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把中医从村里搬到城市

时光,总是按着自己的节奏走着,步履不停,全然不顾周遭的一切。这年,吉林的春来得晚了一些。松花江畔,柳絮随着清风漫舞,柳树正抽出绿枝。韶华就如这脚下的流水,催促着人向前、改变、进取。

带着中医搬家

韩辉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改变的人。1991年中专毕业,她就开始“折腾”考上大专;2002年,她离开吉林大口钦满族镇,来到了龙潭区下江密峰村开诊所。经过十多年的耕耘,她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远近各乡的患者都慕名来找她。

2015年,她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放弃现有的诊所,到吉林市打拼。

从乡村到城市,改变的不光是距离的问题。离开,意味着放弃了信赖自己的患者群体,意味着从零开始积累患者群。提起当初来大城市这事,韩辉说:“我其实没有太多的犹豫,也没有纠结太久。村的人越来越少,患者也在减少,加上我自己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虽然也会有担心和压力,但最后还是果断去了。”

凭着一股闯劲,她现在正努力适应着市区的生活节奏,迎接因为改变而产生的挑战。西医背景的她,以往主要是依靠打针输液等西医方案治疗疾病。后来,跟随她一起“安家”在市区的,还有中医药。

从0到1,闯出一片天

来吉林市,韩辉经过一番努力,在当地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了一间房子,办起了自己的诊所。第一年,人生地不熟,患者非常少。到第二年,她就挺忙了。慢慢地,诊所步入了正轨,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很快,她在家附近看上了一个门市,总共大概200平方米左右,位置比较好,停车位挺多,又很宽敞,就拿下了这个门面。几年后,隔壁的门面对外出售,也是200平方米左右,她一跺脚一咬牙,又到处寻求帮忙,最后买下了隔壁门市,让诊所从200平方米变成了400平方米。

发展中医药

2016年,韩辉两次到北京,参加由中医药适宜技术专委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仁医工程”中医药适宜技术高级培训班。通过持续几年的学习,她依靠贴敷、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利用儿科等中医优势病种,已经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患者群,重新站稳了脚跟。

现在的她,只想把看病这事做好。所以,她的诊所目前不再输液打针了,就靠中医外治技术维持,除了贴敷、针灸,也用一些大专家如王琦教授的膏方。下一步,如果疫情过去,她估计诊所可以步入正轨,再乐观点,兴许可以取得不错的发展。

对闺女的期望

韩辉的闺女现在也跟她走上学习中医这条路。为了让闺女更好地学习,她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找了个专家,让闺女跟师学习,目前已经第二年了。

其实,她知道学医这条路很累,所以一再问闺女,是不是下定了决心想从医。闺女说很喜欢中医,愿意好好学。但因为大学不是学的医学,所以这条路走起来更加艰难。现在她能做的就是多给闺女积累一些患者和临床经验,等退休的时候,把患者和临床经验都留给闺女,让她少走弯路,把五年大学的时间给找回来。

未来她的目标是让闺女把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考下来,带她走上“正轨”,跟她一起干好自家的诊所。

“归根”的家

韩辉的丈夫是朝鲜族,说一口流利的朝鲜族方言,和韩语很像。再加上离朝鲜半岛不远,丈夫多年来一直在韩国打工。后来,子女长大了,高考后也求学在外,丈夫便回到了家乡。由于见识广,又有能力,丈夫担任了村支书一职。

谈起爱人的工作,丈夫心里感觉很踏实,他说:“我爱人治病救人,做的是好事。另外,她用的中医方法,安全绿色,风险小,让大家放心。这十里八乡的,很多人都找她看病。现在,她在城里了,那里人更多,可以给更多人做贡献。”

韩辉偶尔也回来。如果有时间,她就在自家的院里给老人扎针或者贴敷,跟乡邻们唠唠嗑,谈谈村里的变化和城市的生活。

她说,以前一家几口人,散落在不同的城市,感觉到处都有家,又都没家,所以像“四海为家”。现在,丈夫回到了故乡,她自己也在城市里立足了,能常见面。现在,她终于有了一些家的感觉。

眼下,她的生活还在不断变化着,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忙,责任越来越大。不过,不变的是,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她都守着一颗服务百姓的心。从乡村到城市,她将更加有力地运用中医,将更加坚实地服务基层百姓!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生机盎然的松花江畔,韩辉以自己的姿态,实现着“从西医到中医,从基层到城市”的转变。这一段路,仅仅是她的启程,更值得期待的,是她和她的中医诊所美好的未来。 qZTR8MpWITSegqfl1ijm63Cej8iMy0DmzE+YLzmUFvok9fxyw3Giz95yYiojza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