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4

为什么明天我们还是没心思去做

『明天我还是不会有心思去做的。』

“今日心理学”博客的一位读者曾给我发过一个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本章的开篇。这个故事清楚地阐述了“明天再做”的问题。这位读者透露,“明天更有心思做”这个问题,让他想起了在波兰祖父母生活的村庄里一家肉铺窗口看到的标志。

这个标志的意思就是:“今天你付了钱,明天就能免费取。”

当顾客第二天去取免费商品时,屠夫就会说:“看清楚标志:今天你付钱,明天才免费。”正如这个标志的内容,拖延症也是如此的情况,这个“我真的有心思做了”的“明天”永远都是下一天,永远不会变成“今天”。

问题

上面这个故事阐明了拖延症的基本问题:我明天再做。实际上, 拖延症 这个词在拉丁词根里的意思是“放到明天”。然而,正如屠夫对其标志的解释一样,这个明天永远都不会到来。

就像那个标志暗示顾客明天能得到免费商品一样,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和我们玩把戏。我们会想:“明天就更有心思做了。”为了避免和屠夫的顾客一样被耍,我们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这是错的。明天我们并不会更有心思去做。

很多研究,特别是丹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和蒂姆·威尔森(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并不是很好的预言者。当然,我并不是指天气预报员。气象学家预测天气(至少短期内)比我们预测自己将来的情绪要准确得多。这种预言我们未来情绪的说法被称为 情感预测

情感预测背后的主要观点是,当我们预测与未来积极或消极的场景相关的情绪(情感)时,会带有一种偏见。比如说,彩票中奖之后的几年里,中奖者和获奖之前的快乐程度几乎一致,尽管普遍的情感预测是他们赢得彩票后肯定会更开心。同样,经历严重车祸的人在事故后的几年,虽然受到了比如瘫痪这种长期性的影响,几乎也和重大人生转折发生之前的快乐程度相当,尽管普遍的情感预测是他们会不那么快乐。

有两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特别的发现: 聚焦 当下主义

聚焦是一种低估其他事情对未来想法和感受的影响程度的倾向;当下主义,顾名思义,是说我们在预测将来的时候过于看重当前。这两种观念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我们关注当前的情形以及 当下 的心情,而忽视了在未来的状况下会发生的事和我们可能的感受(或者在过去相似场景中的感受)。

下面就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果刚吃完饭就去商店购物,我们一般就会低估未来一周我们会吃多少而少买了东西;瘾君子在刚吸完毒品时会低估自己之后渴望毒品的程度。我们总会不理性地将现在的感觉当成之后的感觉。然而,最让人惊讶的是对于一些简单的事,比如在当下和未来的饥饿状态上,这个道理同样也成立。

这和拖延症有何联系呢?

我们需要思考人对情感预测的偏见对于我们理解拖延症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点上,观点也很鲜明。在为未来行动做打算的时候,我们会关注当下的情感状态,并且错误地认为我们在将意图化为行动的那一刻,情感状态会和现在一样。

有趣的是, 当我们打算实施一个未来行为时 我们的情感状态一般都异常乐观 。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我们把行动推迟到了将来,我们获得了之前讨论过的“屈从于感觉良好”的回报,我们当下感觉良好是因为计划的是 将来的 行为。至少我们会为不用受苦于马上行动而感到一点儿释然。

第二,我们往往沉醉于自认为会让自己开心的将来的行为。这种想象本身自然是令人愉悦的。健康行为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们打算明天跑步,我们会因自己做出这样一个与健康相关的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而感到愉悦。这对我们有益!我们当下的情感状态是乐观的,因此我们会错误地预测在明天既定的跑步时间里,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当前是一样的。

没什么比现在做正当打算,计划之后再行动更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了,“我明天再跑步”“我明天再做作业”“我过会儿再写报告”……快乐一时,过后总会让人付出代价(某些情况下也不一定)。除非我们能更好地掌控“心理上的时光旅行”,做计划的时候能够更清楚我们将来行动的时候是何种感觉,不然可想而知,我们会继续不理性地拖延。

改变的策略

要提高将意图付诸行动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双管齐下。一个策略是“时光旅行”,另一个策略是“预判错误,解决问题”。

