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捂秋冻,少灾少病

img

扫码听书

民谚释义

春、秋二季,处于冬夏交替之间、阴阳变化之际,属于阴阳转化的过渡季节:春季,气候乍寒乍暖,阳已升而阴未消;秋天,昼热夜凉,阳始退而阴渐长。此时,如果人的机体调节功能适应了这种变化,就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疾病;反之,就要生病或引起疾病流行。所以春天穿衣服要尽量保暖,而秋天则在一定程度上要挨些冻。从人类生活的实践看,中医学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关键性意义。

养生启示

中医学以阴阳为纲来认识人体,是把人作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待的。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无不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应、休戚相关。《黄帝内经》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就是说,是阴阳的运动、变化,促成了气候的寒、凉、温、热,季节的春、夏、秋、冬。

“春捂秋冻”道理何在

夏季和冬季,是一年之中相反的两个极端:夏季阳极阴衰,故而热;冬天阴盛阳弱,故而寒。夏、冬季节,天气或热极,或冷甚,但气温相对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很少有大起大落的突变,不适宜致病因子的繁衍和传播,而且人们经过了春、秋季节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逐渐过渡,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这种表面看来不如春、秋季节舒适的高温或严寒。所以,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春天温暖多风,空气由干燥变湿润,人的皮肤纹理由紧缩而开始舒展,循环功能相对增强。因此,皮肤末梢血管供应增加,汗腺分泌增多。秋天气候热凉相兼,时而有夏天的热感,时而有冬天的寒觉。这种热中有寒、寒中有热、变化无常的条件,使人的机体一下子无法完全适应,而各种致病因子又比较活跃,因此,疾病发生率和旧病复发率就相对较高。根据气候变化的这一规律,我们的祖先制定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春天重在养阳,棉衣宜晚脱,以努力避开阴邪的侵袭;秋天重养阴,穿着不宜过厚,以机体的正气压倒阴邪。同时,按照气候多变的规律,注意随时增减衣服,以灵活应多变。这样,一方面使皮肤的调节功能逐渐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减少和杜绝病邪的传入;一方面锻炼和提高了机体的抗热和耐受能力,以进一步适应即将到来的盛夏炎热和严冬的酷寒,这就是“春捂秋冻”的道理和实现“少灾少病”的前提。

如何掌握“春捂秋冻”的分寸

值得说明的是,“春捂秋冻”毕竟是一种季节性的防范措施,不能用机械的方法去理解它。“春捂”是有时间性的,总不能穿着棉衣总不脱;“秋冻”要有耐冻的措施,总不能冻得浑身打战还不加御寒之物。近些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出没在人类生活的周围,过去少见的“暖冬”“暖(热)春”“倒春寒”现象让人们防不胜防,甚至给人一种始料不及的感觉。所以,在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耐寒的根本方法在锻炼

人与环境、气候的关系问题不断有新的矛盾出现,如何积极应对、及时提出新的措施和对策值得深入研究。对于每个人而言,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是最重要的目标。要健康,就必须增强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加强身体锻炼。以耐寒锻炼为例,可采用的方法是很多的,或坚持冷水浴,或散步、跑步,或做体操、打太极拳,或按摩、做气功。长期进行这些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运动,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据测定,机体代谢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着时代谢率最低,坐起来就可提高12%,站着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剧烈活动时可提高10倍。长期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不论对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还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都是大有好处的。身体强壮,疾病自然就较少发生了。

还要说明的是,一年四季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不能机械分开,春、夏、秋、冬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为划分的。许多疾病的发生,不仅是有联系的,而且是多因素的。有些病可能是季节性的,有些病则可能是与上个季节相联系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于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所以,“春捂秋冻”不是万能的法则,必须注意饮食起居和必要的药物调节,加强四季保健,通过增强人体正气的综合手段,达到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 GaWIKUUnbUAJSVDKgKWHs52fZACfQwm6brAVPa4tmgFp2g2pVUMo3uLXVE4QKO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