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四畔诊法

第一节 四畔辨病

中医学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抓住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静止因素,而后从根本上指导临床施治。而中医外科学强调辨病,如《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中说:“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辨证)。《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发,是疔等证(辨病)。”早在《灵枢·痈疽》就列举了人体不同部位的17种痈疽疾病,对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做了扼要的阐述,并对痈疽进行了鉴别。所谓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也有一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与之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例如均为疔疮,但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因此,中医外科学的辨证特点:首先,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其次,是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尤以局部辨证为主。最后,在局部辨证中,辨病灶和辨病灶四畔相结合。这三者紧密结合才能对疾病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如臁疮是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溃疡,最常见的引发臁疮难愈的原因是存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尚需诊察患者是否还存在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炎、代谢性疾病等其他可能引发伤口不愈合的疾病。而辨臁疮局部时不仅需注意溃疡的大小、形态、色泽等,还要注意溃疡四畔的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流痰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阴阳辨证来辨属阴证。但结合全身症状来辨,疾病后期,如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属气血两亏;如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属阴虚火旺。所以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详询病史

主要是从本次发病的原因或诱因开始,细致而有重点地询问发病的过程、疾病的变化,从中抓住可以决定或提示诊断的关键线索,为辨病提供依据。对过去的病史(包括个人生活史)、做过的诊断、治疗的经过和效果,亦应加以询问,以资参考。例如:有足癣的患者,突然出现下肢红肿,多数为丹毒。

二、全面体检

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对每位患者均进行全面体检,既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又可以全面搜集临床体征,以提供分析、判断的资料,避免漏诊或误诊,从而达到准确辨病的目的。如对乳房肿块的患者,细致诊察全身和乳房局部情况及区域浅表淋巴结的变化,有助于乳癖和乳岩的鉴别。

三、注重局部和四畔

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不同的疾病局部表现各异,同一种疾病不同阶段也表现不一,因此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而四畔理论尤其重视局部特征,对于病变周围区域的描述更加详尽具体,对确定是否属于外科病、是哪种疾病、处于哪一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详查局部又可积累外科临床经验、验证疗效。

四、辅助检查

新技术是四诊的发展和延伸,并可提供疾病微观状态不同侧面的真实情况,因此合理选用新技术来辅助检查对辨病和辨证是必要的。当然有些新技术的特点是有创伤性、价格昂贵,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等,因此临床选用时必须了解新技术的原理、目的、适应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五、综合分析

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只有在这三方面刻意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第二节 四畔辨证

四畔辨证是指围绕病灶四畔的特征进行中医证候辨识的的诊断方法。宋·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谓:“疮疡用围药,如肿痛热渴,症属纯阳……若似肿非肿,似痛非痛,似溃不溃,属半阴半阳……若微肿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坚硬不溃,症属纯阴。”元·齐德之《外科精义》也非常重视在痈疽、疮瘤、疔疮、阴疮等疾病中的四畔辨证和治疗。

近现代医家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也隐含了大量四畔辨证的观念。张广利应用箍围疗法治疗脱疽,并认为脱疽初期,患肢发凉怕冷、酸胀麻木、足部皮色紫绀、汗毛脱落等,治宜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方选回阳玉龙膏,药为细末,麻油调敷患处;脱疽中期,患肢局部红肿,热痛较重,遇热痛甚,遇凉痛缓,治宜清热养阴、散瘀止痛,方选如意金黄散,药为细末,陈醋调敷患处;脱疽后期,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足部紫绀、肿胀、渐变紫黑、溃破腐烂,气味臭秽,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方选清热提毒散,药为细末,蜂蜜调敷患处;且敷药时,敷药范围略超过病变范围。张翠月等认为在治疗脱疽时,若患肢创面周围红肿明显,表明瘀热较盛,治宜清热散瘀、消肿止痛,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箍围收疮;如组织坏死界限不清时,外用抗生素纱布湿敷加金黄散水调箍围足背,待坏死界限清晰后,坏死区用红油膏纱布,周围加金黄散薄敷。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中医古籍还是近现代文献中,四畔辨证在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四畔疗法时必须首先进行四畔辨证。

