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昭君出塞与汉代和亲

武高明

汉匈和亲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至汉元帝时期,以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和亲事件为标志,汉匈和亲性质发生了变化。汉初和亲,基于汉朝所奉行的“甥舅关系”“利动贪人”“约为昆弟”。直至汉元帝时期,匈奴“愿婿汉氏以自亲”,汉王朝“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所以汉廷商议后,最后以高于诸侯王的礼仪相待呼韩邪单于,汉王朝所馈赠匈奴的物品也更具礼制性内涵,这也反映出汉匈关系的转变。正是在此种情形之下,昭君出塞和亲,不仅仅换来了汉匈和平友好六十余年,对维护汉匈关系至关重要,甚至被后世誉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现实意义深远。和亲政策为东汉时期南匈奴入塞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快了中原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融合步伐。

昭君博物院的昭君雕像

据考古发现,今蒙古国等地的匈奴大型贵族墓葬和大型祭祀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元年前后至公元一世纪早中期。这一时期与史料记载的王昭君出塞和亲及在匈奴生活的年代大致相符。墓葬是反映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各个方面的独特的空间缩影。从汉代匈奴贵族墓葬出土文物观察,匈奴墓葬形制及随葬木质棺椁、棺饰等都是反映匈奴单于及贵族崇尚汉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佐证。这也与史料中提及的,“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记载相辅相成。凡此皆表明,匈奴墓葬中具有中原汉文化因素的墓葬建筑及装饰品反映了匈奴葬丧习俗的深切变化,代表着墓主人的社会地位与崇高的政治地位。

明·仇英临《宋人画册》之《昭君出塞图》,上海博物馆藏

清·华岩《昭君出塞图》

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汉匈和亲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匈奴墓葬中所表现出的多重文化重叠的现象,也多少反映了匈奴在这些地区的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广泛的交流则进一步活跃了草原丝绸之路。通过和亲,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在匈奴之地汇聚、融合、升华,最终匈奴以兼容并蓄之势创造了具有浓郁游牧特色的匈奴文化。通过观察匈奴单于及贵族墓地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遗物,尤其是苏珠克图M6内出土建平五年(前2年)九月铭文漆耳杯,M24出土双龙纹玉璜、车乘、丝织品、青铜镜等情况来看,匈奴社会内部逐渐形成了崇尚汉代礼仪文化的风尚。据《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白:……乡慕礼仪,复修朝贺之礼。”这段记载则进一步说明了匈奴单于乡慕汉代礼仪文化的情况。这些充分体现了匈奴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基础。

汉朝奉行的“和亲”政策在汉匈之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关市贸易,而通过“和亲”关系输入匈奴的汉代物品,主要以“馈赠”与“关市”两种形式交织并行。这成为了匈奴获取汉代中原地区物品以及匈奴的商品输入中原地区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反映出汉匈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依赖性。这在目前众多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如:今蒙古国匈奴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器物,中国广西西林普驮铜鼓墓,山东章丘洛庄汉墓、江西南昌大塘坪乡观西村海昏侯墓等出土的匈奴艺术风格的鎏金铜当卢、银当卢马具等。

汉与乌孙的和亲实现了阻断匈奴向东发展和通西域的目的,这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汉代和亲年表

前200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92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76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74年 汉诸侯王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前162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前160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56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55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52年 汉景帝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40年 汉武帝女嫁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34年 邯郸摎氏女嫁越南王婴奇

前110年 汉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乌孙王

前110年 匈奴单于女嫁乌孙王

前101年 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

前96年 匈奴单于女嫁乌禅幕王

前86—前74年 车师王乌贵女嫁匈奴单于

前77年 西汉宫女嫁鄯善国王

前66年 解忧公主之女弟史嫁龟兹王绛宾

前60年 汉宗室女嫁匈奴单于

前60年 解忧公主之妹相夫嫁乌孙昆弥翁归

前45年 康居王之女嫁匈奴郅支单于

前45年 匈奴郅支单于之女嫁康居王

前33年 良家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25年 自称西平王的卢芳与西羌和亲

25年 自称西平王的卢芳与匈奴和亲

27年 自称燕王的彭宠所派美女嫁首领

60年 东汉宗室女嫁北匈奴胡邪尸逐侯鞮于

60年 莎车王贤女嫁于阗王广德

90年之前 大月氏嫁唐居

196年 袁绍家人女嫁乌丸蹋顿

196年 袁绍家人女嫁乌丸峭王

196—220年 公孙度女嫁夫余王

196—220年 曹魏宗室女嫁夫余王

文姬归汉图

金|绢本设色

纵29,横129(单位:厘米)

