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讲
灵兰秘典论

内容提要

本讲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黄帝与岐伯针对十二官脏腑相使贵贱的讨论为切入点,具体讲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特点、功能以及相互的关系,以及脏腑功能正常与否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病理变化的重要作用。

下面讲一讲《素问·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肖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讲藏象的最原始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长,很短。它主要介绍了两个内容:一个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一个是内脏的生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地方我提出几点要注意的:第一点,我们中医讲的生理不能用西医学的生理来衡量,来比较,因为毕竟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可能像现代生理学那样讲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有的地方比较笼统,这要给大家说清楚的。第二点,西医学脏器的内容与中医学内脏的内容含义是不相同的,这个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同样的“心”,概念是不相同的。这一点特别要提出来。虽然大家知道,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中医讲的五脏,里边包含了西医学一些内脏的内容。但是它们的概念不相同,含义也不同,希望同学们不要轻易画等号。如果轻易画了等号,就会限制我们对中医的理解,限制祖国医学今后的发展,充其量只是到西医学为止。比如,中医某个概念等于西医的某个概念,那就不能超出西医的范围了。我们看现在的经络,最近有开针灸的会议,但在几年以前刚开始时,很多人认为经络就是神经,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不是一个两个。如果我们当时就把经络当作神经的话,那么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设想了。现在的设想是从各个方面来理解经络,有的从酶的方面,有的从信息传递方面,有的从生物电方面,也有的从神经的角度,也有的从脊髓的角度。从各种各样的方面来探讨,设想很多,设想多了以后大家就可以集思广益来解决这个千古之谜。

中医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千古之谜,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画等号。

有人认为不可以把五脏比喻成什么官,不可以如此,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做比喻有什么不可以?毛主席常常做比喻,钟馗打鬼也可以做比喻,所以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通过这些比喻来看它到底讲的是什么东西,要说清楚什么问题,主要是这个。那么事实上,诸如什么官,我们现在也在用。五官科,就用五官;器官,也是一个官。所以,不要认为中医所论的君、宰相、将军等,讲得很通俗,因而看不上眼;另一点也要提出来,有些用官字来比喻内脏的功能,简易,容易懂,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它的含义笼统。中医五脏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范围非常广,绝不可能是一个官职所能概括的。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通过比喻来理解它要讲的是什么;另一方面也必须联系到其他的文章。对于所讲不足之处,要充实它的内容,补充其中没有讲到的地方。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得更深一些。还必须指出,《内经》讲的毕竟是官职,所以有些功能,免不了需要些推理。我不准备每一个脏腑都仔仔细细地讲,主要选几个重要的来讲一讲。

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是什么?是最高领导。神明是什么?它的意思比较多,在《内经》里主要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复杂变化的主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另一种意义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明主要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内经》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神明的作用来体现君主的地位。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它。第一点,“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这是《灵枢·邪客》篇中提出的:“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在心里面。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认识到人体复杂微妙的一些生理、病理的变化,是由一个总的主宰在那里统一领导的,下面的五脏六腑、器官组织、全身的各个部分,都是在这样一个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以此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就是后面所讲的“故主明则下安”,好像一个政体,一个国家一样,主明则下安。如果领导失职,总指挥失灵,那么全身的五脏六腑,下面的这些组织将闭塞而不通,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失调了,失常了,产生了种种病变。这就是“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是古人对于身体里面最高指挥的认识。古人认为这个最高指挥是心,并把它描述为心的功能。尽管我们现在认为这些是大脑的功能,可古人看到的是心,这说明,心包含了大脑的功能。此外,古人还认识到这样最高领导的重要性,所以它是君主之脏。这是第一个。

第二,神明的另一个意思是精神和思维。我们再看中医原著:“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认识事物、处理事物这样的思考过程,都是心所主,思维意识归属于心。《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神明之乱”是指精神失常,也说明精神是心的神明的一个方面。关于心藏神,《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这就与情志相关。思维活动、精神情志等,这些都属于心。《内经》把心和神明摆在君主之官的位置,体现古人认识到精神、情志、思维与人的整个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这一问题,在中医方面是比较突出的。中医对精神活动是非常重视的,认为精神活动关系到人的全身功能。

《灵枢·本脏》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意、志都是属于心的。“御精神”指驾驭精神、调节精神。魂魄也是属于精神、感觉、神经活动之类的。“适寒热”是指对外面寒热的调节适应。“和喜怒者也”是指对于情志的调节。这都是在讲这方面的调节功能。后文提道“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强调了志、意对全身的主导作用,它与全身的调节都是有关系的。这就是心的神明作用。神明的作用表现在这个方面。心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处于君主的地位,所以古代人认为心不能伤,伤了以后就要死。

