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鲜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鲜药,是中药的一种原始状态,即新鲜采用的中药,主要以新鲜的植物药为主。一般是指在采收药用部位后,经净制即行使用的中草药,药材成分未发生改变或损失,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特色之一,疗效较好,特别是在某些急危重症、外感表证及内科、外科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鲜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对整个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明确提到以前药典没有提及的“生”或“鲜”字的中药,有生姜、鲜地黄、鲜芦根、鲜石斛、鲜牡荆叶、鲜鱼腥草和鲜益母草7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提高,鲜药的研究得以逐步展开。因此,为深入开发鲜药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推动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有关鲜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鲜药的古今应用

1.历史沿革 中药鲜药的应用由来已久,最早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着用山药茎干“治二升”,绞汁饮服治疗牝痔,是首个使用新鲜植物药汁来治疗疾病的例子。其后,《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都有鲜药应用的记载。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鲜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载药物大约439种,其中应用鲜药多达198种,占总药物数的45%。该书常用鲜品中药植物药有生姜、生地黄、生芦根、生葛根、鲜柏叶、鲜菖蒲、生艾等,这些鲜药常用于治疗急症、中风、伤寒、疟疾、急喘咳嗽、反胃呕吐、食物中毒及外科、儿科等疾病。其中最著名的是用鲜品青蒿绞汁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载有1100多条应用鲜药的附方,其中有提到将益母草捣汁服用可治疗浮肿;鱼腥草捣烂外敷可治疗恶疮、痔疮、脱肛等症;用鲜牛蒡根捣汁一升内服治疗热邪内攻,心烦恍惚;车前草捣汁服用治疗小便尿血;用菟丝子苗绞汁涂之可用于面部粉刺等。民国时期治疗疾病的处方中亦多应用鲜药,如医家丁甘仁常用鲜竹茹、鲜金斛治疗温病;用鲜苇茎、生薏苡仁治疗咳嗽;善用鲜药茅根、芦根,还有新鲜的藕汁等,治疗衄血;亦常用鲜荷梗治疗壮热、汗多不解;用鲜地黄、鲜沙参、鲜石斛清肺生津;用荷叶、薄荷、藕节等鲜品清解暑热。

受药材保鲜技术、贮藏和运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对鲜药研究和使用较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中心郝近大教授于1984年对鲜药进行研究和调查,于1995年编写了《鲜药的研究与应用》一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应用鲜药治病的历史,鲜药在临床应用的特殊作用,鲜药在中医临床的适应病症,鲜药临床传统应用方法,鲜药传统贮藏保鲜方法,鲜药保鲜技术及其工艺研究,鲜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对国内外鲜药制剂研究等方面,内容丰富,为后续鲜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梅全喜教授十分重视鲜药的研究与应用,他带领团队与吉林创岐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鲜龙葵果的种植、采收、保鲜、有效成分、质量标准和药效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起草制定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鲜龙葵果,发起成立了国家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鲜龙葵果产业联盟,举办了鲜龙葵果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合作编写出版了《鲜龙葵果抗肿瘤作用研究与应用》,为推动鲜龙葵果的临床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梅全喜教授团队还与东阳光药物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联合开展鲜冬虫夏草的研究工作,围绕人工繁育的鲜冬虫夏草与野生虫草开展了药用历史、服用方式、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急性毒性及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合作编写出版了《鲜冬虫夏草的研究与应用》专著,为推动鲜虫草的普及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2.现代鲜药制剂 近年,随着国内外众多中医药科研人士和临床单位对鲜药进行研究探索,中药鲜药制剂与应用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带动了整个中药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代表性的鲜药制剂有龙葵合剂、金龙胶囊、金水鲜胶囊、鲜益母草胶囊等。

龙葵合剂是由鲜龙葵果、党参、白术、法半夏、谷芽、甘草、茯苓、山药、陈皮9味组成,具有抗癌解毒、益气化痰的功效,对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金龙胶囊是由鲜蕲蛇、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三味动物药组成,具有解郁通络、滋阴破瘀散结的功效,能抑制血管的形成、调节免疫、诱导分化肿瘤细胞。金水鲜胶囊是由鲜活蛤蚧、鲜守宫、鲜西洋参、鲜金钱白花蛇、冬虫夏草五味药组成,具有补肺益肾、益气养阴的功效,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改善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采用新鲜的花前期益母草制成的鲜益母草胶囊现已获得国家四类新药证书,与干益母草胶囊比较优点明显,盐酸水苏碱指标含量高,对大鼠离体子宫和在体子宫的收缩作用强,对促进产后子宫复旧临床疗效好,服用量少,生物利用度高。

