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讲
举痛论

内容提要

本讲主要阐发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分述疼痛的类型,以及通过望诊、问诊、切诊对于疼痛进行诊断。最后,特别强调气在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一篇主要讨论疼痛,所以叫《举痛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疼痛的病因。其二,气机失调的病因和病机。其三,关于问诊、望诊和按诊方面的知识。主要是这三方面的内容。关于痛的问题,痛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症状,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我们在农村调查研究,常见病有三个字,一个虫,一个喘,还有一个就是痛。所以,痛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我们祖国医学没有专门的止痛药,但是有好多药都可以止痛。平时用的,像理气活血、消瘀通经、温中散寒、攻下、泻火、养血等药,都可以止痛。这些止痛药,主要是针对病机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痛的病机。

一、痛的病因和病机

这一篇首先介绍痛的病因和病机,内容以五脏的卒痛为主,即五脏突然疼痛。当然,这些疼痛机理,也适用于一些肢体方面的痛。下面我们先看看原文。

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这几句话说明:善于谈论自然界现象的,一定要应验于人。这说明《内经》的作者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不主张讲空话。讲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及一些道理,主要是为了应用。“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将过去的为今所用。善言人的,一定要合于自己。“如此,则道不惑”,此处的“道”就是规律、道理,可以不迷惑。“要数极”,主要是讲医学方面的道理就可以很清楚了。

下面,主要讲到黄帝提出的一些问题:“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黄帝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能问得清楚、看得见、摸得着的。岐伯说,你要问什么问题?“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此处的“卒”,不是“丢卒保车”的“卒”,音读促,意为突然发生的。“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几句话介绍了痛的主要机理。这里提到经脉或者血少,或者是气不通。“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这两句话也是《内经》中的互文。也就是说,客于脉外,则血少、气也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血也不通。这是两个主要的机理。就是说,血气的少,或者血气的不通,都可以引起疼痛。而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寒气。这里提到痛的主要纲领,无论疼痛发生在什么部位,无论疼痛发生于什么毛病,它的主要机理基本上是如此。

二、疼痛的表现

下面具体讲内容。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夹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首先黄帝提到各种各样的痛法。“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跳动的)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里面有肿块的),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就是可以休克昏过去)有少间复生者(有的人慢慢地醒过来了),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怎么来鉴别、诊断这些疼痛呢?它们的机理是什么呢?

下面,是这些问题的回答。“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是一种情况,首先提出寒气。古人认为痛与寒邪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寒会引起疼痛?寒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特别是寒的概念,我们在《中医基础学》里面已经谈过了,这里再复习一下。这里所讲的寒是一个病因概念,是外邪的概念。但还不仅仅如此,因为这个病因不仅仅是致病因素的概念,不仅仅是寒冷这一个单纯的物理因素的概念。这个因是辨证求因的因。也就是说,病因作用于人体以后,人体产生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果这些症状符合寒的特性,我们就以病因为寒。这里面包含了辨证的意义。这些症状是由病机产生的,寒的意义包含了病因、病机和辨证等综合的因素。

那么寒引发的证候特性有哪些呢?我们复习一下,从病因概念来讲,寒包含了寒冷,还有寒冷条件下的一切致病因素,都包含在此。所以寒的范围很广,包含了由寒所引起的,包含了冬季或者是寒冷条件下的一些多发病和流行病,也包含了非寒非冬条件下,但是出现的症状符合寒性特点的一些病症。它的特性是哪些?第一是冷,发于冬季,或者受寒,或者恶寒(怕冷),或者是体温低,或者是手足冷。这是第一个特点,很冷。第二个特点是收缩。《内经》上讲寒性收引,无汗,表皮发冷;肌肉收缩,则颤抖,人发抖;内脏收缩,比如胃收缩,会泛吐清水;肠道收缩,会肠鸣腹痛、腹泻。这是第二个特点,寒的性质是收缩的。第三个特点是凝滞。比如血行不利,这是寒性的症状。还有,像水液的停滞,水肿,很多是属于寒性的。这是第三个特点。第四个特点是清澈。《内经》里病机十九条讲“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如果吐出来的是清水,这个是属于寒性的。咳稀痰、流清涕、小便清长,这些都属于寒。第五个,白色。面色苍白,唇角苍白,指甲苍白,舌苔白,吐出来的痰是白的,都是属于寒的。第六个,衰降。如果身体里面阳气不足,功能衰退,这也是寒性的症状。恶寒,脉迟,吃东西不消化(完谷不化),功能衰退,阳气不足,都属于寒性。第七个是化热。寒还有一个特性,是化热。因为寒要闭,收敛以后,热气不能发散,所以就会发热。当然,六气都可以发热,寒的化热比较突出。以上七条都是寒的特性,凡是一些证候符合这些特性的,都是受了寒。所以,它既是病因概念,又是病机概念,又是辨证概念。其中的收缩、凝滞、化热,与痛的关系更为密切。