《灵枢·厥病》中讲:“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真心痛一旦发作,很快就会死,不会超过24小时。“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形容死得很快,不一定就是这个时间。还有,如果针刺,刺中心脏的话,一个循环下来就要死。所以,心在身体中处于主要的地位,心不能受邪。但是在临床上我们是能碰到心受邪,但是没有死的。心是受损的,怎么解释?《内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入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很坚固,很厚。“邪弗能容也”,指邪不能容纳,不能留的。“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是说如果邪留在心脏,要伤心,心伤就要死了。所以没有死,是因为邪主要不是在心,而是在心的包络。后世有这样的话,就是从这段得来的。心包络,代心受过。温病学说中可看到热入心包。实际上,热入心包的时候人就出现神昏谵语、热度很高、昏迷等症状,我们叫它热入心包。这是神明乱了,心伤了,而心伤要死的,心包络代心受过,所以邪是在心包络的。叶天士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从此处而来的。当然,心包是心的外围,邪如果已经到了心包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到心脏,也说明了病的严重性。

第三要讲的是“心主血脉”。这与神明、君主,也是分不开的。“心主血脉”,说的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心,全身五脏六腑的精气、血液都是靠心的供应,所以心跳一旦停止就意味着人的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心是君主的地位,心在人体里的重要性。血脉与神明相连,血脉如果不到,那么神明也不可能正常。《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血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血液运行正常,才能起到心的神明作用,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心主血脉,与心是君主之官,也应该联系起来。以上几点说明了“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我们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二、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下面看一看“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君主下面的最高的一位领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治节就是帮助心来治理一切,治理一身的活动的。肺对心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肺主气,主要体现在气与血的关系(心主血脉),还有五脏都有的精神活动。五脏里面都藏着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些是五神脏。五神脏结合起来,共同帮助心的神明活动。神脏的意思下面再讲,这里先讲肺主气。

肺主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呼吸,另一个是主宰一身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胸部这个地方叫气海,因为肺里面包含了气。人通过呼吸来维持生命,肺主呼吸,天气通于肺。心跳停止要死,呼吸停止也意味着死亡。从这一点来讲,肺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呼吸之气与血脉不可分割,人身体里面有真气,这是最主要的。

这个真气从哪里来?一方面是谷气,从水谷之气而来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天气。所以真气受于天,与谷气合并而充养到全身。这就是真气。真气是人全身生命的物质基础。血中不能无气,人不呼吸也死,所以人要有吸有呼。有吸有呼才是一个有神的、有生命的人。所以,要肺朝百脉,心主血脉。朝是什么?好像上朝一样,宰相听取汇报、布置任务,这样的职能。百脉都要通过肺,然后肺输精布于皮毛,然后毛脉合精,通过肺主气与脉的结合,变成真气充养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相傅之官治节的体现,所以呼吸非常重要。

另外,古代练气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古代就有气功,气功主要是调节和守意。守意着重在心,调节着重在呼吸,呼吸要调匀。明·章潢在《图书编》中指出:“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以吐纳也。”肺位于诸脏的上面,而诸脏的气,全身的气,由之吐纳。全身的器官、脏腑都要吐纳。吐纳,在肺进行,为气得所养。怎么样来得到所养?以鼻息来调匀。全身呼吸怎么样吐纳得养?主要是以呼吸调理,所以叫调呼吸。现在研究练功的过程发现,练功时人身体里面的整个代谢就在发生变化,血液里面血氧含量增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可以使血压上升,也可以使它下降。有个教授讲过,意守丹田可以使血压下降,还做了一个报告的。此外,对肠胃的蠕动,都可以产生影响。这说明,对于调呼吸,虽然我们现在不太研究这个学问,但不是说我们古代没有。通过呼吸来调整内脏,这也说明了肺(相傅之官)对于心的辅助作用。

气功这个问题有待以后再好好研究,此处不深入下去了。这是关于呼吸对于人体的影响,调息对于人体的影响。

下面讲肺主一身之气。这一身之气不仅仅是呼吸,也包括了营气、卫气,特别是卫气的输布。经是血脉,肺是十二经脉之首,起于中焦。十二经脉从中焦开始,营卫之气通过肺,敷布到全身。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其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肺将营卫之气输布到全身每一个角落,使全身的组织发挥生理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肺帮助心完成治节的作用,显示出相傅的地位。

