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中药资源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和国家等方面,也包括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利用、保护、恢复和发展等方面,受其社会属性的局限。社会环境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体制、政策、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中药资源需求的影响

(一)社会发展导致中药资源需求量增加

中药资源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医疗水平下,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量会随人口增长而成比例增长。20世纪中期以前,人类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小于自然界蕴藏量,一度认为中药资源并不稀缺;之后人口急剧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均医药需求量也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增长。人们不仅将中药资源作为疾病治疗的物质材料,还以此为原料开发保健食品等,导致某些种类中药资源严重的过量消耗。

随着中药工业的发展,世界植物药市场的复苏与天然药物热的兴起,人们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加速,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大幅提高,加剧了对中药资源的消耗,使得中药资源日益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中药资源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使中药资源的供应和需求发生变化,使中药资源配置状态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早期人类对中药资源的利用方式基本是采后直接利用,经过漫长的知识积累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中药的炮制和剂型加工方法,出现了丸、散、膏、丹等多种利用形式,使中药的加工和利用逐步趋于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应用于制药行业,片剂、胶囊、针剂等多种疗效快速、质量稳定、使用便捷的利用形式相继完善,在方便人们用药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中药资源的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配置均衡,加剧了某些中药资源的短缺。例如,甘草化学成分提取方法和工艺的发展,为中医药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利用甘草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除部分用于中成药和西药的生产外,还多用于食品添加剂、香烟、防腐剂等多个行业中,加速了中药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贸易发展对中药资源的影响

中药资源的早期利用范围主要限于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扩大了中药资源的交流地区,出现了中药材贸易的集散地、贸易市场及商贸集团。目前,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建立的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有17个,为确保中药资源的有序流通提供了保障。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中药资源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以中药植物为主的传统中药资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使中药资源让全人类共享。

(四)人为因素对中药资源的影响

引种栽培是解决中药资源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而各种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等属于人为因素,如栽培过程中整枝、打杈、摘心和摘蕾等措施直接作用于中药植物,而适时播种、施肥灌水、合理密植、中耕除草和防病等措施,则是改善生活因子或生态因子,促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采取科学的“应变”措施进行药材生产,既要让植物适应当地的条件环境,又要使环境条件满足中药植物的要求,才能取得优质高产,如肉苁蓉、人参、川贝等均成功抚育出栽培品,解决了其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社会环境对中药资源开发的影响

(一)文化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古代文化的发展使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经验得到记载和传播,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发展至1892种。我国有56个民族,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知识体系,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植物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如被誉为藏药本草的《晶珠本草》,收载藏药2294种,其中约30%主产或特产于青藏高原,约1/3的药物只限于藏医使用。文化的交流,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药用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得到传播和融合,扩展了中药资源的应用范围。除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外,文化的国际交流,也促进了中药资源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利用。

(二)科技进步促进了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资源的鉴定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植物分类化学等学科的建立,为寻找相同或相近药用成分的代用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加快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药效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加快了新资源的寻找速度,而且使其准确性大大提高,为中药资源的利用增加了应用途径,拓宽了应用领域。

三、社会环境对野生中药资源保护的影响

对于可再生的动植物药用资源来说,采收量小于再生量时,不会对中药资源构成明显的影响。采收量大于再生量时,对中药资源可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资源破坏的社会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政策能够制约资源保护和破坏

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中药资源的破坏和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导致资源破坏的直接因素是社会需求,政策法规在限制资源的破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野生资源较丰富,几千年来除少数珍稀种类外,资源没有达到近几十年来的危机程度,因而保护的问题也就没有提到法规的高度。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有多种动植物药用物种资源出现严重危机,我国有300多个种类濒临灭绝。我国政府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细则、通知,并制定了相应的贸易政策,及时遏制了资源的灭绝性破坏,使一批濒危品种得到保护,部分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也逐步得到恢复。

(二)土地过度开发导致野生中药资源的消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于耕作、城镇建设及游憩等功能的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大批中药植物生长的土地或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直接破坏或危及野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土地开发对中药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20世纪后期的大规模开荒,使一大批宝贵的药用动植物群落在其繁衍生存的地域永远消失。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耕种以后,很难见到野生中药植物。

四、社会环境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极调动社会因素中的各种因子,保护药用物种资源及其环境,适度扩大资源的再生产。

(一)出台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规

根据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点,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可持续利用政策法规体系,保障保护和利用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

(二)政策导向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积极鼓励药用动植物的野生转家种、家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参、三七、天麻、灵芝等上百种中药转入规模化生产;梅花鹿、马鹿、熊、林麝等药用动物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第22号)等有关中药材人工生产的政策和法规,在满足社会需求、推动中药材人工培育、提高生产质量方面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 ezzdQiS10oBAo0jVM/r5MtO4L3xjog2St7/u0LCtrYhzcRxNvQLXU15M8jDITo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