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戏台(下)

不过话说回来,在中国的戏园子里看戏,无论是坐在观众席上说话也好,小孩子哇哇大哭也好,大家都不怎么把这当回事。仅这一点还是非常方便的。或者说在中国之所以演戏的时候锣鼓敲这么响,就是为了在看戏的时候,即便大家发出点声音,也对听戏无碍。就像现在,我在看戏的过程中,三番五次地与村田交谈,又是请教戏的情节,又是打听演员的姓名,又是询问唱词的内容,邻座的君子们也丝毫没有露出不悦之色。

中国戏剧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几乎不使用道具。虽然有背景,不过那也是近来的发明。最原始的中国戏剧舞台,道具只有椅子、桌子和幕布。山岳、海洋、宫殿、道路―—无论表现何种场景,中国舞台都只有这些,除此之外,连一棵树都未曾用过。当演员做出拉开沉重门闩的动作时,即使你不愿意,也不得不想象那里有个门。而当演员意气风发地挥着带穗的鞭子时,你便应该想象,在其胯下有一匹桀骜不驯的紫骝马正在嘶叫。好在日本人多少知晓能乐,便能理解其中的奥义。看到桌椅堆积起来,便能迅速领悟到那是山。演员稍一提足,不难想象出那里有一道门槛。不仅如此,我在写实主义和与其仅有一步之遥的虚拟世界之间,发现了一种奇妙的美。说到这里,我至今无法忘却,筱翠花在演《梅龙镇》时,他所扮演的酒家少女每每跨过门槛,都要从黄绿色的裤脚下,亮出那小小的鞋底来。虽说这动作只有一瞬,可倘若没有这虚拟的门槛,也不会生出这么可爱的动作来。

不使用道具这一点,前面就已经解释过,这一点我们并不感到难以理解。他们对脸盆、碟子、手镯等小道具的使用比较随意。就拿正在演的《梅龙镇》来说,若按照《戏考》上的说法,这讲的并不是当代的故事。说的是明武宗微服私访时,对梅龙镇的酒家少女凤姐一见钟情的故事。可那少女手里拿着的盘子,竟是镶着银镀金的边、画着玫瑰的瓷器。那一看,便知是在某百货大楼里买来的。

中国戏剧的第三个特色,是脸谱的变化极多。听辻听花翁说,就曹操一人的脸谱,就有六十余种。其变化之多,绝非市川流可比拟的。而这脸谱,用红、蓝、代赭等各色颜料,涂满整张脸,乍一看去,怎么也不像是化妆。武松戏中,蒋门神慢吞吞地出来时,无论村田君怎么向我解释,我都觉得那是戴着面具。如果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化了所谓的“花脸”,而不是戴了面具的话,那人怕真是长着千里眼。

中国戏剧的第四个特色,是武打戏非常激烈。尤其是那些跑龙套的,与其说他们是演员,倒不如说他们是杂技师。他们或是从舞台的一头,连续空翻到另一头,或是从摞起来的桌子上,头朝下笔直地跳下来。他们大多赤裸着上身,下身穿着一条红裤子,看起来跟马戏演员和踩球艺人差不多。当然,上等的武打演员,舞起青龙偃月刀来,也是虎虎生风。武戏演员自古以来腕力过人,要是哪一天没了这腕力,也就吃不了这碗饭了。但是武生里的名角,除了这些特技之外,还有独特的气度。盖叫天扮演的武松,即便其行头看起来像是穿着束脚裤的车夫,比起挥舞大刀,他合着拍子,无言凝视着对方时的威风凛凛,倒更有行者武松的气质。

当然,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色,新戏里既不画脸谱,也不做空翻。但要说新,也并非完全摈弃了传统。在亦舞台上上演的卖身投靠这场戏,演员拿着未点火的蜡烛出场时,观众需要想象那蜡烛是点燃了的。―—也就是说,传统戏剧的象征主义,在新戏的舞台上仍然保留了下来。新剧的话,除了在上海,我还看过一两次,很遗憾,就这一点而言,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水平。至少下雨、闪电、夜晚等,还是得依靠观众的想象。

最后谈谈京剧名伶吧。―—盖叫天也好,筱翠花也好,之前都讲过,这里也就不再赘述。这里我唯一想写点什么的,是后台的绿牡丹。我见到他,也是在后台。不,与其说那是后台,还不如说成是舞台后侧更为贴切。总之,那是一个舞台后侧的墙壁斑驳的惨淡地方。再加上一些邋遢的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走来走去,唯有脸上画着浓烟的脸谱,那景象,活脱一幅百鬼夜行图。在这些人走来走去的通道旁的阴影处,放着几只中国式的箱子。绿牡丹只脱掉了头上的假头套,扔在其中一只箱子中,仍是一副苏三的装扮,坐在那里喝茶。舞台上那张清瘦的瓜子脸,现在看也并不那么纤瘦,反而是一个肉感很强、发育良好的青年。个子也比我高出五公分左右。那天晚上我仍旧是同村田君一起去的。村田君一边向他介绍我,一边与他叙旧。原来,自绿牡丹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童角时,村田君就已经是一名非他的戏不看的狂热粉丝了。我跟他说,他演的《玉堂春》很精彩,他竟意外地回了我句日语“阿里嘎多”。 XfOMm7zq5o8x9hM+uSe+tyU2WEnYZfj07RePmJRiqolG6mflAkDRs75pCqFOAW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