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僧侣的路线

罗 帅

自安世高和朱士行之后,中古时期众多佛教僧侣活跃于丝绸之路,或东来弘法,或西行求法。他们留下的大量行记揭示了各时期丝绸之路的变动与走向。其中,以东晋法显与唐代玄奘、慧超最具代表性。

法显(约337—422),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一说山西襄垣)人。后秦弘始元年(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游历西域30余国,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归国,前后历时14年。法显归国后著有《法显传》,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据亲身经历写成的丝绸之路地理专著。书中记载了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北等广大地区的地貌、交通、物产、社会、宗教、民俗等情况。唐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将法显与玄奘并举,称“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足见二人在佛教传播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法显是我国第一位成功经陆路西行、海路东归的高僧。《法显传》所载求法路线,是有关5世纪初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资料。法显陆路去程如下:从后秦都城长安出发,向西越过陇山,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穿越罗布沙漠,抵达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鄯善国(今新疆若羌),然后折向西北到达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乌夷国(今新疆焉耆),再向西南可能沿克里雅河斜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抵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随后向西,度葱岭(帕米尔高原),经陀历道到达印度河上游,自此进入北天竺。这条路线可分为三段。东段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这是汉唐时期中原通西域的常用道路。西段从于阗向西南翻越葱岭到达印度河上游,即汉代之罽宾道。中段穿越塔里木盆地,汉唐时期有两条常用路线:要么走南道傍昆仑山北麓西行,经鄯善、且末、拘弥到于阗;要么走北道傍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龟兹、姑墨到疏勒。法显没有走这两条常路,他所取之路非常独特:到达鄯善后,没有循南道继续西行,而是折向西北到焉耆,随后又没有继续沿北道西行,而是穿越沙漠到于阗。法显煞费苦心折转焉耆,并非因为那里的佛教文化吸引了他,而是当时气候恶化等原因使得从鄯善到于阗之间的南道荒废,无法通行。楼兰、尼雅等南道遗址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废弃的。

《水经注》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第八册,浙江图书馆藏

法显和玄奘的路线

到达乌苌国后,法显在十余年间先后游历了北天竺、西天竺、中天竺和东天竺各地,其足迹也是这一时期印度北方主要交通路线的反映。他从乌苌南下,寻访了犍陀罗地区的犍陀卫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东北)、竺刹尸罗国(今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后来从印度河流域经印度北方的“王家大道”,到达恒河上游的摩头罗国(今印度马图拉)。沿恒河而下,法显拜访了僧伽施国(今印度桑吉沙)、沙祇大国(今印度阿约底)、毗舍离国(今印度比沙尔),随后来到当时著名的佛教中心巴连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在那里住留三年,学习梵语,抄写经律。之后再次顺恒河而下,来到恒河口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塔姆卢),在那里坐船前往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游历岛上佛教胜迹。

法显的海路归途异常辛苦,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其归程如下:在斯里兰卡乘坐商船,横穿孟加拉湾,到达耶婆提国(今苏门答腊或爪哇)。短暂停留后,乘坐另一艘商船,原本打算前往广州,结果遇到风暴偏离航线,最终漂流到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

《大唐西域记》民国十年,上海博古斋据清嘉庆十七年刻本影印本,浙江图书馆藏

玄奘(600—664),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三年(629年,一说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于瓜州潜行出关,在高昌王麹文泰和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帮助下,经中亚入天竺境,于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遍学大小乘诸学说。645年,玄奘经陆路归来,长期从事译经工作,先后译出佛典75部,计1335卷。玄奘西游18载,亲身经历110国,传闻28国,归国后由其口授、弟子辩机记录,成《大唐西域记》12卷,详述各国山川、城邑、物产、宗教、风俗等情况。玄奘西行求法之详细经过,则见于弟子慧立、彦悰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之传、记,是研究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南亚各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向来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玄奘负笈图》,绘于镰仓(1185—1333)后期

玄奘西行去程,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至瓜州,涉沙漠至伊吾、高昌,然后沿天山南麓阿耆尼国(今焉耆)、屈支国(今库车)到跋禄迦国(今阿克苏),自此折向西北越凌山(西部天山山脉),经热海(伊塞克湖)到素叶水城(今吉尔吉斯斯坦阿克—贝希姆),由此西南行,进入中亚粟特地区,继而南下,过铁门,进入覩货逻国故地(今阿富汗北部),渡阿姆河至活国(今阿富汗昆都士),继续南下至缚喝国(今阿富汗巴尔赫),然后向东南翻越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经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至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自此东行入天竺境。玄奘在印度的游历范围较法显广阔得多,足迹所至,遍及五天竺。