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上节课讲了肺,接下来简介一下肝。“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为什么叫它将军之官?可能是从这方面考虑的,我们认为:肝是一个刚脏,肺是娇脏;肝病容易怒,怒而发脾气,大怒容易伤肝,抑郁(肝气郁结)可以致病;肝喜欢疏泄,喜条达;肝阳容易亢盛。从这几方面来考虑的话,肝的性质很像将军,谋虑是从将军推理出来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肝藏血,肝调血。《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里说明肝有调血的作用。人睡的时候有大量的血藏于肝,而活动的时候血被分送到各个部分,这是肝的调血作用。如果人大怒以后,怒为肝之志,使调血的功能受到损害,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病变。比如大怒以后,血可以上逆,到不应该来的地方,出现吐血、衄血、咯血;血上冲到头面,可以脸部发红、头胀、头痛、眼睛发红、耳鸣,头面血多了以后就失眠。这种情况说明,它们与怒有密切的关系。肝的调血作用,与肝的志意、肝的情志有密切关系。肝气郁结以后,血就郁结,气郁结以后血也止了。这些说明肝与大怒有关,也就与将军之官联系起来了。

还有一个就是肝主筋的问题。将军是坚强有力的。“肝主筋”就是主人的力。“肝者,罢极之本”,说明肝病、肝虚以后,筋不能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肝气衰,筋不能动”,行动就没有力了。肝有了病,肝气衰了以后就没有力了。“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都是属于肝主筋的作用。“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所以没有力可以考虑到肝,肝病就没有力。肝如果受邪,肝风动的时候,会出现抽筋、痉挛、角弓反张这些症状。由于筋表现在人的强与不强,所以古人把它与将军相联系。

四、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不准备多讲,它主要是“五味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所以脾肯定有消化功能。我认为这个地方文字上可能有些错简。《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中的“脾、胃、大肠、小肠”,我认为这里也可能有错简,有可能是:“脾,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不是这样更好?应该是这样,原文可能是错简。

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下面由于时间的关系,谈一谈《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的问题,三焦是主要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决渎之官。三焦有形无形?历代对于三焦的问题有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有形无形。有人认为打开脏腑看不到三焦,所以它是无形的。有的说它既然是一腑,不可能没有形,一定有形。所以会有有形无形之争。在西医学来看,三焦可能指淋巴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或者泌尿系统等。

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这里先解决一下胆的问题。《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什么叫中正之官?中正是秦汉时代的一个官名,主管民间的诉讼,判断是非曲直,是司法官员。因为中正之官,又决断出焉,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个问题怎么来理解?胆在《内经》里面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胆。《内经》认为胆里面藏精汁,所以它也关系到消化道。《灵枢·四时气》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这个方面来看,《内经》的胆就是西医学的胆,它与胃、消化密切相关。胃逆以后,胆汁也可以逆上来、呕出来,这是一种理解。

第二种理解就是这里所讲的胆主决断,是中正之官,这里主要指勇气和胆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善恐,如人将捕之。”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前面一节讲呕胆汁,呕宿汁是呕得很厉害以后才出来的胆汁。后面讲到人的精神症状,很害怕,心中跳动,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样。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是不是古代人看到这样一些病例,把两者联系起来了。因为前面是胆的病,所以认为后面也是胆的病。既然胆的病是怕的,那么从病理反过来理解生理的话,生理应该胆是不怕的,应该是有勇气、胆量大的,所以把勇气与胆联系起来。这样流传到民间,就认为胆与胆量的大小有关,而后一直沿用到现在。我们现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用的。比如,有些人痰火上扰,胃中不和,而晚上睡不好,对此,我们用什么方?温胆汤。温胆汤里边的成分是什么?就是调理胃的药。为什么叫温胆汤?是因为患者睡觉的时候觉得心惊肉跳的,睡不好。医生认为这属于胆寒,所以叫温胆汤。实际上它不是温胆,还是用调理胃、和胃、降胃、清胃火、清痰火这类的药物。

七、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这样,“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既然胆是主决断的,那么决断的事情当然要问胆,应该这样来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我们现在讲的胆小或胆大,与医学上的胆没有什么关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胆囊是可以拿掉的,拿掉了胆囊以后这个人的胆子不会变小,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这一点是错的。但是另一方面,“十一脏取决于胆”这句话有没有意义?有意义。不一定是胆,是勇气,十一脏取决于勇气,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素问·经脉别论》上有这么两句话:“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受邪以后,不一定都生病,有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人是勇者,勇者不怕受邪。“勇者气行则已”,有的时候由于勇气和意志,正气行了以后,“病则已”,“已”就是“了了”,不生病了。“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著”意为留下。这一点讲得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减轻、治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中医是非常重视的。从这一点来讲“十一脏取决于胆”,可以理解为“十一脏取决于勇气”,这是很有道理的。 6402Zbobpsl+PfwrQYseAx3MjPuOwlkXaQ3sF0u01qQeRqc6p/S5tLJ/QjScdh0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