策略1:时光旅行

许多研究情绪预测的心理学家提出,我们需要更多、更准确地利用未来的心理图像。我们需要想象未来并将它描绘得就如同发生在当下一般。比如,一个拖延退休金储蓄者可以生动地想象出自己靠退休金生活的场景。要想让这个未来图景更加具体和准确,重要的是罗列出预算的数目,并考虑现实情况所需的老年医保及其递增的开销。这种“时光旅行”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估未来,并促使我们在当下采取更多适宜的行动。

很可惜,我并不能保证这个方法对每个人都适用。首先,我们可能把计划任务本身都推迟了——一种 二阶拖延形式 。其次,即使我们做任务,我们起初的情绪反应(比如恐惧)可能很快就会消散,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离我们还远,结果其重要性大打折扣,拖延存款就会随之出现。

策略2:预判错误,解决问题

第二种策略更加有效,但你可能会觉得它“讲求实际”。这里,我们不是试着通过改善情感预测去改变深植于人类思维中的偏见,而是学着 预判错误 并以此为起点 。我们每天都在天气预报中做这些事,近来在那些过于不准确的经济预测中,我们也学会这样来预判错误。倘若我们有能力应对不准确的气象预报和经济预测,我有信心我们也能有效应对糟糕的情绪预测问题。这一策略务必需要以下两种形式或方法。

方法1

当被“我们明天会更有心思做的”的想法诱导,想拖延一个眼下的意图(或者任务)时,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不,我的预测有问题,明天我还是很有可能会没心思做。”而且加上下面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为了行动,我当下的动力状态不需要和意图相匹配。

目标追求的一个常见误解是相信我们一定要有心思去做才行。我们并无心思去做,而且,生活中的许多任务,我们几乎从不会真正想做。真实情况就是,我们的动力状态并不需要与意图相匹配。即使我们不想做,我们还是能做成事。父母要花很长时间跟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虽然我们可能更期待在晴天时出去跑步或者骑车,但我们完全可以穿上雨具出门。事实上,成功的运动员天天都这样做。他们并不是“好天气”的训练者。天气并不一定要与活动相符。我们也能做出调整,继续按既定意图付诸行动。

同样,在承认我们的动力状态不是确保行动的必要或充分条件的同时,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个人目标是什么(一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并“即刻开始行动”。进步会提升幸福感,提高目标完成度(第六章会涉及更多相关内容)。

方法2

我们为明天的行动设定计划,等明天到来的时候, 请做好心理准备 你可能不会那么热情地马上行动了 。假设我们的计划是昨天定的(或者更早),那时我们有个计划,心里很高兴,但任务真正来临时,我们可能没有期待的那么开心(这同样是我们的情感预测偏见的一部分)。

现在, 你要记住这是一种暂时的情绪 ,并且想一想方法1中提到的所有问题,尤其要记住你的动力状态不需要迎合你的任务,你可以即刻开始行动。

我想,这是一种对自我“严厉的爱”。当然,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听到过这个说法,它往往被叫作“成熟”和“成年的责任”,这些也经常是关于严厉的爱的表达。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成年人所给的建议,他们努力在意志力方面培养我们的刚毅与现实观。

总之,解决关于“明天我更有心思做”这种想法的偏见,我倡导的策略是要先弄清楚这是生而为人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并不擅长预测将来的情绪。我们现在过分乐观,随着明天的到来,这份乐观也会崩塌瓦解。当情绪不佳时,我们又像我上一章开头说的那样,屈从于感觉良好,拖延也就顺理成章了。

问题很明显,解决方法也很明显: 放弃那种做事的动力状态必须与手头的任务相符的误解 。事实上,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态度跟随行为变化比行为跟随态度变化的情况更多(或至少是一样多)。当你按照既定意图开始行动时,你会发现你的态度和动力都会发生变化。

说到这里有点儿超出了本章内容。就目前来说,让我们只关注这一章的准则:“明天我还是不会有心思做的。” Mj0dQKLkWcdS3uueq3VRoUvNXIaNEoaF14ippDgowjhLfRu7p1RjLHL1gBQiNe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