也是正常的。翰辰有一次很羡慕地对我说:“阿姨,我发现你很享受你的职业……”我一直记得这孩子对我说的这句话,因为从这句话里,我知道翰辰是能够去关注外部世界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的,孩子是愿意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产生连接和互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妈妈病得比他重。

这个孩子对我的观察非常准确,只有他这样对我说过,甚至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没有这样对我说过。

的确,我很喜欢我的职业,从踏上这个职业的生涯开始,我就有一种执迷一般的热爱。而这一点,被一个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精神病性障碍的孩子看到了。

他是能看到我的存在的。这样的孩子,我相信他也是能看到他妈妈的存在的,只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苗头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被掐灭了,然后,他退缩到游戏世界去了呢?

我想,在那样一个世界里,没有人否定他,批评他,指责他。在游戏的地盘里,他就是他自己的主人,这样的感觉一定很好吧。

专栏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什么很难接纳自己?

抑郁也好,躁狂也好,都是一种情绪。

情绪的背后是情感,情感代表着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情的接纳程度。在这些程度中间,有无数个连续的值。

躁狂和抑郁,是接纳程度的两个极端。

比抑郁更轻微的,是郁闷,忧郁,淡淡的忧伤,哀愁,不开心……

比躁狂更轻微的,是开心,兴奋,喜悦,激动,喜欢,爱慕……

关键是,不管是躁狂还是抑郁,这个人针对的对象都是自己。

抑郁的时候,他把自己贬低到一文不值,自己就是个罪孽深重的人,自己对不起所有的人,自己活着都是多余的,自己怎么不去死啊?自己这么差劲的人,还配活着吗……

他对待自己,是极度的不接纳。

躁狂的时候,他把自己喜欢到了极端。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帮助所有的人,他觉得自己就是上帝,就是天使,有能力拯救整个地球的人;他的精力旺盛到可以连续几天不睡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对待自己,是极度的接纳。

从这里不难看出,其实躁狂是对抑郁的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说,躁郁症的病人,根源还是抑郁。他不喜欢自己,因为太不喜欢自己,要把自己杀死了,不得不通过摆动到躁狂那一极来保命。

这样两种极端的情绪背后,就是躁郁症病人对自己的不接纳。

他为什么那么难接纳自己?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有高度的遗传性的疾病,也就是说,病人的父母中的某一个人,在情绪方面就是喜怒无常的。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之中,无法以一贯的、一致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可能是造成孩子在对自我的认知上产生混乱和偏差的根本原因。

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会内化为孩子自己否定自己,不接纳自己,不喜欢自己的无意识评判体系。一旦形成,这个人会随时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快速而无意识的评判,而且这些评判以负面的居多。投射出去以后,他喜欢把别人的评判全部背在身上,一眼看出去,全部是别人的眼光看到自己,而且,他看到的那些别人的眼光,又都是贬低他的眼光,别人欣赏他的眼光,他又看不到。

他的内在很难取悦自己,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为了对抗这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的焦虑,他会反过来形成自己什么都好的躁狂性情绪。所以,根本的还是在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存在。

他的存在,是一个原始的过错,而这个过错既不属于他本人,也不属于他父母,而是家族的历史长河里漂流下来的一朵带着毒素的花。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躁郁症患者要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容易走偏。因为有思维的走偏,才会带来情绪上的走偏,不管是抑郁还是躁狂,都是情绪的一种表现方式。抑郁看起来是负性情绪,躁狂看起来是正性情绪,但是,在躁郁症病人身上,这两种情绪的表现程度都是过度了的。

那么,纠正思维的走偏,涉及对于自己的存在的叩问,涉及对于自己在这个人世间的存在价值的定位。如果说早期的抚养者没有给你一个值得被爱的位置,那么,在这个宇宙间,你要如何重新给自己一个位置。

早期的抚养者不是不肯给孩子一个被爱的位置,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有许多的创伤,他们盛爱的那个篮子里都是空的,所以自然给不出爱。

缺爱的孩子要如何在这个人世间找回一个自己存在的位置呢?寻找一个爱你的人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是很可惜,恐怕爱你的那个人就在你眼前,你也会因为自己内在没有爱的原型,辨认不出爱的模样,而把对方的爱理解成别的东西,甚至你拒绝爱,因为你始终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所以,调适的方式是,从自己的情绪里出来一会儿,先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进入冥想状态,问自己:是谁在担忧什么?是谁在恐惧什么?是谁在担忧谁的担忧?是谁在恐惧谁的恐惧?问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一个主体,所有那些担忧和恐惧都是幻象,你很容易就平静下来了。 TtSAoNZ7oV20ft7kwt02mAE7jsz8LUzycrv2Q5C/i5tgidKu9V+swb0AByADN6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