了解寒的特性以后,再来看下面。“寒气客于脉外”是脉寒,脉寒以后就收缩,因为寒有收缩的特性,血管要收缩。收缩以后,有的地方“脉绌急”可以牵引小络。这是第一个病机:脉管收缩以后,局部的血就少了,“引小络”从而引起疼痛。这个病机对于内脏疼痛尤为重要。小血管的收缩、局部出血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疼痛,这个机理在内脏疼痛中是主要的。如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收缩以后局部供血不足,心肌缺氧、缺血、营养不够而引起疼痛。这是一个情况。

“炅”指热。“得炅则痛立止”是指血管收缩后,有些疼痛可以用热敷缓解。举个例子:雷诺病,手指发白,局部冷、麻、刺痛,主要是血管末梢收缩,这时候,如果按摩一下手指,或者浸入热水泡一泡,或者甩甩手,它的发展可以停止。所以“得炅则痛立止”,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意为反反复复地受寒,引起持续的疼痛,或者疼痛反复发作。后文的“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这又是另一种情况了。这种情况是:脉满空大,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这就是刚才讲的,寒的特性中的寒化热,是邪正相搏的结果,出现脉满充血(血管充血),这种热会出现炎症性的疼痛。比如生了疮痈,上面红肿热痛,局部“脉满”,是充血的。这种痛是不可按的,按下去更痛了。这又是一种情况,也可以引起疼痛,与上面的情况不同。

下面又是一种情况。“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其中,“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指腹腔里面,或血管,或肠黏膜。这种情况以致血气凝滞而不散,细小的络脉拘急牵引,所以疼痛。这种情况是由于血气不得散所以疼痛。对于这种情况,有时候揉一揉就好了。比如腹部的疼痛,揉一揉,血气散而镇痛。因而后文说:“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下一句:“寒气客于夹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后面被骨头挡住了,前面摸不到深处,因而“按之无益”。这是一种情况。

下一种疼痛为:“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这种情况可见于腹腔的疼痛,能摸到跳动,动脉的搏动,有可能是腹主动脉的跳动。这种病可能是腹主动脉上长了瘤子,腹主动脉瘤;也可能是腹腔痛的地方有个肿块,而这肿块靠在腹主动脉上面,摸上去跟着腹主动脉跳动,也可以“喘动应手”;也可能是胃肠道或者腹腔的一些疼痛;如果这个人比较消瘦,也可以摸到脉的跳动。岐伯在此提出的病机是脉不通,气血也不通。

另一种疼痛:“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一段讲什么?讲到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有很多内脏的腧穴在这里面。比如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都在这里面。这里所讲的“其俞注于心”,可以是心,也可以扩大一些,包括了胸腹腔的其他脏腑。有时候这些脏腑的疼痛可以反映到背俞穴上面来。按压背俞穴,可能有相应的疼痛。我们在这些腧穴压痛点上,按摩、揉,或者艾灸,往往可以止痛。这里所讲的“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就是这个情况。岐伯讲的“其俞注于心”,当然可以认为是指心痛。脉泣以后,就是血虚,血液不流通,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出现心绞痛。很多心绞痛的发作,是因为受了寒。心绞痛可以放射到肺部,引起肺部相应部位的疼痛,这也是一种情况。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这种情况,可能像肝气的痛,以及一些疝气的痛。疝气的痛,常常源于寒,要用温性的药物。这也是一种情况。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厥气”指寒气,“阴股”指大腿内侧,该句意为寒气侵入大腿内侧。“寒气上及少腹”,指寒气有时会引起胁肋和少腹牵引作痛。“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说明有的时候腹部疼痛可牵引大腿内侧。若疼痛日久不愈,可能发展为小肠气积,这也可能是疝气。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这又是一种情况。“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是说有些疼痛由于肿块,如肿瘤引起的,因为“血气稽留不得行”而疼痛。