二、鲜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随着人们对鲜药应用的日渐重视,中药鲜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之一。研究表明,药材的鲜品、干品在化学成分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鲜药在干燥等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化学成分种类或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成分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鲜药的活性成分含量比干品高,这可能是许多中药鲜用效果显著,而在加工后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现将近年相关的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挥发油 挥发油在鲜药中的含量、成分种类等方面均优于干品,含有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在干燥时除了挥发油含量会降低外,往往其主要成分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失去活性。如含量方面,生姜的挥发油含量高于干姜,并且三环烯、α-蒎烯及莰烯的含量生姜均高于干姜;广西莪术鲜品挥发油得率为1.86%,高出干品0.44%;鲜佩兰经加工后其主要成分冰片烯由原来的63.65%减少到0.13%,挥发油总量鲜佩兰高于其干品近2倍。成分种类方面,研究表明鲜品和干品莪术挥发油分别鉴别出65和61个成分,仅24个为共有成分,其余近40个成分不同,萜品油烯、β-蒎烯、β-月桂烯、α-水芹烯和蒈烯等部分化合物在干品中未检出,表明干鲜品莪术挥发油成分种类有很大差别,两者功效必然有差异;生姜和干姜精油成分,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其中有2种在干姜精油中特有,有12种是在生姜精油中特有;滁菊鲜品和干品挥发油分别鉴定出43和41个成分,鲜品中的雪松烯、顺式-α-反式-佛手柑油醇、环丙烷癸二烯檀香醇、9-棕榈油酸等8个成分在干品中未测到,可能是滁菊鲜品经干燥后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可证明鲜药挥发油的含量与成分种类方面均有别于干品。

2.酚类 酚类成分在鲜药中的含量方面要显著优于干品。新鲜迷迭香中的酚类抗氧化剂迷迭香酸和鼠尾草酸的含量要高于干品2%~8%;鱼腥草鲜品中的绿原酸、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α-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芸香苷、金丝桃苷、槲皮苷6种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干品,基本为干品的4~6倍;从鲜姜、干姜、炒姜和姜炭4种姜样品提取物中鉴定出姜酮、6-姜醇、8-姜醇、6-姜烯酚和10-姜酚5种化合物,4种姜样品酚含量高低分别为鲜姜>炒姜>干姜>姜炭,鲜姜酚类含量分别比干姜、炒姜和炭化姜高出5.2、1.1、2.4倍,因此鲜姜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其中姜酮的含量随着加工处理而降低,并且转化为姜烯酚。表明酚类成分在鲜药中含量丰富,并高于其干品,且鲜品、干品的成分亦有所不同,但关于鲜药酚类成分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3.生物碱类 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众多鲜药在生物碱含量方面明显优于其干品。如研究表明鲜马齿苋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分别为0.50%和0.070%,显著优于干品的0.20%和0.015%;澳洲茄碱和澳洲茄边碱是龙葵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表明3批不同龙葵鲜果澳洲茄碱和澳洲茄边碱的总含量分别为6.3、6.1、5.8mg/g,对应的龙葵干果中澳洲茄碱和澳洲茄边碱的总含量分别为3.1、3.9、2.1mg/g,提示龙葵果以鲜果入药为好,鲜龙葵果抗肿瘤有效成分生物碱的含量高于干品;蟾蜍二烯内酯类为蟾蜍的主要抗肿瘤成分,具有游离型和结合型2种结构,研究表明鲜品蟾蜍二烯内酯类中的resibufogenin和cinobufagin的含量均高于蟾酥干品,结合型蟾蜍甾烯主要存在于鲜品中,干品中含量很少,说明蟾蜍鲜品经干燥后成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鲜益母草胶囊与原有的干益母草胶囊相比,益母草中含生物碱以盐酸水苏碱(C 7 H 13 ClNO 2 )计,干品不少于0.40%,鲜品不少于1.0%,提示鲜益母草胶囊有效成分含量高,服用量小,生物利用度高。

