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门前,给你一把钥匙

假如真有投胎这回事,那么对于一个爱拖延的灵魂来说,投胎到中国,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幸运的是,在这个国家,有一个叫作“拖延症”的网络热词,使这种不是病的病,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全民的讨论,效果各异的应对办法也随之而来。只要你足够耐心,总有一种办法适合你。

不幸的是,伴随着在大众当中的传播,“拖延症”这个标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娱乐化。当大家彼此寒暄,或者在对话中为了拉近距离,而一脸谦虚地说“我也是个拖延症”时,认真对待它的态度,就在无形中被消解了。

长远后果则是,这个词变得模糊含混,而真正受困于拖延问题的人,要克服重重干扰,历经一大堆科学性堪忧的资料,才能找到有效靠谱、适合自己的办法。甚至,在找到之前就已经放弃。

《战胜拖延症》在同主题的书中,是个异类。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既保证了严谨的科学性,又介绍了同类书中少有提及的重要研究进展。自从2008年加入“拖延症”一词的发源地(豆瓣网“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2010年开办读书会带领伙伴投身“战拖”事业以来,我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好书,也跟伙伴们一起,翻译过不止一本这类的书。一个切身的感受是:“拖延”这个垂直领域,发展太落后了!

学术界当中许多认真、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播、重视和应用,相反,淹没在了一堆搞笑的拖延症段子,或是廉价的成功学鸡汤里。这跟拖延在当今的发作普遍程度和受关注程度,都严重不匹配。

实际上,目标心理学当中简单易行、实验结果很好的“执行意图”技术,人格心理学当中信度和效度良好、跟“妖艳贱货”们风格迥异的“清流”——大五人格,都是值得在拖延领域、在整个自我管理领域中深入发掘和应用的好东西。

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如果不是深入关注本领域多年的人,并不能具备一双识珠的慧眼。而眼前这本薄薄的小书,意外地在“执行意图”和大五人格方面,作了认真仔细的介绍,花费了足够的笔墨:果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作者在这方面从事的一线研究,看来不是唬人的。

以上是从回溯历史的角度,对这本书的评价。而从展望未来的角度,这本书更有另外一重不为人所知的含义。我们团队在拖延领域耕耘多年,逐渐深入地了解了关于拖延的真相和意义,最终发现,“战拖”很可能是一把钥匙,一把解开新时代难题的钥匙。而这个难题,可以表述为:

“在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问题上人人自危,人类应该怎样自我定位,又该怎样进行自我管理呢?”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跟拖延有关?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让你不必担心被机器取代、拥有职业安全感的重要办法,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力,而是创造力。在执行力方面,你可能永远比不过每秒计算亿万次、丝毫不会被情绪干扰的机器算法;而在创造力方面,你作为人类,还能拥有一席之地。

从进化科学当中的“权衡(trade-off)”理论来看,创造力和执行力这两种优势,往往难以兼得。创造力强的人,未必有足够的执行力,或者足够的自律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拖延、低执行力、低自律性,可能是创造的副产物,因为创造本身,就意味着打破常规,拥抱不确定性,本身就难以按部就班,完全遵照计划进行。

拖延是创造者的常见软肋,而创造者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流砥柱。这就意味着,对拖延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解答这个新的时代问题:

“我们该怎样自我定位,怎样与自己相处,怎样自我管理?”

按我目前视力所及,自我管理领域有以下几个问题悬而未决,令真正关心它的人如鲠在喉。

1.可复制性难题

许多方法都有适用人群,一部分人能用,一部分人不能用,这是为什么,又该怎么办?例如,有些重度拖延的人,会发现别人使用起来效果良好的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方法,自己就是用不了,为什么,该怎么办?

这就必然要考虑人跟人的不同,也就是人格差异。

怎样衡量人格差异?你可能听过形形色色的人格理论,但其中真正有科学性的并不多。“大五人格”是个例外,它是心理学各界已经公认具备科学性的人格理论。在《战胜拖延症》一书当中,你会知道,哪两个性格维度,已经发现跟拖延密切相关—实际上在我看来,也是跟整体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自我管理未来必然要走向第一个趋势:个性化。行业必然要依据人格特质的测量结果,提供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团队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小步,取得了一些进展,而这些成绩离不开《战胜拖延症》的启发。

2.情绪干扰难题

你从道理上知道要先做重要的事,后做不重要的事。甚至你还知道,宁可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也不要先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因为紧急不重要的事最好是委派给别人做——是的,你可是学过时间管理,知道四象限原则的人啊。

然而,拖延发作的时候,你一脸惊恐地发现,你居然正在用一些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来逃避正事!

为什么?只因为这些事情,可以帮你转移注意力,暂时缓解负面情绪。

那么,对那些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的人(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人)来说,他们能否改变自己,降低对负面情绪的敏感度?怎样才能改变?假如不能改变,或者改变太慢,或者改变的性价比太低,那么又是否存在一些自我管理的战略战术,能适应这种“极端恶劣条件下的战斗”?