《慧超往王天竺国传》局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书

玄奘回程,因与麹文泰有约,仍走陆路。但路线与去程有所不同:至迦毕试国后,向东北翻越兴都库什山至活国。在这里,他并没有继续向北行,而是选择了一条直接翻越葱岭的道路,即折向东,经钵铎创那国(今阿富汗巴达赫尚)、达摩悉铁帝国(今瓦罕)、波谜罗川(今帕米尔高原)、朅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进入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乌铩国(今莎车),继而折向西北去往佉沙国(今喀什),再沿昆仑山北麓东行,经斫句迦国(今叶城)、瞿萨旦那国(今和田)、媲摩城(今于阗)、尼壤城(今尼雅遗址)、折摩驮那故国(今且末)、纳缚波故国(今若羌),过沙漠到敦煌。这条路线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南道,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亦走此道。

慧超(约704—780),又作惠超,新罗人,通汉、梵文,自幼入唐求法。因《宋高僧传》未为慧超立传,其生平事迹不详。开元七年(719年),慧超在广州,适逢密教大师金刚智抵广州弘法,遂拜于门下。约开元十一年(723年),慧超前往天竺巡礼,其去程不详,可能是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开元十五年(727年),慧超东归行抵安西,受到安西节度使赵颐贞的接待。开元十六年(728年)回到长安,继续在金刚智门下受业,研习佛法,并协助翻译瑜伽密典。归国后,慧超记其求法经历,成《往五天竺国传》三卷。此书今仅见敦煌文书残卷(P.3532),然此残卷为一节录本,且首尾残缺,非原书全貌。虽然如此,该书仍是研究8世纪上半叶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根据现存残本所载各国顺序,可知慧超自海路抵达印度东海岸后,先在东天竺诸国巡礼,然后游历中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及北天竺各地,最后从陆路东归。其东归路线如下:从罽宾国(即玄奘之迦毕试)向西北翻越兴都库什山,经犯引国(即玄奘之梵衍那)至吐火罗国(即玄奘之覩货逻国故地),从该国都城缚底耶(今阿富汗巴尔赫)东行翻越葱岭,取道与玄奘归程一致,经蒲特山(即玄奘之钵铎创那)、胡蜜国(即玄奘之达摩悉铁帝)、播蜜川(即玄奘之波谜罗川)、葱岭镇(即玄奘之朅盘陀),抵达塔里木盆地西部之疏勒(即玄奘之佉沙),然后沿天山南麓东行,经龟兹(即玄奘之屈支)至焉耆(即玄奘之阿耆尼),因传文下残,其后行程不详。

需要指出的是,慧超行文至吐火罗国时,还插叙了一条自吐火罗国出发,经波斯国(伊朗高原)、大寔国(麦地那)、小拂菻国(叙利亚),直至大拂菻国(拜占庭)的道路。此即传统丝绸之路的西段。

行脚僧

唐|纸本设色

竖41,横29.8(单位:厘米)

敦煌莫高窟

大英博物馆藏


在敦煌画中可见到几件行脚僧图,图中的行脚僧均身背装经卷的书箱,手持麈尾,跟着老虎,由小的佛像护佑。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搜集品中可见两件,其中一件即本图所示。

这些纸绘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行脚僧和老虎都乘云。在本图中,那云与上方的小佛驾的云一样,但由于颜料的腐蚀作用,大多脱落。根据此图与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大谷的敦煌收集品中类似纸绘作品的比对,有专家认为图中的驾云小佛就是“宝胜如来”。“宝胜”一词被用于翻译梵语中的“多宝如来”,梁宝唱于公元514年所撰的《名僧传》的僧表传中,也有关于于阗国赞摩伽蓝的著名宝胜像的记载,由此推断宝胜如来是沙漠旅行者们的守护神。

这背负经卷的僧人形象对后来的图像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如629年到645年间赴印度旅行的著名的玄奘像,及中国和吐蕃地区在十六罗汉之上增加的携虎达摩多罗像。(Roderick Whitfield) 0mq1oZyaSwAUDF/zkcPzRQCjq32JYC+BL3AxzngaVSKHkRRshKaOfRqrscmZ0j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