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文献与诠释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怎么产生的?如此神奇奥妙、变幻无穷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之后,就一直非常好奇的问题,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答案。中华民族对此更是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追问和探索。当代考古发现,中华文化迄今持续发展近万年而未曾中断,从远古传说、器物遗存到文献记载,都保存着大量有关天地的认知、思考和推测的丰富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天地文化”。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创作了传颂千古的经典名篇《天问》,其开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的深沉考问,表达的正是无法回答和解释开天辟地之前情景的困挠与烦恼。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天地出现之前的远古开始之时,是谁引导推动了天地原始形态的出现与形成?在天地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形态之前,依据什么去考察天地的情形?在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明亮黑暗区别的浑沌状态中,谁能看清天地完整的情景?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在追问天地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具有十分典型的普遍性。在人类悠久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其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深入的思考和集体的智慧,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答案,即创造了震撼人心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

在目前看到的历史文献中,最早运用汉语言文字记载“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是三国时期吴国道士徐整的《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细细阅读和深入体味,这则故事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既形象鲜活生动又符合情理逻辑,既思想新奇深刻又充满艺术魅力,堪称中华创世神话的经典。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伟人毛泽东的两句名言,广为人知。毛泽东引用了“盘古开天地”这个中华民族创造的创世神话,从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的角度,凝练概括了地球的悠久古老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不仅文化内涵深刻丰厚,而且充满着历史悠久的自豪与文化发展的自信。毫无疑问,“从”是起点,“到”是目前,即中华民族起于“盘古”而持续发展到今天,其间也经历了“三皇五帝”时代。由此可知,毛泽东所说的关键词“盘古”“三皇五帝”“如今”,着眼点都是相关的历史时期。当然,没有人不明白“如今”的意思,这里也暂且不说“三皇五帝”,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开天地”的“盘古”,并考察和了解其“开天地”的过程与方式。

实际上,“盘古开天辟地”创世神话的出现、形成与传播,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是族群集体参与的结果,而且不断丰富完善,融入了鲜明的中华文化与人文思想。

大约四十六亿年前,人类居住的地球还没有形成,既没有天,也没有地,更没有海洋山川,只有模糊不清、朦胧浑沌的一团气体,形状就像椭圆形的鸡蛋,在茫茫宇宙中飘浮旋转。这个小小的气团里,蕴含着一位开创未来世界的大神,他的名字叫“盘古”。

经过漫长悠久的孕育后,这个气团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清亮透明而又缥缈轻盈的“阳性”气体慢慢上升,历经亿万年,逐渐变成了蔚蓝色的天空;浑浊不清而又不断下沉的“阴性”气体,则逐渐凝结为辽阔宽广的大地。于是,慢慢形成了蓝天与大地的雏形轮廓。

盘古位于天地雏形的中心,每日都随着蓝天与大地的变化而生长。他的敏锐灵活表现得比蓝天还要神奇多能,毅力心志比大地还要坚实神圣。蓝天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增厚一丈,而盘古也与天地一样,每日长高一丈。就这样,蓝天越来越高,已经上升到了不能再高的极限,而大地越来越厚,深度也达到了不能再厚的极限。在天地生长变化的过程中,盘古头顶着蓝天,脚踏着大地,以相同的速度与天地一起生长。他用自己的身体撑起了蓝天,使蓝天与大地之间的距离不断伸展和扩大,形成了巨大的空间,为孕育人类与世界万物创造了条件,并逐渐形成了后来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从此以后,浩渺无垠的宇宙,又增添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成员,地球也由此开始了万物滋生的新时期。又经过了数亿万年的演化历程之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人类的身影,而中华民族也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慢慢地相继进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进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初级文明发展的“三皇”历史时期,并不断创造着人类世界的东方文明。

蓝天与大地的形成,固然是一个宇宙自然发展变化的漫长过程,但与此同时也孕育了自身的内在规律与丰富文化,等待人类的发掘、认识与运用。比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由“零”到“九”这十个自然数,不仅蕴含着中华文化“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阴阳”学说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思维,而且含纳着天地形成的演化过程与世界构成的多种元素。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零”即是“无”;“无中生有”,从“无”发展产生出来的“有”就是“一”,这个“一”就是“天地浑沌”一体的初始状态;从“浑沌”一体发展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一生二”过程,就是天地开辟的过程。“三”为“天、地、人”,这三者不仅共同形成和创立了自然世界,而且也是地球构成机制的三大基本主体,如同稳固的三角架;盘古开天辟地,成为地球的主人和人类先祖的象征,而“三生万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五”是物质与空间的“虚实”融合,既代表着构成千姿百态物质世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又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种空间方位。“七”更多地体现着时间的周期性,反映着阳气“盛极而衰”“周而复始”的时间循环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七日为一周之类。“九”代表着阳气变化的循环极限和运行机制相对稳定的状态,如“九九归一”的说法。“故天去地九万里”解释的正是“天地”的空间距离与节气运行的相对稳定性,民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之类的“九九歌”,反映的也是既变化又稳定的规律。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奇数为阳,而偶数为阴,阳清上而为天,阴浊下而为地,这正是中国古代“阴阳为天地之道”的规律认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C1NJEh6urLPrPXNPQd706N5QVnyFUddKL7B0kjFmD6TA7g9lo+rvmUEejQqN6+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