从这几条来看,《素问·举痛论》提出了疼痛的病机。一种是血管收缩,血少;一种属于血管扩张,充血;一种属于气血不行,血瘀。这三者相互联系。比如疮痈出现时,气血肯定是壅堵的,气机肯定是不通的。所以我们在治疗一些疮痈热结时,一方面要用清热解毒药,另一方面也要加些活血药。比如,仙方活命饮,有消炎的作用,其中也有当归、赤芍等活血药。不通了以后,有的地方可以有血瘀,有的地方可以血少。这三者互相都有关联的。这些是疼痛主要的病机。

仙方活命饮组成:白芷3g,贝母6g,防风6g,赤芍药6g,当归尾6g,甘草节6g,皂角刺6g,穿山甲6g,天花粉6g,乳香6g,没药6g,金银花9g,陈皮9g。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坚,活血止痛。

上面讲了疼痛发生的病因病机,接着讲疼痛发生的部位。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举痛论》提出了疼痛发生的几个地方。其一,发生在经络。前文提及,寒邪客于脉外,牵引小络疼痛,又如寒邪侵袭夹脊之脉、冲脉、背俞之脉、厥阴之脉,这些都属于经络。经络里面包含血管、神经,也包含其他一些东西。这是病变发生的部位,发生在经络。其二,发生在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指胸腹腔里面的一些筋膜之间。其三,发生在脏。《举痛论》提道:“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有些疼痛可以导致昏厥、休克。这种内脏突然地疼痛,有可能是急腹症、内脏大出血等。我们现在知道,有些急腹症,像急性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或内脏穿孔,这种疾病的确可能痛死人,有的时候经过抢救能够复苏,这类疼痛病位在脏。

下面是六腑的疼痛。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有些疼痛兼见呕吐的症状,这个症状是很重要的。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阑尾炎、腹膜炎,会呕吐。其他伴有疼痛的疾病,也可以发生呕吐,像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出现反复性呕吐。有些软组织创伤后的腹痛,也会伴随呕吐。肺炎、肺痈肿,也可引起呕吐。呕吐发生在痛的阶段,要引起注意,要看疼痛发生的部位和伴随的症状。这是痛和呕。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有的疼痛,也可以伴随腹泻。伴腹泻的疼痛病位主要在小肠和大肠,有寒性的,也有热性的,这个要辨证。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这种是痛而大便秘结。这种情况也要注意,急性的腹痛(急腹症),如肠梗阻会大便秘结,肠扭转也可以引起便秘。其他一些内脏的疼痛,也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肠道运动减慢,引起便秘,比如胆结石、肾结石。这些实证居多,会出现疼痛,需要辨别诊断。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几点:第一点,疼痛发作的情况。有的疼痛马上就可以停止,有的疼痛是持久的,疼痛发作的情况是鉴别的一个点。第二,是否喜暖。有的疼痛是得热(如热敷)以后,痛能缓解。所以喜寒、喜暖也能帮助我们诊断,喜暖是寒性的,喜凉是热性的。第三,按之痛止。按后,有的加深,有的无益,有的摸不到,岐伯提出了这几种。按之痛止的,属于虚证;血气不得散的,把它散开就好了;按之不解的,一般在深部。第四,要注意“相引而痛”。《内经》所谓的“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有的是血管的牵引痛,也有的是肌肉、经络的牵拉痛,或者有一些粘连、疤痕也可以因牵拉引起疼痛。此外,还有一些可能是放射痛,病变在这个部位,可以放射到另一个部位,即岐伯讲的“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这一方面,西医学也有所补充,如痛于心,可以相引(放射)到肺。这就是“相引而痛”。第五,摸上去“喘动应手”,或者摸上去有肿块,可以用按诊帮助我们诊断。第六,是昏厥。有些痛是可以导致昏厥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考虑,是不是有内脏穿孔,或者是急腹症,或者是心肌梗死这类疾病。第七,注意一些兼见的症状,特别是一些胃肠道兼见的症状。所有这七条,都是帮助我们来认识和诊断的。

痛的确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要解决疼痛,不仅仅在于止痛。因为痛不仅是一个内在的病机反应,还是一个机体的防御功能,给患者发出一个“此处有危险”的报警信号。如果盲目使用止痛药,可以止痛,但另一方面,反而可能贻误病机。所以,止痛药是不能滥用的。我们祖国医学有些止痛方法是针对病机来解决疼痛的,既可以止痛,又可以解病。在这一方面是比较好的。