4.黄酮类 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在鲜药材中要显著高于干品,两者成分亦有所不同。鱼腥草、垂盆草、马齿苋的鲜品、干品中化学成分含量均不同,如从鲜鱼腥草中分离出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α-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芸香苷、金丝桃苷、槲皮苷5个黄酮类成分,为鱼腥草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成分,在鲜品中的含量要高于干品;研究表明10个不同批次的3种垂盆草鲜品黄酮含量均高于其干品,垂盆草鲜品黄酮类成分总含量在0.115%~0.949%之间,其对应的干品黄酮类成分含量在0.044%~0.473%之间;马齿苋鲜品中平均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075mg/mL,优于干品的0.041mg/mL,且在薄层色谱鉴别中马齿苋干品、鲜品斑点不同,说明马齿苋鲜品、干品化学成分种类不同。

5.多糖类 多糖类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其鲜药材中多糖类活性成分含量要比干品高,鲜药与其加工后的干品比较,其成分常会发生明显变化。鲜地黄中还原糖和多糖的平均含量为37.01%和9.44%,干地黄中还原糖和多糖的平均含量为21.38%和4.09%,表明地黄鲜品与干品在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有明显区别;用HPLC-ELSD对鲜地黄中的蔗糖、棉籽糖、水苏糖含量研究表明,3种低聚糖含量为水苏糖>棉籽糖>蔗糖,且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三糖及蔗糖含量低于干地黄。

6.萜类和皂苷类 萜类和皂苷类等成分在鲜品中的含量、成分种类方面均优于干品。如含量方面,研究表明鲜三七皂苷含量高于干三七,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受热影响,鲜三七中3个单体皂苷三七皂苷R 1 +人参皂苷Rg 1 +人参皂苷Rb 1 的平均含量由6.18%降为4.44%,降低程度依次为人参皂苷Rg 1 >三七皂苷R 1 >人参皂苷Rb 1 。亦有研究表明鲜地黄中的毛蕊花糖苷及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梓醇加工过程中均发生破坏,鲜地黄中的毛蕊花糖苷为0.243%,高于干地黄的0.0257%,梓醇在鲜地黄中的含量为4.07%,显著高于干地黄的0.267%;在成分种类方面,从鲜地黄中获得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24个,由于鲜地黄在加工过程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而不存在于干地黄中,三糖苷和二糖苷降解少,单糖苷如梓醇(鲜地黄中含量最高的环烯醚萜苷)则全部降解,表明鲜地黄、干地黄的含量和成分种类不同,功效亦有所不同。

7.其他 柠檬香草、牛至和薄荷这3种鲜品中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干品,尤其是鲜品维生素C的含量要比干品高出90%以上;研究表明西洋参鲜品蛋白质含量高于干品,5个批次的西洋参鲜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分别在0.1942%~0.3049%和0.2987%~0.4338%之间,干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分别在0.1106%~0.1796%和0.2142%~0.3250%之间,提示西洋参鲜品的蛋白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均显著优于干品。

三、鲜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多种鲜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降血糖、抗肿瘤、抑菌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等作用,同一药材的鲜品和干品,药理作用有所差异,鲜品治疗效果较干品更好。

1.抑菌 众多研究表明鲜药在抑菌作用方面优于干品,如研究表明鲜鱼腥草挥发油和莪术鲜叶精油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干品。鲜鱼腥草挥发油(2.0g/m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13.83、15.20、19.00d/mm,干鱼腥草的抑菌效果分别为11.83、13.60、18.10d/mm;鲜鱼腥草挥发油(1.0g/m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12.83、14.20、18.00d/mm,显著优于干鱼腥草的11.08、10.50、16.33d/mm,提示鱼腥草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鲜鱼腥草抑菌效果优于其干品。蓬莪术鲜叶的精油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并高于其干品精油,抑菌作用的强弱为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抗肿瘤 众多研究表明鲜药在抗肿瘤作用方面比干品具有更好的效果。研究表明新鲜冬虫夏草和烘干虫草水提物对白血病HL-60细胞的IC 50 分别为0.69、0.89mg/mL,说明鲜冬虫夏草对HL-60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强于烘干虫草;金丝桃体外抗恶性肿瘤研究表明由于金丝桃素有光毒性,其鲜品、干品的水、醇提取物在K562、U937、LN229白血病细胞系中均有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鲜品提取物对K562、U937、LN229白血病细胞系的GI 50 值分别为73%、77%和58%,显著优于干品;还有研究表明龙葵鲜药水煎液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加入龙葵鲜药水煎液24、48和72小时后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72%、19.13%和37.42%,呈时间依赖性,提示龙葵鲜药水煎液能有效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鼻咽癌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细胞膜活性,致肿瘤细胞解体和死亡,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研究证实鲜金龙胶囊能明显抑制人肺腺癌的生长(抑瘤率为24.4%),同时能通过增加肿瘤细胞粘连受体的表达,限制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抑制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侵袭。