一、阴阳辨证

(一)阴阳辨证的具体内容

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疡医大全》载:“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因此,外科疾病的辨证必须首先辨清它的阴阳属性。而中医外科疾病的阴阳辨证重点在于局部症状,在局部辨证时,不仅要辨别病灶局部的阴阳,而且也要注重病灶四畔的辨证,进行四畔辨证时首先应进行四畔的阴阳辨证,要点如下:

1.四畔皮肤色泽

四畔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2.四畔皮肤温度

四畔皮肤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3.四畔肿胀形势

四畔皮肤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塌下陷的属阴。

4.四畔肿胀范围

四畔皮肤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5.四畔皮肤质地

四畔皮肤软硬适度的属阳;四畔皮肤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6.四畔疼痛程度

四畔组织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二)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
1.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

外科疾病的阴阳划分既要着眼于局部表现,又要依据全身症状,以及舌苔脉象,全面地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阴证阳证的辨别,应着眼于疾病的全过程,要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性质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把握患者在某个阶段出现的局部症状与全身反应的主次关系,只有从整体出发,全面辨证,才能准确无误。

2.创面辨证与四畔辨证相结合

外科疾病的四畔辨证是局部辨证的一部分,是对疮面辨证的补充,是对局部辨证的完善。但在临床辨证的具体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其中一点,而是要进行综合分析,既要互相结合,又要辨别真假。临床中有很多疾病可能会出现创面属阳、四畔属阴,或创面属阴、四畔属阳的情况,深入分析,辨别真假十分重要。只有在临床中细致、全面地分析,才能使疮疡的局部辨证更加准确。

3.掌握阴阳的消长转化

阴阳转化,既有疾病自身的转化,又有治疗后发生的转变。概括地讲,正气由衰转强时,证型要由阴转阳;邪气由盛转衰时,阴证亦可转为阳证;阳证由于正气衰弱亦可转为阴证。所以临床的关键,在于抓住正邪的盛衰,扭转阴阳的转化,使阴证转为阳证,防止阳证转为阴证。阴阳辨证的真正实用价值正体现在从阴阳的转化中,提示疾病的本质和趋向,通过临床施治,最终取得阴阳平衡,使疾病痊愈。

二、部位辨证

传统的部位辨证是针对病灶所居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证候特点的归纳,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对疾病发生部位不同而带来的不同中医证候特点的辨识。这种中医证候随着发病部位而不同的特点,不仅反映在病灶局部,也同样反映在病灶周围(四畔)方面,所以在进行四畔辨证时,要参考进行。清·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病位辨证,以上、中、下三个部位,作为探讨其共同规律的出发点,与其他辨证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但对临床应用具有极其简洁而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上部辨证
1.发病部位

头面、颈项、上肢。

2.病因特点

风邪易袭,温热多侵,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风火。

3.发病特点

一般来势迅猛。

4.常见症状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黄而稠。

5.常见疾病

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等。

6.证型特点

常见有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

(二)中部辨证
1.发病部位

胸、腹、腰、背。

2.发病原因

气郁、火郁所致,“气火俱发于中,而后达于四肢”。此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3.发病特点

常于发病前伴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者素体性格郁闷,病发于不易察觉之时,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影响症状的轻重与变化。

4.常见症状

中部症状极其多样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1)情志不畅,呕恶上逆,腹胀痞满,纳食不化,泛酸嗳气,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白,脉弦数。