这就是我眼中自我管理未来的第二个趋势:非理性。不再把人假设成充分理性的动物,而是承认人非常容易受情绪影响。情绪影响未必全是坏事,有些情况下恰恰可以产生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文艺创作,或者人际沟通、需要感同身受的领域。

未来的自我管理,需要重新把人当人看。

这同样是从人格差异出发而迈出的一步。所以同样要感谢《战胜拖延症》这本书。

3.内外驱动难题

为什么有的人不需要奖励或惩罚,就可以自发地、充满热情地做事?为什么有的事情即使没有回报,你也乐此不疲?为什么另一些事情,就算你从理性上觉得很重要,也打不起精神来?内驱动和外驱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外驱动切换到内驱动,或者为了保护好已经存在的内驱动,需要注意哪三个指标?又需要主动屏蔽掉什么指标?

这是动机心理学领域的新兴元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DT)的伟大研究。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发表于2000年的综述文章,目前被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两万次,而且还在逐年增加。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理论早就应该替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深入研究这个理论以后,你就会发现:很多流行的自我管理方法,虽然短期有效,却会破坏内驱动,产生长期的副作用。借助于外界压力的方法,往往更是如此。这类方法之所以广泛流传,正是因为短期效果掩盖了长期的副作用。因为长期的东西,不那么容易衡量。

这是未来自我管理的第三个趋势:内驱动自我管理。在《战胜拖延症》这本书中,也许是限于篇幅,对内外驱动没有做太多介绍。但目前来看,至少没有跟这个理论相冲突。说实话,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流行方法当中,错的多,对的少。不做老生常谈之事,已经不俗。

4.自律有限问题

自律能力、毅力、意志力、自控力、执行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导向……这几个词,有些比较生活化,有些则是专业术语,不过都是近义词。它们面临的一个争议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吗?用了以后就会减少吗?围绕这点,研究者们展开实验,声势浩大的争论已经不止一两场了,目前也没有定论。

不过,在自我决定理论看来,大体上可以二分:外驱动的自控方式是非常“消耗能量”的,而内驱动也同样能实现自控,对“能量”的消耗却要低得多。回想一下你不同种类的工作任务,最让你心累的,是有兴趣的事,还是没兴趣的事?恐怕是后者——

“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如果你仍然没有心领神会的话,那就想想开车的时候:堵车在路上的感觉就是外驱动,路况畅通、没有红绿灯的时候就是内驱动。

所以自我管理的第四个趋势,就是“低能耗自我管理”。能内驱动的尽量内驱动,当然是一个办法。可是仍然还会有一些外驱动的事情,来消耗你有限的自律能力。那怎么办呢?

我们提倡的理念,是“精准自律”——自律这件事,最好是少而精。那怎么操作呢?有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能帮你分析任务流程,找出其中的关键节点。然后,你就可以针对这些节点,建立自律预案:可以是事先把手机设为“勿扰”,可以是碰到困难立刻联系那个最懂行的人,也可以是想好一个变通方案,如下雨天不方便室外跑步,就在家练健身操……

这就是瞄准关键节点,精准自律。它之所以简单有效,就是因为局部自律,比全程自律要容易得多。在这条思路上,《战胜拖延症》里介绍的“执行意图”,恰恰就是一个围绕关键节点,进行预先“编程”的好工具。

具体怎么操作呢?借这篇推荐序,顺便分享一个简单有效的流程,叫作WOOP:

Wish(愿望):先定一个你认为切实可行的愿望。注意,一定要定那种能力范围内的目标。

Outcome(最佳结果):闭上眼睛畅想一下愿望实现后的美好画面:它带来的最佳结果是什么?越生动形象越好,可以天马行空。

Obstacle(关键障碍):畅想完毕后,立刻去想,你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可能碰到哪些障碍,其中由于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最关键障碍又是哪个?你还可以思考这个最关键障碍的原因又是什么,深入探查。

Plan(计划):想一下,最关键障碍一般是在何时何地发生?这就是关键节点。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节点,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来,并使用“执行意图”的办法,写成“一旦……就……”的格式:

一旦我开始自习准备考试,我就把手机设为勿扰模式并倒扣;

一旦我写方案卡壳了,我就发红包给上次开会认识的行家,让他帮我;

一旦跑步前发现天气糟糕,我就在家里跟着视频练习健身操。

在具体而微的关键节点上,你做出了简单有效的“精准自律”,于是达成率就大大增加了。按照实验结果,使用“执行意图”等办法,在人群统计中,常常能让简单任务的达成率翻倍。

以上分享了我判断的自我管理未来四条趋势:

个性化、非理性、内驱动、低能耗。

你可以看到,其中有三个趋势,其起源都在本书当中得到了重点介绍,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所以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我对这本薄薄的小书有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过去三年以来,我曾经多次把这本书推荐给来咨询或上课的学员。

最后,如果你是刚刚接触拖延这个领域,一本足够薄的书,可能更适合你——免得你拖着看不完。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但我相信,它对你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建立适合你人格特质的自我管理之塔,你需要先打地基,才能应对拖延之类的地震问题。如果你希望地基坚实、科学、经得起考验,那么这本书就是你入门的不二选择。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大门前,你心怀踌躇,良久伫立。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大门前,你这位自我管理者,拿到了第一把钥匙。

欢迎来到新世界。

拖延症咨询师,战拖成长学院创始人
高地清风

扫一扫,关注战拖成长学院 /FnqdA9efFx4mYZv1JM6f6xIgw2ifpyapseB1damzNVCJNs5cFbm34GmlkN15w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