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医药与龙

img

扫码听书

民俗原委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雕龙、画龙、舞龙,堪称中国一绝。四月初八“舞醉龙”为澳门风俗,当天还可以免费吃“龙头饭”。龙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医药也有关系。

养生启示

传说,龙有九个儿子:赑屃善负重,专驮石碑;螭吻喜远望,占据屋脊;蒲牢爱吵闹,作钟钮之用;狴犴有威力,把守监狱大门;饕餮喜吃喝,司烹饪器鼎;蚣蝮常戏水,管桥柱装饰;睚眦好斗杀,放在刀环;狻猊事烟火,雕在香炉;椒图安分守己,装在门环上守门。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源于古代的民俗信仰。图腾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信仰,是最早的祖先神。后来,古人把这些受崇拜动物的特点集为一体,并加以神化、综合,就产生了鹿角、鹰爪、骆驼头、蛇项、蜃腹、牛耳、虎掌、鱼鳞的龙了。

中医借龙的活性

传统中医既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灿烂中华古文化的产物,因此与龙的关系是必然的。金人庞锖《春雷起蛰》诗“待到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句中的“葛陂龙”,就是传说中医家崇尚的龙。相传东汉时期的费长房向一老者学习医术,辞归时老翁赠他一根竹杖作坐骑。费长房骑上竹杖瞬息就到了家,他弃杖于葛陂。当回顾看时,竹杖已化为巨龙飞腾而去。这显然是神话传说,却反映了中医与龙文化的渊源关系。在中医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中,龙占据其一,号“东方青龙”,主万物萌发,喻生机勃勃。中医治病用的药物中也有龙药,龙角、龙齿、龙骨、龙胆、龙虱、龙舌草、龙须参、龙涎香、龙珠子、龙眼肉、龙脑香子等,无不与“龙”相关。还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为伤寒六经证治之主方,一直被后世仿效。显然,这些都是借助于神话中龙的特性而命名的,是中医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为本学科服务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无法找到龙的痕迹。就是作为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入药的龙角、龙齿、龙骨也并非出自龙身,只是属于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类的角骨、牙齿、骨骼罢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磷酸钙之类。

中药用龙角、龙齿

龙角化石稀少,有泄热平痫之功,古人常用其治疗小儿大热、惊痫瘛疭之疾。龙齿为儿科常用之药,具镇惊安神、除烦退热之效,常与人参、牛黄配伍入药。有名的方剂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和《圣惠方》中的龙齿散、《圣济总录》中的龙齿丸等,都是用于小儿惊痫、手脚掣动、壮热如火、狂言妄语的。龙骨为临床上常用之药,可生用或经火煅后使用。其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之功,常用于惊痫癫狂、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疮不敛口诸疾的治疗。《本草经读》赞它“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后世临床上,确实也常将它与牡蛎作为药对使用,方称“龙牡”,功效不凡。驰名的如张仲景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据传,上古时期,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之水,是为“河图”,至今位于黄河岸边的孟津县还有龙马负图寺遗址。确实有据可考的是殷商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已有龙的图案,周代的铜器上,龙的形象已趋完整;到了汉代,龙的图案就相当普遍了。清代的国旗图案上是一条飞腾的黄龙,“东方巨龙”自然非中国莫属,“龙的传人”自然也就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了。 TP4ra282sO1zMmBaWqjDoMC9S4OvfIEyq6klN5wzamhl6WqH9sbwt80Gz0PtlV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