三、诊断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前面所讲的痛,主要是患者的主述,主观的感觉,言而可知的。现在讲“视而可见”的,就是医生看,望诊。岐伯认为“五脏六腑固尽有部”,即五脏六腑在脸的表面各有分布,分布的位置《灵枢》中也有讲,讲到面部哪个地方是肺,哪个地方是心。这内容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杂志上曾有一个报道,在眉毛上部、中间,阙上这个穴位,将巴豆、朱砂做成膏,贴在阙上,起泡后挑开,涂一些龙胆紫,该法可以消除白喉的假膜,降温,使病情迅速好转。因为肺部在两个眉毛的上面,肺主咽喉,说明这里面有些道理。所以“五脏六腑固尽有部”,某些部位与内脏有着密切的、特殊的联系,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举痛论》这一段主要讲五色:“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这个论述的确是通过许许多多病例总结而来的。虽然不尽如此,但是可以说已经基本讲出了纲领。我们在《中医基础学》中已经讲过,再复习一下。比如黄为热,黄疸为湿热(眼白发黄),舌苔变黄是已经化热了,咳痰是黄色的说明有内热,小便黄也说明内热,带下黄为湿热。这可以指导我们用药。赤就更明显了,赤为热,脸发红,嘴唇红,牙龈红,舌苔舌质红,小便红,都说明热。皮肤上局部的病变,如疮疡,红则为热,否则不为热。白为寒。如果面色苍白,可能是贫血,阳气不足。还有外感风寒,也可以面色苍白。阳气暴脱,也是寒,要用参附汤、四逆汤,所以这也是寒性的。休克、里寒腹痛,也会面色苍白。青黑为痛,主要是指瘀血。瘀血往往引起疼痛。最显著的是外伤,受伤后有青黑和疼痛。比如心肌梗死,血行不利则会痛。这段对于我们诊断望色,有纲领性的意义。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此处的脉主要指经脉。“坚而血及陷下者”,“坚”是坚实,是邪盛;“陷”是陷下,是不足。这里出现两个相反的情况,一个是比较坚硬,里面是充盈的;一个是凹下的,摸上去是软的。这方法我们可以应用到好多方面。比如局部疼痛,可以用摸法。摸上去软绵绵的,属于虚证,硬的属于实证。充血而大的、硬的属于实证;凹陷的属于虚证。以上主要讲痛和望诊。

四、百病生于气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下面介绍气,“百病皆生于气也”。这一段讲气,也是比较有名的一段。对于气的问题,中医里面讲得最多,几乎无处不在。必须要搞清楚气这个概念。《中医基础学》中学过气了,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古代的唯物主义者用气来解释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都是用气来解释的。因为在古代的条件下,有许多道理的确是讲不清楚的,那么就用气来解释。虽然比较笼统,但在古代的条件之下,它还是属于唯物主义的。比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雨都是在讲气;阴气、阳气,水气、火气,也都是讲气的。

在人身上,也都是气。《中医基础学》里面讲的宗气、卫气、营气、元气、精气、五脏之气、经脉之气、饮食之气、正气、邪气,都是气。那么,气到底是什么?气是不断运动着的一些精微物质,是物质的概念。它充斥于人体之中,分布到人体每一个角落。它是不断运动、不断运行的。它转化为各个组织器官的能量,而体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活动。所以,认为气就是功能,这是不全面的。气本身是物质概念,是物质产生的能量体现出来的功能。全身充满着气。气是不断运动的,转化为各个组织器官的能量,体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活动。所以,气有各种各样的名称。

气的反常情况就是病理。气的病理不外乎这几种,比如气虚、气脱等,这都属于气的病理,都是病机,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我们讲,百病生于气,一切的症状反映了气的病理变化。

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气的病理变化呢?一切对身体有影响的、致病的,都可以引起。我们这里提出了九种,可归为三类:情志变化、劳伤、寒热。这些病因可以引起人的一系列的变化,产生气的病理,出现许许多多的症状。比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这些都是综合性病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证候概念。虽然只用一个“气”字,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但这一个字,也的确是许许多多病例的总结,所以是很宝贵的。《内经》中的解释,有的是很好的,也有一些属于古人的想象,所以我们也要分析。

上面讲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下面就是解释了。“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这是解释气逆,怒可以使肝气上逆。《灵枢·五变》中讲“怒则气上逆”,发怒可以使气上逆,和这段意思一样。大怒以后,情绪不节,血涌到上面来,怒可以使气血往上,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大怒以后,面色发红,眼睛发红,口渴,甚至耳鸣,也可能呕血。发怒过极,也可能导致脑出血。这些都是往上的。肝气犯胃可以呕吐,可以呛噎,可以嗳气,甚至可以呕血,这是肝气犯胃。那么肝气犯肺,则可以喘、咳、声音发哑。肝气犯脾,也可以往下,如飧泄、泄泻。总的来讲,气血是往上的。所以总结为一句“怒则气上”。

