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全身各部位按诊方法及技巧

1.头颈部

头颈部的按诊主要用于检查局部的温热寒凉、润燥及压痛、肿块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触、摸、按诸法参用。检查病人时,医生用手背(手心)触及患者额部,探测患者有无发热、低热还是高热。同时以病人的手心作对照,若病人手心热甚于额部,是虚热;若额部热于手心,是外感表热证。这种方法多用于小儿。囟门触诊时,小儿取坐位或立位。检查者双手掌各置于小儿左、右颞部,拇指按在额部,以中指、食指检查囟门,注意其大小,闭合与否,充实度,有无隆起和凹陷,有无搏动等。测量时应以囟门的对边中点连线为准。

2.胸胁部

胸胁部分为前胸与胁肋。前胸指锁骨上窝至横膈以上的部位,而胁肋指侧胸部,包括腋下至12肋骨的区域。

胸胁部的按诊主要用于检查乳房、心、肺及肝、胆的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触、摸、按、叩诸法参用。

表2-19 按胸胁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续表

3.脘腹部

腹部泛指心下(剑突)至毛际(耻骨联合)的体表部位。上腹部称胃脘部,脐上称大腹,脐周称脐腹部,脐下至耻骨上缘称小腹,小腹的两侧称少腹。

脘腹部的按诊主要用于检查肝、胆、脾、胃、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腹腔脏器的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触、摸、按、叩诸法参用。

表2-20 按脘腹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4.腰背部

腰背部泛指第七颈椎至尾骶部的体表部位。

腰背部的按诊主要用于检查肺、肾、脊柱等的病变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可将摸、按、叩诸法参用。

5.四肢

四肢的按诊主要检查肌肉、关节、筋脉的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触、摸、按诸法参用。

6.肌肤

肌肤的按诊可感知局部肌肤的寒热、温凉、肿胀、润燥、滑涩、软硬及疼痛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触、摸、按诸法参用。

表2-21 按肌肤寒热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表2-22 按肌肤润燥滑涩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表2-23 按肌肤疼痛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表2-24 肌肤水肿和气肿的鉴别

7.腧穴

对某些特定的腧穴按诊,主要是了解局部有无压痛及其他敏感反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触、摸、按诸法参用。

(1) 检查体位 穴位检查可据按诊需要,取坐位或卧(仰卧、俯卧、侧卧)位。患者一般先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者右侧,适用于头部前面、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的穴位检查。患者可取骑椅坐位或面向里坐在床上,医生站在患者背后,适用于头顶部、项部、背部的穴位检查。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右侧,适用于臀部和下肢后侧的穴位检查。

(2) 检查步骤

1)医生在检查前要剪短指甲,冬天检查时手要温暖,防止手凉引起患者肌肉紧张,妨碍检查。

2)患者姿势要正,肌肉放松。

3)请患者宽衣露胸,医生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膻中穴进行试压,再用同样指力在膻中穴的上下左右进行试压,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的指力强度,用相同的指力能区分穴位与非穴位有无反应,此力量就是该患者在检查中的指力强度标准。

4)在取穴时,要充分利用体表标志。一般在胸部先定膻中穴,上腹部先定中脘穴,下腹部先定关元穴,在背部先定与肩峰平行的大椎穴、与两肩胛下角平行的至阳穴、与髂骨平行的阳关穴,后取其他穴位。

(3) 检查方法 医生用拇指或食指对患者经络循行线和穴位进行触按,以寻找阳性反应物及反应点。常用的诊察方法有以下几种:

1)滑动法:用指腹沿经络循行线轻轻边旋转边移动,用力较轻,常用于发现穴位中表浅部位的阳性反应物。

2)按揉法:与滑动法相似,但指力较前者为重,以便发现深层阳性反应物。

3)移动法:用拇指尖端用力向下按,并左右滑动按摩皮肤,以便发现穴位中最深层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物。

4)推动法:用拇指指腹沿经络循行线推动,用力要适中,适于在腰背部寻找阳性反应物。

(4) 阳性反应 触按穴位时的异常反应称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包括阳性反应物、穴位形态变化、穴位敏感度变化。

1)阳性反应物:阳性反应物是指依靠指腹触觉,可以在穴位处摸到实质性物质,又称“无菌炎性球”,它的形态、大小、硬度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

圆形结节:形态如圆珠,大如蚕豆,小如黄豆,硬度不一,移动性不大。

扁平结节:表面光滑,形如圆饼,质软而不移动,位于皮内表浅部,多见于慢性病。

梭形结节:两头尖中间大,表面光滑,质稍硬,在皮下可触及,多见于急性炎症。

卵圆形结节:形如卵状,表面光滑,软硬不一,可在皮下移动。

条索样结节:粗如筷子,细可如线,长达数厘米,质较硬,可移动,富有弹性,位于皮下,多见于关节、韧带、肌肉病变。

泡样结节:按之松软,有气泡样感觉,癌症患者有时可触及此种结节。

2)穴位形态变化:一般有肌肤隆起、凹陷,触之穴位部位有肌肤紧张或柔软等异常现象。

3)穴位敏感度:指医生按压经络穴位时,患者感觉疼痛的程度。医生用手指在经络穴位上进行按诊,有轻、中、重压三种手法。

正常腧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无压痛、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应注意发现这些穴位所出现的明显压痛、结节、条索状物以及其他敏感反应等,进而可推断出内脏的某些疾病。如肺俞穴摸到结节,或按中府穴有明显压痛者,为肺病的反应;在胃俞或足三里有压痛者,提示胃病;按上巨虚穴下1~2寸处有显著压痛者,为肠痈的表现;在肝俞或期门穴有压痛者,提示肝病。临床观察发现,背部腧穴亦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上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有很多,如肺病为中府、肺俞、太渊;心病为巨阙、膻中、大陵;脾病为章门、太白、脾俞;肝病为期门、肝俞、太冲;肾病为气海、太溪;大肠病为天枢、大肠俞;小肠病为关元;胆病为日月、胆俞;胃病为胃俞、足三里;膀胱病为中极。

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指压腧穴做试验性治疗从而协助鉴别诊断。如上腹部绞痛,按压双侧胆俞穴则疼痛缓解者,可以诊断病位在胆,如胆道蛔虫症腹痛,而其他原因腹痛则无效。又如慢性脘腹疼痛患者常发生脾俞、胃俞附近疼痛,按压该穴可以使疼痛缓解,提示病变部位在胃与十二指肠部。因此,临床上用指压穴位做诊断性治疗,观察这些腧穴的变化反应,可以推断内在脏腑的疾病。 G0cUyJcCaz/A3I2YhmUEPK8doDyqrOs64wS30Jc8CAm6W9VqkfWluAu2tJUbP0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