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茶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拥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清代《棚民谣》记载:“郎君且坐待阿爷,为君汲水煎藤茶。”我们在史书和典籍中找到一些传说和民间传记,整理如下。
广东、广西一带居民相传,唐代刘禹锡被贬流放两广连州时,发现有不少中原地区的人迁移到此,因水土不服而生疮中毒;而山寨中的原住民则身体强健,很少患病。刘禹锡细问当地居民得知,他们按“神婆”传下的秘方,爬上山顶采摘一种白色的藤叶,煎茶服用,以驱百病。刘禹锡遂亲自上山采取莓茶叶,并请来茶师,精制加工,制成了奇特的“白茶饼”,并把这种藤叶制成的“白茶饼”发给百姓,缓解了当地的疫病。从此,饮用白茶的习俗在当地一直保留了下来,白茶成为家家必备的茶。白茶饼的加工方法代代相传,并不断完善,以其独特的风味流传至今。
1522年,容美土司率众在武陵山中狩猎,遇到一位采药老翁赠其腰间葫芦。土司不解,问其故,老翁解曰:“此乃武陵山中莓茶制之,饿了能养体充饥,渴了能生津止渴,困了能醒脑提神,病了能清热解毒。”容美土司饮后,顿感神清气爽,口中生津,连称“神茶”。1556年,容美土司率长子、次子赴江浙抗击倭寇,将莓茶作为军中必备“良药”之一,将士服用莓茶后,军中恶疾减少。可以说,莓茶为抗倭战争立下汗马功劳。此事,史书记载:“江浙多湿毒,初至不服,常头晕目眩……众卒阵前必饮神茶一碗,则神气皆足……于嵊县、三界、阴沙、丹阳、柘林、乍浦等地,与倭寇激战,杀敌上千,生擒上百,建立东南第一功。”
抗倭战争结束后,田世爵将莓茶作为主要经济作物,派“司兵”将莓茶从幽谷中移植到面阳遮阴的地方,用篱笆围成茶园,精耕细作。田世爵还派人到各地考察茶树种植与茶叶制作工艺,引进先进的农耕技术,向深山老林中的司民推荐,从而使莓茶的生产从野生采摘转为园林种植,大大提高了产量。作为土家最大的行政长官,田世爵将莓茶采购列为府治制度,在各司各峒设置盐茶司,于每年4~8月定期到茶农家中收集。茶农可以用自己的莓茶换取食盐,收集的莓茶销往外地,最大的销售渠道为西南茶马古道。
1533年,巡盐御史李祺到荆州“代天子巡查各隶盐事”,田世爵与其面晤恳谈国事,赠予武陵莓茶。李祺饮莓茶后,嗅其鲜香,不由夸赞莓茶是武陵奇草,并将其带回京师献给嘉庆帝品尝,嘉庆帝饮后,摇头捋须连连惊叹莓茶味甘香醇,并在田世爵的奏章后,挥笔写下“奇奇奇,武陵香草醉龙须”以赞美。
1370年,覃垕王为反抗明皇朝的暴政,在张家界温塘镇茅岩山上揭竿而起,统领义军抢州夺县,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地方军。朱元璋唯恐义军夺他江山,急调25万大军征剿,激战月余,官军人多势众,义军被迫退至茅岩河边的茅岗寨上防守。在此,双方你攻我守达七年之久,后来茅岗寨遂改为现名——七年寨。义军能坚持如此之久,除了土家战士意志顽强、英勇善战的优秀品质外,一种神奇的“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原来,七年寨地势孤高,常年云遮雾绕,加之义军衣衫单薄,久而久之,许多人患上了哮喘病,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后幸得一位土家老人献出一个土方子,不断地让大家煎茶喝,最终战胜了疾病,土家将士又生龙活虎地回到战场。这种神奇的茶就是茅岩莓茶,从此当地的土家族人将莓茶奉为“神茶”,并常年饮用来防病治病。
1555年莓茶在一场战役中也功不可没。当时永顺宣慰使彭翼南率士兵三千,致仁宣慰使彭明辅率士兵两千,应征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因水土不服,士兵多有腹泻,几乎失去了战斗力。军医建议回永顺收集莓茶一千余斤,用军锅熬煮以止腹泻,后每餐必备,致使获得王江径大捷,莓茶被誉为“土家神茶”。
在张家界边陲坐落着一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原名长寿村,现名四官坳,这里盛产茅岩莓,又名“长寿藤”,当地土家族人饮用莓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曾有人在村旁小河边偶遇一位虎背熊腰的大爷,他叫张大力,92岁的高龄还能上山打柴,问起他养生健体之道,他说:“这里百岁老人众多,祖祖辈辈都是如此,至于养生之术,说不出所以然来。”提起“长寿藤”,他一下子来了精神,说当地人很少生病,偶尔身体不适,喝较浓的“长寿藤”即可治愈,所以称它为“仙丹妙药——灵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