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者,精神调养也。养生之本在于“养神”,“养神”又称“养心”,因心藏神明之故。中医所讲的“心神”就是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道、儒、佛、医诸家都主张养生之本在于“养神”。《黄帝内经》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此意。七情内伤常是病因、病机的重要组分,喜、怒、忧、思、悲、恐、惊难以节制,太过亢害可致病,其临床例证不胜枚举。情绪波动,心态难稳,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愁一愁少白头,乐一乐百年少。”说明乐观的情绪、知足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同义语。可见“养神”既是防病、治病、康复的必需,又是延年、益寿、保健的关键。
沈氏女科的“养神为本”不外乎3个内涵:清静、修德和开朗。
思想上的清静就是要排除私念,专心致志,安静谦和。晋代炼丹家葛洪在专著《抱朴子》中专门告诫人们要除“六害”,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狂妄和妒忌,也就是抛弃俗称的酒、色、财、气、意、欲,以理收心,方能达到思想清静的境界,无所求,无所憾,自乐之。
修德有双重意义:对己应立志贡献,冷静处事,不急不躁,严格律己;待人则要宽厚大度,谦让和善,多看优点,不计其短。应当把心情调整到追求理想、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知足常乐、情善德高的最佳状态,以此应对多变的世态、复杂的人生,将会得益匪浅。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也已经证实:理想、意志、信念能充分调动人体的内在潜力,改善人们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成为生活的主宰和抗病的动力。人们的性格情欲、喜怒哀乐与健康密切相关已为人所共知:急性好胜常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胆石症等的病因,而忧郁孤僻者则易患溃疡病、癌瘤和神经官能症等。
谋求开朗的方法众多,主要有节制、疏泄和转移3法。
节制法: 节制法就是节制情感,平衡心态,其有两个关键,即“遇事制怒”和“宠辱不惊”。怒为首害,宠辱若惊可导致情绪激动,太过伤身。如能做到戒怒冷静和宠辱若一,并作为处世态度,那么节制情感的目的必能达到。
疏泄法: 疏泄法就是疏导和发泄。当抑郁在心、消极苦闷时就要采用疏泄法。比如大哭一场,无拘无束地大喊一番,或者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就能把忧郁和苦闷疏泄出来。但不可采用不理智的疏泄行为,比如吵架、打骂等,这样会适得其反,更加抑郁、更加苦闷。
转移法: 转移法就是分散注意力,调节情绪,用漫步散心、打球做操、唱歌跳舞、养心观鱼、琴棋书画、披林听鸟、旅游观景、适当劳作等多种方法,脱离刺激因素和环境,升华情趣,以取豁达明快、无忧无愁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