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与中药区划

中药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中药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环境变化,导致大量药材资源趋于濒危,迫切需要野生变家种;加之很多药材存在连作障碍,如人参、三七种植地分别需要间隔30年和8~10年以上才能再次种植,因此每年很多药材的生产均面临产区扩大和重新选地等问题。但是,盲目引种和扩大种植会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材生产的合理布局。因此,开展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和中药区划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药材产地适宜性

“诸药所生,皆有其境”。生态环境适宜性对药材的品质有重要影响。道地药材的形成,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是药材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多集中在产地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群落生态等方面。

(一)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子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 道地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遗传特征的个体群。同种植物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因趋异适应而形成在生态学上有差别的同种异地个体群,是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实质。国内外学者已相继开展了关于各种气候因子与药材道地性的研究。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发现乌头生长在寒冷环境下无毒,而生长在温暖气候条件下就有毒。通过对吉林西洋参栽培产地生态环境的分析,确立了以1月份平均气温、年空气相对湿度、无霜期为栽培西洋参气候生态因子数字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尚适宜区和可试种区。在全日照条件下穿心莲花蕾期内总内酯含量较遮阴条件下要高10%~20%,说明光照条件的强弱对药用植物的药效会产生影响。对苍术的研究表明,降雨量是影响苍术挥发油量的生态主导因子,高温则是影响苍术生长发育的生态限制因子。由此可见,气候因子对药材品质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2.土壤及成土母质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 土壤因素与药材生态适宜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组分、土壤微量元素、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等方面。由于土壤微量元素差异,不同产地的同种药用植物,其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如产于湖北蕲春的艾叶挥发油含量为0.83%,产于河南和四川的只有前者的一半;蕲艾中Ca、Mg、Al、Ni含量较高,川艾中Co、Cr、Se、Fe、Zn含量较高,而豫产艾叶中除Cu含量较高外,其余元素含量均较低。对不同土壤类型和三七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对三七皂苷含量影响显著,但土壤微量元素对三七皂苷量无直接影响。对野马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表明,野马追适宜在微酸环境中生长。道地金银花的分布受地质背景系统制约,主要分布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区内,由于受成土母质影响,金银花最适合的土壤类型是中性或稍偏碱性的砂质壤土。

3.地形地貌因素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 中药材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地域规律,药材的不同产区间不仅存在地理位置差异,而且在地形地貌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海拔的变化会引起气候微环境的改变,不同坡向和坡度的太阳辐射量、土壤水分和地面无霜期不同,因此对药材品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黄连同一时期生长在低海拔处的根状茎重量和小檗碱含量大于高海拔处,而短葶飞蓬在同一地区总黄酮含量有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趋势。

4.群落因素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 道地药材生长的群落环境(包括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关系到物种的生存、多样性、演替和变异等方面,研究道地药材生长的最适群落环境是道地药材与环境相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陈士林等以数值分类方法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暗紫贝母分布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群落特征,并研究了其群落类型与松贝(川贝母)品质之间的相关性,指出绣线菊+金露梅+珠芽蓼群落、窄叶鲜卑花+环腺柳+毛蕊杜鹃群落、委陵菜+条叶银莲花群落所产松贝为品质最优;并运用相似系数法对暗紫贝母和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进行了数值分类。王良信等对适于黄芪生长的群落类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榛灌丛是最佳群落。

5.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的遗传分析 运用DNA分子标记方法,可以分析不同产地药材基因型与品质间的相关性,研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确定道地产区药材种质资源的基因型,明确药材道地性形成的遗传机制。因此,DNA分子标记方法不仅是药用植物道地性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为筛选和寻找药效好、有效成分含量高的药物资源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对广藿香不同产地间的叶绿体、核基因组的基因型与挥发油化学型的关系研究发现,广藿香基因序列分化与其产地、所含挥发油化学变异类型呈良好的相关性;基因测序分析技术结合挥发油分析数据可作为广藿香道地性品质评价方法及物种鉴定的强有力工具。对浙江产车前种群遗传分化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其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关。对不同产地浙贝母的基因序列及生物碱含量比较研究表明,不同产地浙贝母的差异不是由碱基序列引起的,而是由小环境因素引起的。

(二)中药材产地适宜性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的基础上,效率低、准确性差。信息技术的推广使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的定量研究和多因子综合分析得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发展及气候资料数据库的完善,为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陈士林等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农业生产常用的≥10℃积温、年平均气温、七月最高气温、七月平均气温、一月最低气温、一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日照时数及土壤类型共10个生态指标作为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的评价指标,创建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该系统通过对中药材产地适宜性进行多生态因子、多统计方法的定量化与空间化分析,得出中药材单品种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生态相似度等级的区域,并将其图形化,可有效指导中药材引种和扩种,并合理规划中药材生产布局。

二、中药区划

中药区划是指以中药资源和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和中药生产特征,依据区域相似性和区级差异性原理,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区域,以指导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中药生产。

中药区划是发展中药生产和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础上,原中国药材公司于1995年组织编写了《中国中药区划》,为中国中药区划奠定了基本格局。

(一)中药区划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开展中药区划,主要是为了揭示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明确各区域发展中药生产和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优势及其地域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为因地制宜调整中药生产结构和布局、科学指导中药生产及发展中药事业提供必要条件和科学依据。

中药区划的研究内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应用中医药学、本草学、生态学、生物分类学、农业区划学、地理学、系统工程学及信息技术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药(特别是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的生态适宜区与生产适宜区;研究中药生产的现状特点和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地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为适应全国中药产业科学发展进行地域分区。