3.降血糖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部分鲜药具有比干品更好的降血糖作用,如鲜马齿苋多糖、生物碱和多酚类组分这3类成分血糖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8.26%、20.58%和21.32%,整体给药降血糖效果(24.51%)高于单类组分给药;新鲜马齿苋汁能显著增加细胞外葡萄糖在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中的消耗( P <0.05),多酚和生物碱类在新鲜马齿苋的相对量均较干马齿苋更加丰富,且鲜马齿苋的提取物降血糖活性比干品更强( P <0.05),提示鲜马齿苋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优于干品;研究发现人参及其加工品中类胰岛素物质以鲜人参最高,干品次之,主要因为鲜人参在加工过程中会导致部分功效成分的损失。因此,在抗糖尿病活性方面,鲜人参比其干品更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4.增强免疫力 鲜药在增强免疫作用方面要优于干品,如鲜地黄汁对醋酸强的松龙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优于鲜地黄水煎液和干地黄水煎液;鲜地黄汁及其水煎液增强类阴虚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能力和ConA诱导的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显著强于干地黄水煎液;鲜地黄汁拮抗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的作用明显强于干地黄水煎液( P <0.05)。鲜芦根水提取物可增强绵羊红细胞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程度,提高T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表明鲜药材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力作用。

5.其他 鲜药除了在抑菌、抗肿瘤、降血糖和免疫力增强作用方面优于干药,在退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亦有显著作用。如研究表明鲜姜煎剂可显著抑制家鸽的呕吐次数,减少呕吐只数,且对致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在相同剂量下,干姜煎剂作用则较弱,表明生姜在止呕、解热、解毒等方面的药效明显强于干姜,主要是由于干姜的挥发油大量损失所致;鲜甘菊、鲜苜蓿、鲜荨麻等的水提物对体外人血小板表现出最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抑制率≥45%),它们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介导的;研究表明新鲜冬虫夏草、烘干虫草抑制羟自由基的IC 50 分别为0.263、0.357mg/mL,说明鲜冬虫夏草活性强于烘干虫草;同样剂量下,对大鼠离体子宫和在体子宫的收缩作用,鲜益母草胶囊均强于市售干燥益母草制剂,对小鼠耳郭和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鲜益母草胶囊也明显优于传统益母草制剂。

目前,鲜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炎、慢性结肠炎、肝炎和肿瘤等病证,但是鲜药的应用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鲜药来源匮乏,药材保鲜技术落后,难以贮藏保管,保存时间短,且运输成本高,因此,绝大部分鲜药品种均以干品代之。其次,大量医药工作者对中药鲜品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够重视,且对鲜药的应用经验不足,国家尚未制定出鲜药的明确条文,缺乏规范化的鲜药质量标准。因此提高中药鲜药保鲜、贮藏和运输技术以及提高对鲜药治疗疾病的认识和重视迫在眉睫。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鲜药工作:第一,可将蔬菜、水果等的保鲜技术应用于鲜药的保鲜上;第二,扩大鲜品中药的种植基地,提高鲜药的保鲜及贮藏水平,加快绿色鲜活药材的市场流通;第三,提高医药工作者对鲜药中药配方治疗疾病的认识。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药的现代研究必将推动鲜药向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eSvPsxOuevRw7yQtCbEf0yiXprjWPDlwSUQMnV6Ux7pjQRdd8jRNPbcfivbBZa9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