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教育的偏见

在我们的教育方法中,教师的任务与普通教师相比要简单得多。我们的教师被教导要教给儿童必要的东西,并避免多余的东西。后者是有害的,因为它会阻碍儿童成长。因此,教师的活动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普通教师则因诸多琐事忙乱且疲惫,而“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为了帮助教师摆脱传统观念和偏见,我将简要描述一些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注意力的问题。

普通教师关心儿童必须克服的困难的难度以及休息的需要。我们认为,教师发展道路上第一个需要清除的障碍就是对学习的难易程度的偏见。学习的难易程度不由教师决定,只能由儿童根据自身经验来判断。例如,许多人似乎认为,我们教儿童认识几何形状就是在教几何学,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太难了。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我们想教几何形状,应该使用立体图形而不是平面图形。我认为有必要用一句话来消除这种偏见:我们是在观察一个几何形状而不是在对其进行分析,只有分析形状是困难的。

例如,我们向儿童解释边和角时,可能会使用福禄贝尔所用的客观方法:正方形有四条边,用四根相同的木棒构成,那么它实际上进入了几何学的领域。我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太不成熟,不适合学习这些内容,但对形状的观察就很适合。儿童吃饭用的桌子可能是长方形的,盛食物的盘子是圆形的。我们确信儿童的成熟程度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观察眼前的桌子或盘子的形状。

我们呈现给孩子的插件只是唤起他对形状的关注。此外,就名称而言,它与词汇表中的其他单词类似。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现在教孩子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的单词还为时过早呢?例如,他在家里反复听到“圆形(tondo)”这个词表示“圆盘(piatto)”时,经常听到人们谈论方桌、椭圆桌等时,我们还会认为教给他单词会伤害他脆弱的心灵吗?如果他没有得到我们在形状教学中提供的帮助,这些常见的词汇在他的头脑语言系统中就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人们还必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儿童常常独自一人努力理解成人的语言和对应的事物。但是,如果教学出现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开展,就会提前帮助儿童获得最终成果。结果是,儿童并没有感到疲倦,反而兴致勃勃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人们的信念中还存在这样一种偏见,即儿童完全由自己支配时,大脑发展就会完全停滞。如果真的是那样,儿童就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相反,我们看到他逐渐自发地获得了某些思想和言论。儿童就像一个探索者,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努力理解和模仿那些陌生的语言。我们给他们的指示应该是精确的,以减少儿童的负担,并让其从中享受到轻松和胜利。我们是这些旅行者进入知识世界的向导,理应帮助他们避免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刚才提到的另一种偏见是,有些人坚持给儿童学习立体图形而不是平面图形,如球体、立方体、棱柱等。生理学表明,立体的视觉比平面的视觉更复杂,也仅局限在实际生活领域。外部世界的大多数物体,在我们看来都是平面图形。门、窗、画框、木头或大理石桌面当然都是立体的,但是在我们的视觉中,它们某一维度的尺寸缩减了许多,另外两个维度突出显示,看起来就像是平面的。所以,我们会说窗户是长方形的,画框是椭圆形的,桌子是正方形的。立体的形状由面积最大的平面决定,实际上我们的眼睛总会关注这一片面。何况,我们并不缺乏立体形状的练习,如固体插件使用的圆柱体。

儿童会经常在周围环境中分辨出他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但他很少能认出立体图形。他会看到桌腿是一个长方体,圆形大厅是截短的圆锥体或拉长的圆柱体,这种认识要比他看出桌面是长方形更晚获得。我们没有把碗柜(更不用说房屋)看作长方体或立方体,因为立体形状几乎从来没有纯粹地存在于外部物体中,只能组合存在。

儿童毫不费力地用双眼分辨碗柜的形状,认识到它与之前学过的形状相似,而不是完全相同的。此外,他会识别窗户、门、立体家具、装饰墙壁的图画、墙壁本身、地板、露台的瓷砖等的平面形状。而且,他从平面图形中获得的知识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用来解释周围环境中的几乎所有物体。他会产生一种洞察世界奥秘的幻觉,以此安慰自己。

有一次,我带着一个小学生散步,他正在学习画画,也知道如何分析几何图形。我们走在高高的露台上,从那里俯瞰波波洛广场和广阔的城市。我对他说:“你看,人类的所有作品都是一大堆几何图形。”事实上,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和半圆形以上百种不同的方式构成建筑外观或装饰着墙面。这种如此普遍的单调性似乎证明了人类智力的局限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邻近的草丛和鲜花自由地展示着自然形态的无限多样性。

男孩从未做过这样的观察。他研究过自己画的几何图形的侧面、角度和形状,却没有过进一步思考,只会感到画画的枯燥和无聊。起初,他对人们堆砌几何图形的做法嗤之以鼻,但随后开始表现出兴趣,带着沉思久久凝视着这座城市。

玛格丽特桥的右边,正在建造一座长方形的建筑。我指着工人们说“他们多努力啊”,然后我们走去那块草地,在那里待了一会儿,静静地看着那里的植物。男孩说“它们很美”。“美”更好地描述了他的内心活动。