(二)中药区划的原则依据

合理开展中药区划,对中药生产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整个区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中药资源分布和利用特点的相对一致性 药用生物所处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群落生态等区域环境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药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这是处理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保持中药资源分布和利用特点的相对一致性,是中药区划的重要依据。例如,在进行区域划分时,在分析中药资源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区域的主要种类和分布特征,再按照中药生产利用区域差异,确定不同等级的区域划分。

2.中药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对一致性 中药区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科学指导中药生产。中药生产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在具体区划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同一区域内中药生产条件和生产特点相对一致,才能更有效率地促进中药生产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一般来说,在中药区划中,一级区内主要代表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占全国75%以上,二级区内占全国50%以上,代表药材种类的道地产区通常位于以上区划范围内。

3.中药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中药生产发展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中药材生产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一个区域内的中药材生产发展方向,一般以家种家养药材为主,或以野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主要情形。在一个区划单元的不同地区之间,在资源开发和生产中常常存在相似的问题,如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家种家养药材生产水平的技术手段、适当调整中药材生产布局等,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解决途径都应保持相对一致。

4.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的相协调 中药区划作为一项行业区划,与农业区划在很多环节相互渗透,应同各类农业区划(农业部门区划、自然条件区划、农业技术改造和综合农业区划等)相协调。某些在农业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气候指标(如≥10℃积温、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值、无霜期、年降水量等)均应作为中药区划的主要参考依据。药材生产(特别是药用植物种植和药用动物饲养)要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相结合,有些地区实行粮药、林药、果药间作或套种,以上情形均是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相协调的典型例证。

5.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的相互衔接 中药区划是一个区划系统。按行政区域范围,中药区划分为全国中药区划、省(区)级中药区划、地市级中药区划和县级中药区划。下级区划是上级区划的基础,上级区划指导下级区划。全国中药区划建立在省、市、县级区划基础上,不同级别的区划上下协调,相互衔接,构成完整的中药区划体系。在依据全国中药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和与农业区划相协调的前提下,为全国中药区划确定区界线时,尽量考虑与省级区划界线相衔接,一般采用省级一级区界线,有的根据情况采用省级二级区界线。

6.保持一定的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在确定中药区划时,应尽量保持一定的行政区界的完整性。这样便于从各级区划单位获取和分析统计资料,也有利于对中药区划所提出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组织实施。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所保持的行政区界应有所不同。县级区划到村,省级区划到乡,全国中药区划一般应保持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三)中药区划的分区系统与命名

中药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一级区主要反映各中药资源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中药生产的地域差异;在一级区内根据中药资源优势种类、组合特征、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的不同划分二级区。一级区、二级区均采用三段命名法命名:一级区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发展方向;二级区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名称。

根据中药区划分区系统,全国共划分出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

1.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及家生中药区

(1)大兴安岭山地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区。

(2)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山地人参、五味子、细辛、鹿茸、蛤蟆油区。

2.华北暖温带家生及野生中药区

(1)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北沙参、板蓝根、全蝎区。

(2)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区。

3.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及野生中药区

(1)钱塘江、长江下游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索、菊花、白术、西红花、蟾酥、珍珠、蕲蛇区。

(2)江南低山丘陵厚朴、辛夷、郁金、玄参、泽泻、莲子、金钱白花蛇区。

(3)江淮丘陵山地茯苓、辛夷、山茱萸、猫爪草、蜈蚣区。

(4)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及湖泊牡丹皮、枳壳、龟甲、鳖甲区。

4.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及家生中药区

(1)秦巴山地、汉中盆地当归、天麻、杜仲、独活区。

(2)川黔湘鄂山原山地黄连、杜仲、黄柏、厚朴、吴茱萸、茯苓、款冬花、木香、朱砂区。

(3)滇黔桂山原丘陵三七、石斛、木蝴蝶、穿山甲区。

(4)四川盆地川芎、麦冬、附子、郁金、白芷、白芍、枳壳、泽泻、红花区。

(5)云贵高原黄连、木香、茯苓、天麻、半夏、川牛膝、续断、龙胆区。

(6)横断山、东喜马拉雅山南麓川贝母、当归、大黄、羌活、重楼、麝香区。

5.华南南亚热带、北热带家生及野生中药区

(1)岭南沿海、台湾北部山地丘陵砂仁、巴戟天、化橘红、广藿香、安息香、血竭、蛤蚧、穿山甲区。

(2)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山地丘陵槟榔、益智、高良姜、白豆蔻、樟脑区。

(3)滇西南山原砂仁、苏木、儿茶、千年健区。

6.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1)松嫩及西辽河平原防风、桔梗、黄芩、麻黄、甘草、龙胆区。

(2)阴山山地及坝上高原黄芪、黄芩、远志、知母、郁李仁区。

(3)内蒙古高原赤芍、黄芪、地榆、草乌区。

7.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1)阿尔泰、天山山地及准噶尔盆地伊贝母、红花、阿魏、雪荷花、马鹿茸区。

(2)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锁阳、紫草区。

(3)祁连山山地秦艽、羌活、麝香、马鹿茸区。

8.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1)川青藏高山峡谷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羌活、甘松、藏茵陈、麝香区。

(2)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原坡地胡黄连、山莨菪、绿绒蒿、角蒿区。

(3)羌塘高原马勃、冬虫夏草、雪莲花、熊胆、鹿角区。

9.海洋中药区

(1)渤海、黄海、东海昆布、海藻、石决明、海螵蛸、牡蛎区。

(2)南海海马、珍珠母、浮海石、贝齿、玳瑁区。 VU7YwtbXc//FYzBK8mBtAziWsU68VpzRcs35GE+w33zQcWVGg9Qcc4AxU28tUI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