(2)初觉疼痛灼热,继则红肿起疱,或流滋水;或局部高肿,触之硬痛,脓腔深在,脓液稠厚,或伴鲜血;或局部肿物,随喜怒消长等。

5.常见疾病

乳房肿物、腋疽、肋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癥瘕积聚等。

6.证型特点

初多气郁、火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正虚为主,其病多及肝胆。

(三)下部辨证
1.发病部位

臀、前后阴、下肢。

2.发病原因

寒湿、湿热多见。多由湿邪所成,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3.发病特点

起病缓慢,初觉沉重不爽,继则症形全现,病程缠绵不愈,反复发作。

4.常见症状

患部沉重下坠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棉,或红肿流滋,脓出清稀,创面时愈时溃。

5.常见疾病

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

6.证型特点

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夹余邪,病变涉及肺、脾、肾三脏。

三、局部辨证

四畔作为疮疡四周的组织,既不是坏死的,也不是健康的,而是处于病理状态的组织。这一区域是痈疽疮疡病理过程中邪正相争的主战场,其发展变化常预示着外科疾病的发展方向。疮疡四畔包含较丰富的信息,疮疡四畔的表现常常可反映病情的轻重。疮疡四畔局部辨证的要点如下。

(一)四畔皮肤色泽

四畔皮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邪正交争的盛衰、局部组织的血运情况等。若四畔区域皮色较正常皮肤出现轻度改变,如表现为略苍白或略暗红,则疾病程度较轻;若四畔区域皮色出现中度改变,如表现为潮红、较苍白等,则疾病程度稍重;若四畔区域皮色出现重度改变,表现为苍白或紫红、暗黑等,则病变程度往往较重。

(二)四畔皮肤温度

四畔皮温可以反映局部组织的血运、炎症反应的程度等。若四畔区域出现轻度皮温改变,表现为皮温稍低或稍高,则病情多较轻;若四畔区域出现中度皮温改变,表现为皮温升高或降低,则病情多稍重;若四畔区域出现重度皮温改变,表现为皮肤冰凉,则病情多较重。

(三)四畔皮肤质地

四畔的皮肤质地可以反映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若四畔皮肤质地轻度改变,表现为皮肤稍硬或皮肤稍干燥,则病情多较轻;若四畔皮肤质地中度改变,表现为皮肤较硬或皮肤干燥、脱屑,则病情多稍重;若四畔皮肤质地出现重度改变,表现为皮肤硬韧或皮肤光薄,则病情多较重。

(四)四畔肿痛程度

四畔的肿痛程度可以反映局部组织的炎症状态等。若四畔表现为轻度肿胀触痛,则病情较轻;若四畔表现为中度肿胀触痛,则病情稍重;若四畔表现为重度肿胀触痛,则病情多较重。

(五)四畔浅静脉充盈状态

四畔浅静脉充盈状态可以反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状态。若四畔浅静脉轻度瘪陷,即平卧时略瘪陷,站立时可充盈;或四畔浅静脉轻度曲张,则表示动脉供血略差,或静脉淤血稍轻,病情较轻。若四畔浅静脉中度瘪陷,即平卧时瘪陷,站立时充盈差;或四畔浅静脉曲张明显,则表示动脉供血较差,或静脉淤血较重,病情稍重。若四畔浅静脉重度瘪陷,即站立时仍不能充盈;或四畔浅静脉曲张严重,则表示动脉供血很差,或静脉淤血严重,病情较严重。

(六)四畔营养障碍征

营养障碍征阳性即包括皮肤干燥、光薄、弹性差、干裂,肌肉萎缩,趾(指)变细,趾(指)甲增厚、变形,汗毛稀疏等,多由局部组织供血不良导致。若病灶四畔表现为轻度营养障碍,则病情多较轻;若四畔表现为中度营养障碍,则病情多稍重;若四畔表现为重度营养障碍,则病情多较重。

(七)四畔泛红试验(指压试验)

四畔泛红试验即检查者以手指压迫患者局部皮肤或趾(指)甲1分钟,使皮肤变苍白,解除压迫后,皮肤在1~3秒内颜色可恢复正常;若超过4秒,则提示组织缺血。若坏死区四畔泛红试验轻度延长(≥4秒,但<8秒),则病情较轻;若四畔泛红试验中度延长(≥8秒,但<10秒),则病情稍重;若四畔泛红试验重度延长(≥10秒),则病情较重。