普通教师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通过关注环境中的普通事物来扩大儿童的认识。观察一切,思考一切,是一件会让儿童焦虑的事情,更不幸的是,它还会消耗儿童的精力,残酷地剥夺他可能感兴趣的东西。这是成人在过度地干预儿童的精神世界,想要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儿童的行为,这样的做法为儿童的发展设置了最大的障碍。儿童自己在周围世界里发现的美,经常给他带来快乐和满足,相反,成人的干预会把这些美变为乏味和惰性的源泉。

教师不应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担心,儿童会因为我们使用的材料有限而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为这些材料已经代表了大自然、家庭或学校等环境所能提供的一切。如果儿童用感官材料锻炼自己,提高分辨能力,解放心灵,对工作的渴望与日俱增,那么,相比以前,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更加完美和聪明的观察者,并且对较少东西真正感兴趣的儿童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们应该期待正常儿童会自发地探索外部环境,或者像我说的“自愿地探索他们的环境”。儿童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们每获得一个新的发现,就会体验到一种新的快乐。这给了他们一种尊重和满足的感觉,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环境中的新鲜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儿童开始讲述他的观点时,教师应该全神贯注地关注他。例如,一个4岁的小孩在露台上跑步时突然停了下来,大声喊道:“看,天是蓝色的!”他就站在那里,久久地凝望天空。

有一天,当我走进一所“儿童之家”时,有五六个儿童走上前来,静静地站在我周围,轻轻地抚摸我的手和衣服,说“很光滑”“是天鹅绒的”。随后,更多的儿童围了上来,表情严肃,一边摸我,一边重复同样的话。教师想打断他们还我自由。我示意她不用,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欣赏儿童这种自发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最大的胜利,一直都是儿童自发取得的进步。

还有一次,儿童正在完成一个绘画练习,用彩色铅笔填涂一个已经画好的轮廓。他正在涂的是一棵树,想要把树干涂成红色。教师正要打断他:“你认为有红色的树干吗?”我制止了她,任由儿童把树涂成红色。这幅画很有价值,因为它告诉我们,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并不准确。他会继续用彩色铅笔画画,也经常和同伴一起去花园,总会能注意到树干的真实颜色。感官练习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自动地把注意力转向周围世界的真实颜色。他将经历一个美妙的觉醒时刻,认识到树干不是红色的,就像跑步的男孩注意到天空是蓝的一样。有一天,他真的会拿起一支棕色的铅笔给树干涂色,拿起一支绿色的铅笔给树枝和树叶涂色。这样的例子证明儿童的智力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要培养观察者,不是对他说“观察去吧”,而是为他提供观察方法的训练,这种训练就是感官教育。一旦儿童与环境之间建立了联系,就可以确保他稳步发展。敏锐的感官能使他有效地观察周围环境,而他所观察的对象,以其多样性吸引他的注意力,继续锻炼他的感官。

如果我们忽视了感官教育,那么对事物属性的了解就仅仅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仅仅是已经学到和记住的信息,毫无意义。换言之,教师按照另一种方法教给儿童颜色的名称时,就已经给出了关于特定属性的信息,但是她没有培养儿童对颜色的兴趣。儿童会认识这些颜色名称,但他也会一次次地遗忘,关于颜色的知识也就停留在教师的课程范围内。而且,传统的教师提出一个概念的拓展应用时,如“这朵花和这条丝带是什么颜色?”儿童的注意力很可能无法集中在面前的物体上。

如果我们将儿童与手表或其他复杂的机械进行比较,就可以说,传统教育方法类似于我们用拇指拨动齿轮,让手表重新走起来。齿轮的旋转完全取决于拇指施加的压力,教育也会在儿童身上产生类似的效果。相反,新的教育体系就像一根拧紧的发条,为整个体系提供一种内在动力,这不是人为施加的,而是手表本身固有的驱动力。同样,儿童自发的心理发展也会无限地继续下去,它直接依赖于儿童自身的心理潜能,而不是教师的努力。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儿童学习的驱动力来自感官教育下自发的心理活动,并由观察者的智慧来维持。例如,猎狗的技能不是主人训练的成果,而是来自敏锐的感官。然而,主人会带猎狗出去打猎,由此提高它的感知能力,培养它在狩猎过程中的激情和乐趣。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钢琴家的培养,他在感官练习的同时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对于音乐的爱好兴趣反过来又促使锻炼感官的敏锐和灵活,最终达到的成就水平只会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还有,物理学家可以学习所有关于和声的知识,这是他接受科学教育的成果,但是他可能无法演奏最简单的音乐。即使他受的教育非常广泛,也无法突破音乐上的限制。

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他提供一种知识。因此,我们提供了适合促进儿童感官发展的材料之后,应该等待他展现出惊人的观察力。 3M8CxYodAyhj2weGQP11+m1nJJ8LxbAAMAi/Mt4fz7RBbVrSINQ3QKDHzKpcQbh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