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否、籍贯、现单位、现住址、邮编、电话号码(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
询问促使病人就诊的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或反复发作与加重的时间。
围绕患者的主诉,询问从其本次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诊治的经过。具体询问以下内容:
(1) 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 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 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按时间顺序进行询问。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 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1) 生活经历 询问病人的出生地点,主要和曾经生活的地方等。
(2) 精神情志 询问病人平时的精神、心理、情志状态,如开朗、抑郁、焦虑、急躁、多恐善惊等。
(3) 饮食嗜好 询问病人平时的饮食喜爱和嗜好,如喜爱酸、甜、辛辣饮食等。
(4) 生活起居 询问病人平时的生活起居习惯等。
(5) 婚姻状况 询问病人是否结婚或同居。询问后者宜慎重,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6) 月经、生育状况 询问病人是否生育、怀孕等。妇女尤应询问月经初潮年龄或绝经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带下的量、色、质等情况。已婚妇女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史等。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在接诊病人时,对病人一般情况登记完成后,首先应当从主诉开始进行询问,围绕主诉对病人展开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因为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它通常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矛盾,所以,抓主诉就等于抓疾病的主要矛盾。确切的主诉常可作为某系统疾病诊断的向导,是进一步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的重要线索和依据。通过主诉常可确定询问或检查的主次和顺序,初步估计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救治原则。
为了系统有效地获得准确的资料,询问者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提问进程,如先问“你哪里不舒服?”“你这症状有多长时间(有多久)?”应该问“请你告诉我,什么事使你忧虑?”而不问“是你的工作使你焦虑不安吗?”通过问诊可以直接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情绪状况、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影响因素。问诊兼有心理治疗作用,可及时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对于急性或危重疾病患者,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重点检查,以便争取时机,迅速治疗、抢救。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切不可机械地苛求完整记录而延误治疗、抢救时机。
对复诊病人,应重点询问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在其他医院进行过诊断和治疗,所以对转诊者,有必要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有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当患者有如下特殊情况时,如缄默与忧伤、焦虑与抑郁、多话与唠叨、愤怒与敌意、多种症状并存、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或为重危或晚期患者、残疾患者、老年人、儿童、精神病患者,在询问病史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安抚、鼓励、启发、引导。必要时请陪同人员协助提供病史。
问诊时应及时核定患者陈述中的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如病情与时间,某些症状与检查结果等,以提高病史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