(八)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分界线

对于有肢端坏死的疾病,坏死区与周围组织有无分界线、分界线是否清晰均为判断该病预后的重要方面。坏死区与周围组织有无分界线、分界线是否清晰均为判断该病预后的重要方面。若分界线清晰,线状溃疡形成且肉芽新鲜,则预后较好。若分界线清晰,但线状溃疡处肉芽不新鲜者,预后稍差。若分界线不清晰者,多预后不良。若无分界线,且坏疽有蔓延趋势者,预后较差。

(九)四畔有无护场

护场是中医学描述“疔疮”病灶周围组织(四畔)出现红肿热痛等体征的概念。出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原文载:“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可治……疔之四围无赤肿,名曰不护场,不可治。”原文是对疔疮四畔护场的辨识,现已发展成疮疡疾病均可适用,即疮疡四畔红肿局限,为四畔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反之,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四、预后辨证

判断外科疾病的转归预后好坏的一种方法即辨善恶顺逆,如“五善七恶”“顺逆吉凶”,在外科疾病的辨证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外科精义·辨疮疽善恶法》说:“疮疽证候,善恶逆从,不可不辨。”善、恶、顺、逆均是指病理过程而言,其中的“善”和“顺”并不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

(一)辨善恶

所谓善证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善证表示疾病转归良好,恶证表示疾病转归凶险。辨善证恶证,是以观察分析外科疾病的全身症状变化为主,用来判断其转归预后的一种学说。

1.五善

五善即脏腑没有因毒邪侵犯而功能失常。

(1)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定。

(2)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4)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渴,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七恶

七恶即脏腑功能受到毒邪侵犯而功能紊乱。

(1)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扇动。

(5)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二)辨顺逆

顺,即正常现象;逆,即反常现象。顺证是指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表示疾病发展过程顺利,能取得好的结局;逆证是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症状者,表示疾病发展经过不顺利,转归凶险。顺证和逆证主要从局部症状进行辨析,其中包含疮疡的四畔辨证。

1.顺证

(1)初起:由小渐大,疮顶高突,四畔焮红、灼热、疼痛,四畔红肿范围局限。

(2)已成:顶高根软,皮薄光亮,易脓易腐,四畔红肿范围局限。

(3)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四畔红肿消退、范围缩小,四畔疼痛减轻。

(4)收口:创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四畔皮色、皮温、感觉逐渐恢复正常。

2.逆证

(1)初起:形如黍米,疮顶平塌,四畔皮温不高,四畔皮色如常,四畔根脚散漫。

(2)已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四畔根脚散漫。

(3)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四畔根脚散漫。

(4)收口: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创面不知痛痒,四畔根脚散漫。

善证和顺证是人体在感受病邪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症状,但由于正气未衰,气血充足,能与病邪相争,而且正气占优势地位,正能胜邪,毒邪不易扩散,不易侵犯内脏,也无明显全身症状,预后良好;恶证和逆证,是因人体感受病邪后,由于正气虚衰,气血不充,在相争过程中,正不胜邪,而以病邪占优势地位,致使毒邪扩散,内侵脏腑,则恶证频现。在临证中,见到善证和顺证不能疏忽,见到恶证和逆证亦不能轻易放弃,应及时治疗,如治疗恰当亦可转为善证和顺证。

参考文献

[1]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28.

[2]刘明.“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3]刘明,陈会苓.“四畔”辨证论治浅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3):186-187.

[4]尚德俊.新编中医外科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24-53.

[5]张幼雯,刘明.基于中医外科文献整理的疮疡四畔辨证施治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5):3-5.

[6]张广利.脱疽病外治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2007,6(3):48-49.

[7]张翠月,高征.脱疽的中医内外辨治体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89-291. iEwHiesMXcK/vd8O079sFYnWHqUQKi/zx3m/ccJZvGFWUDwiV/qSplunuLHHFE0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