“喜则气和自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喜让人精神舒畅,轻松愉快,至少不紧张,这对于人是有好处的,是正常现象,是和缓的。

下一句是对“悲则气消”的解释。“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这主要是形容一个人悲伤过度,哭泣过久以后出现肺部胀满、吸气很短的现象。特别是小孩子哭过以后,肺部胀满、吸气短促这种情况。下面的解释,则是一种想象:因为肺布叶举了,所以上焦不通(上焦出气,荣卫之气是通过上焦来布输的)。既然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得散布全身,就会郁气在中。气化热以后会消耗气,所以气消耗了。这个解释是一种想象,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悲伤以后,人比较憔悴,很委顿,很消沉,这是“消”的一种表现。

下面是“恐则气下”的解释。“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恐则精却”,却就是退。恐则气下,恐是往下的,精往里面退却。受到恐吓后,精气内收,所以手足发冷、脸色苍白、目不敢视、耳不敢闻,甚至大小便失禁,这都是精却的表现,都是往下的。上面讲的“闭”“还”“胀”,主要是说明气下的问题。这是用想象来解释的: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衰退就会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

下两句分别解释寒、热对气的影响。“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有收缩的特性,毛窍收缩以后,营卫不能顾护,所以寒使腠理闭,可以导致高热,这是容易理解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炅”是高热。大暑天,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这种情况下气就泄了。这时节容易中暑,中暑以后,大量出汗,人没有力气,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甚至会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甚至可以厥,或者昏倒,这就是气泄。对于这类情况的气泄,我们要补气。所以,中暑用白虎人参汤;碰到厥的话,可以用独参汤、白虎加人参汤。这也容易理解。

下一句解释“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要区别一下惊与恐,其病机有所不同。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里面有什么不同?一方面,惊与恐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惊比较厉害,恐的程度差一些。另一方面,惊是突然发生的,意外的事件,外来的因素为主;而恐是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听到人家讲过的,或者看到过某件可怕的事情,所以一直心里惴惴不安,这个主观的成分比较多。惊是突然来的,意外的,所以惊了以后心无所依,心无所依靠,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所以气乱了。有些人突然受到惊吓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特别是精神病。对于小孩子,这个情况很明显。有时候,小孩子突然摔跤,或者被吓了一下,然后发高烧,说明里面的气机乱了,所以发高烧。这是惊则气乱。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劳”指过度劳倦、疲劳,又是喘又是汗出。里面喘,外面出汗,消耗很多气,所以劳要气耗。重体力劳动者要多吃一点,特别是夏天容易出汗,再加上“炅则腠理开”,又气泄,又气耗。所以,强劳动力或者在高温车间的工作者,要给他们吃营养菜。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容易理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考时,思想集中,有的人精神、思想解不开,这种情况可以造成气结。这种情况我们常常可以碰到。所以《内经》特别提出,精神因素与人的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对精神因素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看看《中医内科学》,病因中常常提到七情、情志这些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的情绪变化的确在有的时候可以成为发病的因素。

情绪可以促使病情的恶化,也可以使病情好转,精神因素与健康关系密切。比如,对于一些癌症患者,常常要瞒着他。医务人员生了癌症,可能死得快一些,因为大家都懂得这病的厉害。所以,精神因素与病机的变化可以有很重要的联系。我们知道从西医学来讲,消极的、负性的精神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功能混乱,在有些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对于功能性的病变,我们可以理解,但有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病情与精神因素就密切相关了。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患者,自述有很多病,全身都是病,最后要哭了,的确,他是存在这些痛苦的,但却没有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的病,也可以受情绪影响而发病。比如消化性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还有,冠心病与精神因素长期的刺激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负性的、消极的精神因素是可以起不良作用的。相反,积极的、良性的精神状态,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得到改善,而使原来不好的情况得到减轻。所以,要这样理解精神因素对病的气的影响。我们医生要重视这个问题。生病的是人,是一个患者,我们不但要治病,也要治人。要做思想工作,要尽可能地想办法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增加患者抗病的信心,这样可以帮助他好转,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对他有不良影响的精神因素。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一个重要工作。 kp5HaGDveMzT7FtaA/hhgXDNQX9F5lUA/fEEz5yMwo/FP0ZHg/P5VUBDTZoOl1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