吉林省博物院藏


此图旧题为《宋人文姬归汉图》,经郭沫若先生考证为金代画家张瑀所作。张瑀,生平不详,画史无传,甚至其名是否作“瑀”字,至今争议颇多,然除此外亦并无更进一步令人信服的说法,因此权从其说。蔡琰,字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后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二子,曹操统一北方后,念蔡邕旧谊,花重金将其赎回,此图所描绘的即是蔡文姬返回汉地的场景。画卷前端第四位骑黑色骏马、衣饰华丽、容貌端庄者为蔡文姬。画面不作背景,通过刻画随从畏寒的神态以及遮挡风沙的动作来表现行进的艰难,同时蔡文姬神情凝重,传达出她毅然回归汉地的决心。卷尾左上方落款“祗应司”(按,“祗应司”为金章宗设立的职司,掌宫中诸事),故推知此画应作于章宗以后。此图有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鉴藏印“万历之玺”“皇帝图书”等玺印,可知曾入明代内府收藏;又钤有“蕉林居士”“蕉林秘玩”“蕉林玉立氏图书”等印,此为清代梁清标之鉴藏印。据传梁氏将斋名定为“蕉林”乃降清定居北京,即1645年之后的事,以此可推断此作当于1645年至1690年之间入于梁氏之手。此外,画卷上有清宫《石渠宝笈》二编诸印,可知此卷自明代宫廷流入民间后入梁清标手,后又被清宫收录于《石渠宝笈》。张伯驹先生曾记此卷:“有人藏《宋人文姬归汉图》,特售于文化服务社,以售价稍廉,由文化部门访得原主,另行给予奖金。”(张磊)

28

胡笳十八拍

明|绢本设色

纵30,横1319(单位:厘米)

一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藏


在文学史上,叙写文姬归汉传奇的《胡笳十八拍》诗有两首,一首为骚体诗,第一拍首句是“我生之初尚无为”,传为东汉末蔡琰所作,虽然文学史上有所争议,但其产生于唐代以前应无疑义;一首为中唐刘商所作七言古诗,第一拍首句是“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内容分段上受骚体诗影响,但整体属于“新乐府”风格。

在绘画史上,《文姬归汉图》或《胡笳十八拍》最早出现于两宋之交,有横式大册页残本四段保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有图无文字;另有立式册页十八幅完本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下图上文,图像与波士顿残本几幅近似,所书文字为刘商诗。南宋还有一些文姬在胡或归汉题材绘画存世,无题写文字。

此类图像生产的另一个高潮在明代,主体是延续波士顿和台北两种宋本图像,或粗或精,或减或增,配文则以刘商七古诗为常见;另外出现了根据蔡琰骚体诗专门创作的另一种图像,数量极少且品质很差。

南京博物院藏有两件《胡笳十八拍》十八段长卷,分别编号为南京甲本和乙本。本次展览展出(本图录所载)的是甲本。甲本造型饱满,设色鲜亮,书法是隶书,书风端正饱满,水准较高,但书写的内容是蔡琰骚体诗,这是较为罕见的。

甲本与宋本图像关联度较高,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细节,曾经被认为是宋代摹本。但此本画风与明代仇英很接近,服饰车舆多用石青的设色法也符合仇英同时代传派特征,隶书笔画瘦硬,融入楷书笔法,而多异体字,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为明代后期摹本。但在现知明摹本中,这一卷的水平和画面忠实度首屈一指;配写骚体诗,可能意味着它的底本有图无诗,或与波士顿本接近。

乙本是根据之前的宋本图像加刘商七古诗的传摹本再传摹的,辗转传摹不知凡几,其母本品质已经不良,其生产年代也可能晚于甲本。

十八段长卷画都以连环画的形式,根据十八拍诗“被捕”“北行”“原野”“怀乡”“炊食”“观星”“听乐”“夜思”“家书”“产子”“育儿”“来使”“惜别”“送行”“别后”“归途”“驻足”“归乡”,表现蔡琰从被掳、生子到返回的整个过程。两首长诗的内容在各拍都有所对应,但是除了首尾几拍叙事性较强,中间较多篇幅都用于抒情,于诗并无不可,于绘画表现则颇为困难。所以中间多段的画面都是车马行列行进,显得重复累赘。相对而言,刘商七古诗中具体的意象较多,更适于图绘表现,这也应当是从宋本到大量明本都以刘商诗作为文本的原因。(邵彦)

蔡琰《胡笳十八拍》诗录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俳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号失声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我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骨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Q4m2YqfOTxzMrASE+Y9HjmU42CCocu4N+0SpvFwqGCOImOBHQa1cYdAXAVlmpDLF

47
50
5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